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不朽丰碑励童心——2025年江苏省青少年网上凭吊革命先烈活动 > 正文
南京:七十年薪火相传 培育优秀“接班人”
  来源:南京文明网  

4月2日,在雨花台烈士陵园举办的南京市少先队员“清明祭英烈”活动现场,石鼓路小学5名旗手分别接过“邓中夏中队”“恽代英中队”“孙津川中队”“罗登贤中队”和“袁咨桐中队”5支“英雄中队”的旗帜。

“从小学英雄、长大当英雄”。自1955年,南京诞生全国第一支“英雄中队”——“卢志英中队”以来,南京已涌现出1000余支以雨花英烈名字命名的“英雄中队”。七十年薪火相传,培育出诸多优秀“接班人”,他们当中很多人已成长为国家栋梁。

70年前“卢志英中队”诞生,是全国首支“英雄中队”

“当时,我们的老师丁芝秀经常给大家讲卢志英烈士的故事,他机智勇敢、坚定沉着,被叛徒出卖后宁死不屈,同学们都深受影响。1968年我入伍,成为东海舰队的一名信号兵。舰上的生活非常艰苦,甲板热得就像烤炉一样,我严重晕船,吃不下睡不着。但在信念的支撑下,我还是挺了过来……”

清明节前夕,75岁的姜子诚老人娓娓道来,向少先队员们分享了自己的人生经历。他曾是雨花台区实验小学(原雨花台区中心小学)“卢志英中队”中队长,曾担任过南京舰副舰长、重庆舰舰长,参加过1980年洲际导弹试验护航等重大任务,并多次立功。

在姜子诚的母校雨花台区实验小学,“英雄中队”已经传承了整整70年。这里诞生了全国最早以英雄名字命名的少先队中队——“卢志英中队”。1955年,当时的雨花台区中心小学六年级中队还是“后进班”。一次中队会上,辅导员丁芝秀朗诵了《和爸爸一起坐牢的日子》,作者卢大容的爸爸就是雨花英烈卢志英。队员们深受感动,去雨花台找到烈士墓祭扫,并写信给卢大容,表达了自己继承英烈遗志、努力学习的决心。半年后,这个全校闻名的“后进班”变成先进中队。共青团南京市委决定,以卢志英的名字命名这支优秀中队。

当年听着英烈故事长大,如今成为播撒红色火种的“园丁”

70年来,“卢志英中队”在雨花台区实验小学已传承了30届,队员超过2000人。学校大队部先后命名了“卢志英中队”“孙津川中队”“何宝珍中队”等12支英雄中队,其中绝大部分以雨花英烈的名字命名。

31岁的王欣怡是雨花台区实验小学“孙津川中队”的辅导员。清明节前夕,她带着孩子们参观校史墙,给孩子们讲述雨花英烈的故事。孩子们指着她当年的照片,好奇地对她说:“老师,原来您20年前也和我们一样,是‘英雄中队’的队员啊。”每当此时,王欣怡就忍不住感慨,当年听着英烈故事长大的自己,如今又回到了当初成长的地方。“这真的是一种奇妙的缘分,也是我肩头沉甸甸的责任。”她说。

一支支“英雄中队”活跃在校园内外,开展志愿服务,传播红色文化。在“红领巾手拉手送温暖”活动中,队员们给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送去慰问品;在“心系灾区”义卖活动中,队员们为灾区小伙伴捐款、捐物;队员们还走进社区、敬老院、军营,开展“志愿服务他人,真情回报社会”等实践活动。

“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英雄中队’培育出了众多德才兼备的优秀学子。”雨花台区实验小学相关负责人表示,学校先后有100多名队员被评为“全国好儿童好少年”“江苏省优秀少先队员”等,多支英雄中队被评为“全国百佳中队”“全国特色中队”“江苏省英雄中队”,学校少先队大队被表彰为“全国少先队先进集体”。

“英雄中队”遍地开花,以雨花英烈名字命名的就有千余支

如今,“英雄中队”在南京遍地开花,成为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的有力载体。

“南京的很多学校、班级都在建设‘英雄中队’,开展传承红色文化的丰富活动。截至目前,南京已涌现出1000余支以雨花英烈名字命名的‘英雄中队’。”市少工委副主任、市少先队总辅导员朱薇薇说,这些“英雄中队”有的已经传承了很多年,有的则是新建设的。她表示,“英雄中队”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载体,可以为孩子们树立榜样,激励引领他们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罗登贤烈士让我十分敬佩。我会永远铭记罗登贤等雨花英烈的故事,以他们为榜样刻苦学习,勇敢面对挑战,努力成长为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石鼓路小学四年级学生、“罗登贤中队”队员张佳怡告诉记者。

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社会教育处副处长赵静表示,他们将依托“英雄中队”建设为纽带深化馆校合作,通过清明祭英烈、烈士纪念日献花等仪式教育,结合主题班会、红色宣讲等,常态化开展活动;联合共建中小学及思政育人特色学校,组织学生实地探访纪念馆及革命遗址、开展沉浸式社教活动;组建“小雨滴”青少年志愿服务分队,通过为“英雄中队”定制讲解词、培育校园红色宣讲员,推动学生以“身边人讲英烈事”等方式讲好雨花英烈故事。(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李子俊)

责编:孙婷婷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