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毕友芝 《美好生活》
    蔡燕 《丰年腊味》
    曹金根 《生态科技养殖乡村创业奔小康》
    曹秀文 《水上公园》
    曾宝田 《年年有渔》
    曾春玲 《收获》
  • 陈楚仪 《闽南民俗迎新年》
    陈春红 《时代冲锋号》
    陈海莉 《乡村旅游》
    陈华利 《科技下乡·文化赶场--新农村新气象》
    陈奂 《水乡村运抢荷花》
    陈惠方 《串马灯》
  • 陈娟红 《古村新风貌》
    陈莲莲 《青山绿水唱山歌》
    陈美美 《笙歌旗舞迎瑞年》
    陈明权 《碧灵新韵》
    陈素英 《土家年夜饭》
    陈婷玮 《阖家邻里团圆乐》
  • 陈卫华 《扣红》
    陈秀梅 《福娃闹新春》
    陈延通 《两岸同源非遗迎春》
    陈永凤 《家乡美如画》
    陈震 《红糖飘香幸福生活》
    陈知保 《梧桐花开》
  • 陈紫薇 《福庆有余》
    董芬珍 《年货生鲜办起来》
    董佳莉 《牧趣》
    董雅芬 沈汝学 徐娟红 《共富鞋摊》
    杜丽华 《金色回忆》
    杜爽 《山乡畅游记》
  • 方莉 《黄金路·土家丰收曲》
    丰爱东 《好日子》
    冯海东 《渔船回港补网忙》
    冯云青 《江南水乡·网船胜会》
    傅斌科 《瑞雪船归迎丰年》
    傅子义 《甜美义乌十八担》
  • 甘勋优 甘继坚 《农家产品直播忙》
    高建浓 《乐游乡村》
    高敏 《池上欢歌》
    高文亮 《新农村》
    高源 《幸福路上》
    葛薛娇 《龙腾盛世》
  • 耿温晓 《腊月二十五,做豆腐》
    龚勤芳 《勤劳致富》
    顾雨兵 《立春》
    桂立 《果红醉山村》
    郭风鸣 《渔港新潮·数字新航》
    郭丽莎 祝剑凯《新河草编》
  • 郭振山 《福满津门》
    郭振山 《福满津门》
    韩树爱 《连年有余》
    何文文 《喧闹的养鸡场》
    何小宝 《墅外桃源》
    洪萍 《蟹肥菊花黄》
  • 胡凤娜 《盛世渔歌》
    胡贵峰 《盛世新春去拜年》
    胡瑞霞 《椒色飘香》
    胡玉珍 《美载大运河》
    华彬 《钱塘渡口赶集忙》
    黄金良 《吉牛图》
  • 黄菊梅 《书摊》
    黄龙长 《龙腾盛世》
    黄汝 《桔乡之歌》
    黄袁媛 《唢呐声声唱渝州》
    回树义 《乡村花秀》
    季远 《西塞山涧青叶季》
  • 姜雪 《收获希望》
    蒋玮华 《惠风和畅》
    金牛 《丰年》
    金倩文 《瑞雪兆丰年》
    金兴健 《春江水暖鸭先知》
    蓝艳萍 《民安乐》
  • 李彩玲 《龙腾盛世》
    李翠 《果园丰收乐》
    李红娟 《新年向幸福启航》
    李洪亮 《乡村大舞台》
    李丽 《牛转乾坤》
    李龙燕 《艳阳天》
  • 李强 《农家院》
    李青 《新春归乡》
    李旭东 《井研风光》
    李宣伯 《盛世欢歌》
    李谊芳 《喜迎丰收年》
    李玉玲 《直播助农果,科技致富我》
  • 李悦 《元宵花灯》
    李志英 《烽火童年》
    厉坚芳 《葡乡共富歌》
    连文烨 《团团圆圆》
    刘家诚 《岁稔年丰图》
    刘健 《运河两岸秋收忙》
  • 刘琪玲 《幸福时刻》
    刘素英 《喜悦》
    刘艳萍 《非遗文化代代传》
    刘用华 《丰收的乡村》
    卢丽娟 《迎春灯》
    鲁祥伟 《龙腾盛世》
  • 陆兵华 《乡村振兴-双手创造财富》
    陆桂明 《苗族花山节》
    陆炜 《阿妹戚托盛宴》
    罗汉任《日子越过越红火》
    罗原 《蛇年丰收正吉时》
    吕景资 《龙腾龠舞闹新春》
  • 马树平 《滇池湖畔生态家园》
    马小妞 《大地早春》
    马耀鈫 《河边趣事》
    毛老虎 《大吉大利》
    毛龙江 《乡村新景象》
    潘金云 《乡村美景欢乐多》
  • 潘宇 《在希望的田野上》
    彭绍宏 《迎春接福》
    普丽瑛 《喜收幸福果》
    戚藕弟 《瓜果飘香》
    乔诺 《活力日照》
    乔颖 《科技兴农》
  • 秦小华 《枣树上的爱情甜上加甜》
    邱丕荣 《谷雨时节鱼满仓》
    邱雯艳 《欣欣向荣的生活》
    邱政超 《江南渔歌》
    裘伟孟 朱丽丽 《我们的新生活》
    仁保忠 《小窗口大市场》
  • 任彦田《盛世掠影舞太平》
    荣雪莲《欢乐侗年节》
    邵陆芸《中华非遗糕点荟萃》
    邵云生 《农家处处都是金》
    沈锦辰《水绿山青风日美》
    沈利忠《福报新春》
  • 石英《桑基鱼塘》
    史金环《幸福旅游毛家坡》
    宋振平 《收获》
