细雨飘落,天气微寒。3月25日,清明前夕,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内松柏苍翠,安谧肃静。76岁的李爱云在纪念园工作人员的搀扶下,来到八十二烈士墓前,伫立良久,缓缓说道:“大哥,清明节快到了,我来看你了。我们全家都很好,请你放心……”这一句已经重复了半个多世纪的问候再次在纪念园内回响,饱含着李爱云对未曾谋面的英雄大哥李云鹏和他战友们的无尽思念。
李爱云是刘老庄连八十二烈士之一李云鹏最小的妹妹。1943年3月18日,新四军3师7旅19团2营4连在刘老庄与日寇浴血奋战,从拂晓至黄昏,连续打退了敌人5次进攻,终因寡不敌众,指导员李云鹏和战友共82位英雄壮烈牺牲。
李云鹏牺牲时,李爱云还没有出生。在儿时李爱云的心目中,哥哥的形象既清晰又模糊。清晰的是哥哥是大英雄,是她一生学习的榜样;模糊的是哥哥的形象只留在了一张黑白照片上。“大哥参军离家后,他扎的风筝被父亲挂在墙上,好像他就在我们身边。一直挂到风筝都烂了,父亲才将它取下来,又把风筝线郑重地收了起来。”在年幼的李爱云心里,长长的风筝线仿佛一头连着她的心,另一头飞向了哥哥战斗和牺牲的远方。
1967年3月18日,李爱云随父母第一次从家乡沛县来到哥哥的牺牲地刘老庄。多年以后再次回忆起当天的情景,李爱云依旧很激动:“成千上万的群众从四面八方涌向烈士陵园,他们手捧白花纪念82位烈士,我这辈子都忘不掉。”李爱云觉得,老乡们如此敬重革命先烈,作为烈士的妹妹,她更应该留在这里。“刘老庄战斗,是哥哥和81名战友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悲壮战歌。大哥和他的战友们安息在这里,我就在这里陪他们一辈子!”说出这句承诺,李爱云以一生来兑现。
1969年7月,21岁的李爱云步行30多公里到沛县办理了户口手续,落户到了淮阴。离别时,父亲语重心长地对她说:“要记住,你大哥的战友也是你的哥哥,到了刘老庄后要常去看他们,不要忘记他们。”
从此以后,每年的清明节和刘老庄连八十二烈士殉国纪念日,李爱云都会来到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祭奠埋葬在这片红色土地上的82位英雄哥哥。
一句承诺,一生坚守。55年来,李爱云从没有动摇过信念。“离开老家起初的几年,生活很辛苦,但一想到哥哥把生命献给了国家,自己的一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在李云鹏留给家人的物件中,最珍贵的是他15岁时的照片和牺牲前寄给家中的两封家书。“照片、信件、信封的原件捐给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和沛县档案馆。”作为家属,李爱云只保留了这些珍贵纪念品的影印版本。“只有让更多人知道刘老庄连八十二烈士的事迹,才是对英雄们最好的告慰。”
从1976年5月开始,李爱云收集历史资料、走访党史专家,结合自身感受,将刘老庄连八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向中小学生、解放军和干部群众进行义务宣讲。截至目前,李爱云累计开展宣讲2100余场,覆盖受众20余万人次。刘老庄镇红色家园小区居民金成明说,聆听李爱云讲刘老庄连八十二烈士英雄事迹,已成为当地传统。在李爱云的影响下,金成明也将刘老庄连八十二烈士的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讲给游客听,影响越来越多的人。今年以来,来到新四军刘老庄连纪念园祭扫的群众已有10万人次。
近年来,李爱云的女儿严晓晶也参与到义务宣讲中。“6岁起,妈妈每年都带我到八十二烈士墓前祭扫,看望八十二位英雄舅舅。”严晓晶说。严晓晶的女儿还没记事时,就被外婆李爱云抱来看望八十二位英雄舅爷。李爱云一家,以实际行动坚守和传承着红色精神。
“敬重先烈、崇尚英雄。红色精神,永远传承。”李爱云说,“我今年已经76岁了,腿脚不如以前灵活、记忆也不如从前好了,但只要身体允许,我这个红色宣讲员就会一直干下去,让红色精神与英雄血脉永远在这片土地上熠熠生辉。”
■融媒体记者 胡凌轩 谭 鑫 徐天魁
通 讯 员 李能白 杨 彪 刘须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