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山,是我国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山,抗日山烈士陵园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新四军兴建的抗日烈士陵园。陵园内不但安葬着八路军抗日烈士,也安葬着新四军抗日烈士,不但有中国抗日军人的纪念碑,也有外国抗日英雄的纪念碑。革命烈士纪念馆里,不但有共产党抗日烈士的专题介绍,也有国民党抗日烈士的事迹陈列。她座落在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西部抗日山上,海拔173米,陵园依山而建,背山面水,气势宏伟,庄严肃穆,由抗日烈士纪念塔、纪念碑、纪念亭、纪念堂、纪念馆、碑廊、国防园和东西两大墓群组成,总面积24万平方米。
抗日山烈士陵园,自1941年7月,由八路军115师教导2旅在原马鞍山上破土兴建,至1944年7月7日初步建成,共建有1800余座烈士坟墓,安葬着2000余位烈士的忠骨,9座大型纪念碑上镌刻着3576位烈士的英名。山自然更名为抗日山,陵园亦自然而称为抗日山烈士陵园。
抗日山烈士陵园共分为八个坡段,每个坡段均建有不同风格的纪念建筑物,通过363级石砌台阶可直达山顶第八坡段。抗日山烈士陵园第一坡段为花岗岩块石铺设的大型集会广场,总面积3000余平方米,可一次性容纳近万人开展各种类型的纪念活动。
陵园的第二坡段,西为革命烈士纪念馆,东为碑廊。革命烈士纪念馆, 1973年11月建成,原建筑面积795平方米,2001年续建450平方米,共1245平方米。馆名由抗日战争时期山纵2旅1团团长、我国著名军旅书法家武中奇亲笔题写。抗日山革命烈士纪念馆以“青山忠魂铸丰碑”为主题,主要阐述了滨海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巩固和发展,以及在滨海区涌现出的英雄群体和抗日英烈,再现了“边打仗边建园”的艰难历程。展览展出面积 1100 平方米,展线长度 227 米。展出图片 168 张文字版5 个,文物实物 104 件,视频 10 个、视听设备 14 套、场景复原 4 处、雕像 1 尊,共计 306 个展项。
陵园第二坡段东面是建筑面积达1400平方米,明清建筑风格的碑廊,镶嵌着200余统高2米、宽0.6米黑色花岗石抛光镌刻的各级领导人、知名人士为纪念抗日烈士而题写的诗、词。
第三坡段是小沙东海战烈士冢,两边分别是陈毅与陈士榘的题词——“浩气长存”、“英灵千秋”,背面是当年滨海军区政治部撰写的《纪念小沙东海战烈士文》。
1943年3月,我新四军团以上干部、战士共51人赴延安学习,途经赣榆县小沙东黄海海面时,与日军巡逻艇遭遇,于是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木船对铁艇的海战。新四军的将士们用手榴弹和驳壳枪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进攻,从凌晨一直坚持到黄昏。在这场战斗中,新四军三师参谋长彭雄、八旅旅长田守尧等16名干部、战士光荣殉国,其中包括田守尧将军的夫人陈洛连、张池明将军的夫人张明等4位女同志。彭雄等同志牺牲后,八路军115师和新四军三师分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烈士们的遗体就安葬在这里。
这里也是党员党性教育的平台,区里新党员、新团员都在这里举行入党、入团宣誓,每年新提拔的科级领导干部在任职前也在这里接受警示谈话。
汉斯·希伯纪念碑与金野博纪念碑同在陵园的第四坡段。汉斯·希伯(1897-1941),德国共产党中央委员,著名作家兼记者。1925年、1932年两次到中国,倡导成立反侵略阵线。全面抗战爆发后,不断发表中国抗日战争的报道,并多方筹款购买药品支援新四军。1938年到延安采访,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1939年到新四军军部,与叶挺、刘少奇、陈毅等新四军领导人会见,撰写了大量文章,向全世界报道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战的事迹,1941年9月到达山东滨海区,与罗荣桓、朱瑞、黎玉等领导人会见并随军采访,11月30日在沂南县大青山壮烈牺牲。被誉为身着八路军军装,拿起武器与日寇侵略者英勇战斗壮烈牺牲的欧州第一人。因汉期·希伯的遗体当时安葬在沂南獾子沟,1943年八路军滨海军区在抗日山上为其立碑,以志纪念。汉斯·希伯纪念碑为一子弹形建筑,用花岗石雕制,系山东军区司令部、政治部所立。碑南刻:“国际友人希伯同志纪念碑”,北面刻有罗荣桓、黎玉、肖华所题挽词:“为国际主义奔走欧亚,为抗击日寇血染沂蒙。”碑左另立一通卧碑,用雪花白大理石制成,碑文为希伯生平。