    宋子杰《万众一心 龙舞盛世》
    隋岩峰《欢庆》
    孙静《渔家乐》
  • 孙可《九龙闹春》
    孙腾《欢天喜地》
    谭述华《龙腾盛世》
    唐兴元《欢乐磨子湖》
    田夕海《庆丰收绘丰收》
    汪瑶瑶《红樱桃》
  • 王冰《渔港泊舟》
    王方明《繁忙的寸头早市》
    王福丽《五谷丰登》
    王红卫《巳巳福禄》
    王青《过年中的老街》
    王甜甜《百财纳福》
  • 王维《欢欢喜喜接新娘》
    王文吉《绿水青山》
    王小亭《香飘十里话桑梓》
    王奕驰《巧手制灵蛇》
    王长生《盛世欢歌庆丰年》
    王珍《包饺子·庆团圆》
  • 韦桂凤《满堂莲藕满堂欢》
    韦仁俊《鱼乡晨曲》
    魏春友 《欢天喜地庆余年》
    魏旭超《佳节》
    温雯慧《新春市集》
    翁雨蝶《助农空间载幸福》
  • 邬小伟《江海腾浪庆丰年》
    巫锡良《喜气洋洋》
    吴本新《巧媳妇》
    吴琅文《小商品大世界》
    吴永存《瑞狮报春》
    吴玉环《家有喜事》
  • 向楚炎 《喜乐舞狮娃,非遗代代传》
    项红红《喜上眉梢唱丰年》
    谢光艳《养鸡致富》
    胥林永《双休日》
    徐建霞《黄土情·新年欢》
    徐秋玥《莲叶荷甜甜》
  • 徐颖《蛇舞花间送福来》
    许珊《谁持彩练当空舞》
    许亚平《又是一年丰收年》
    闫早杰《美丽乡村》
    严军杰《做年糕》
    杨春红 杨惠榕《美好生活.幸福路上》
  • 杨丹《石榴同心》
    杨晶华《吉祥和谐版纳情》
    杨可铌《物阜民丰庆小康》
    杨素亚《又是丰收的一年》
    杨雪梦《丰收佳节笙笙庆》
    叶倩《渔歌颂丰》
  • 易加玲《山城巷影——坝坝茶香》
    雍成柱《幸福小康村》
    余红梅《非遗传承》
    余梅《艾虎》
    袁丹 《丰收乐》
    原博《灵蛇献瑞 同心如意》
  • 苑磊《梦想照进现实》
    张碧云《榴开百子世代紧抱》
    张惠君《敬老院的故事》
    张慧迪《正月正》
    张靖《乡村欢歌》
    张力《灵蛇献瑞童嬉乐》
  • 张茜《柳编》
    张青义《乡村盛世》
    张相文《山村除夕夜》
    张翔洲《迎新年》
    张新亮《聚焦》
    张英秀《新春乐章》
  • 张云珠《早市》
    章玲珠《曾经的你我》
节日起源配图(1).png
元宵节起源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元宵节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吃汤圆赏月,后来节日名称演化为“元宵节”。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元宵在早期节庆形成过程之时,只称正月十五日、正月半或月望,隋以后称元夕或元夜。唐初受了道教的影响,又称上元,唐末才偶称元宵。但自宋以后也称灯夕。到了清朝,就另称灯节。在国外,元宵也以The Lantern Festival而为人所知。

01.png
未标题-1.png
未标题-1.png
未标题-1.png
未标题-1.png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这是两种做法和口感都不同的食品。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传统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山西的县城一级城廓甚至乡,镇中,这些居民集中地,繁华热闹区,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正月十五的“观灯”已经成为山西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在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吸引着观灯的群众。太原一带,太谷县的灯是很有名气的。太谷的灯,以品种繁多、制作精巧、外观引人出名。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QQ截图20240226092349.jpg
微信图片_20240224100014.png
微信图片_20240206165659.jpg
微信图片_20240212093301.jpg
01.jpg
微信图片_20240205111344.jpg
微信图片_20240205111315.jpg
未标题-1.jpg
微信图片_2024020809543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