金野博(1919-1944),日本国本州秋田县人,1939年春被征入伍,5月随部侵华,8月2日到山东梁山“扫荡”被俘,在八路军115师政治部工作人员的感化教育下,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的反动本质,毅然参加八路军,任反战同盟鲁中支部支部长,从事反战活动。1943年夏,到赣榆、日照等县做反战工作。1944年春被日伪军逮捕,后被秘密杀害。1991年4月,赣榆县人民政府为其在抗日山烈士陵园第四坡段建立纪念碑。金野博纪念碑为一手榴弹形建筑,用花岗石雕制,碑刻为:“日本国友人金野博同志纪念碑”,碑右另立一通雪花白大理石卧碑,碑文为金野博同志生平。
陵园的第五坡段为符竹庭烈士墓。符竹庭,江西省广昌县人,1912年出生,1927年参加革命,1928年参加红军并入党,参加了长征。到达陕北后,于1936年12月由红1军团2师政治部主任调任红4军团政治部副主任。1937年9月任八路军115师343旅686团政治处主任,率部参加了平型关战役。1938年9月,与肖华率八路军东进挺进部队进抵山东,先后创建了冀鲁边、鲁西、滨海等抗日根据地。1940年10月调任115师教导2旅政委,率部东进滨海区,组织指挥了著名的青口战役、海陵反“蚕食”、郯城、赣榆等战役。对巩固和发展滨海抗日根据地作出巨大的贡献。1943年3月,实施党的一元化领导,符竹庭任中共山东滨海区党委书记兼滨海军区政委。1943年11月26日,在粉碎日寇“扫荡”中不幸壮烈牺牲,遗体葬在抗日山烈士陵园第五坡段,墓为六角亭式建筑,由灰色花岗石砌成。墓的南面镶着符竹庭的铜像,原像为115师兼《山东画报》摄影记者郝世保1942年所摄,杨工程师熔炼30余千克子弹壳铸成。1947年2月被国民党军队用机枪打坏,1955年重铸。符竹庭墓的东面是山东军区司令员罗荣桓、副政委黎玉、政治部主任肖华所题《挽词》:“十六年的革命生活,未曾有一日放下杀敌武器,历尽险山恶水,万里长征,艰苦奋战,坚持敌后,其忠于人民革命事业,弥久愈坚;果敢顽强,英勇壮烈;确是我黄帝子孙,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西面是中共滨海区委员会所撰《悼文》,北面是滨海军区司令部、政治部所撰《墓志铭》,西北面是滨海专署专员谢辉、滨海区参议会参议长高赞非所撰《挽词》,东南面是《赣榆战役经过》,为滨海军区政治部所撰。为纪念符竹庭烈士,1945年11月26日-1950年1月,赣榆县曾更名竹庭县。
陵园的第六坡段为滨海军区抗战烈士纪念塔,是一座花岗石雕刻的大炮形建筑,炮口直指蓝天。塔基部镌刻山东省临时参议会和参议长杨希文的挽词,以及1942-1943年内的战绩和900多位烈士的英名。
1942年春,在抗日烈士纪念塔即将落成之际,教2旅政治部又从文件箱中获得烈士花名册一本,为使烈士英名不被淹没,能与青史并传千古,于是又动工兴建了第七坡段抗日烈士纪念堂和纪念碑,于1943年7月7日落成。纪念堂为延安窑洞式建筑,共5间,总面积130平方米。纪念堂东西走廊的两端各有一长碑,为抗日烈士纪念塔建成时新发现之烈士英名录。堂前广场正中立有一刺刀形状的纪念塔,用整块花岗岩建造。塔南面的铭文为“烈士英名垂千古”,西面是烈士英名录,东面为抗日烈士纪念塔续序,北面为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所作《抗战五周年挽八路军阵亡将士》诗。
顶峰抗日烈士纪念塔于1941年7月7日动工兴建,1942年7月7日落成。时任八路军115师政委罗荣桓、代师长陈光、中共山东分局书记朱瑞、山东战工会主席黎玉以及肖华、陈士榘、谷牧、符竹庭等党政军领导人参加了落成典礼。纪念塔为正四面体,边长1.45米,高14米,四级底座用地产花岗岩砌成,四角塔柱为整块青灰色花岗岩刻槽磨圆加工而成,塔顶为地球造型,地球造型上矗立着铸铁八路军战士戎装像,一手执旗,一手持枪,面向东南方。纪念塔南面为塔铭:“抗日烈士纪念塔”,北面为《抗日烈士纪念塔序文》,东、西两面为烈士英名录,均由原八路军山东纵队2旅1团团长、著名军旅书法家武中奇书丹。
抗日山烈士陵园自建成八十多年来,党和人民政府怀着对革命先烈深切悼念之情,数次对陵园进行整修和扩建,不断增强革命传统教育内涵,提高陵园知名度和教育辐射量。1989年以来,陵园先后被命名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国家首批重点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国家级荣誉称号,还被国家旅游局列入全国十二大红色旅游景区之一的“苏鲁皖红色旅游景区”,纳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成为苏北鲁南地区重要的红色旅游胜地,每年接待70多万人次前来参观游览,凭吊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