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肆虐乾坤地,‘爱心宾馆’显爱心。三餐住宿想周全,一片温暖留我心。”2月25日上午,沙洲街道综治科科长王洋看着街道“爱心宾馆”微信群里第一批观察期满客人的离别留言,回想起“爱心宾馆”从2月16日准备、17日运转,到25日首批解除观察人员离开宾馆的十天,不禁感慨说:“我们这段时间的辛苦,值了!”
根据上级要求,对于途径湖北及在疫情相关场所停留过的人员必须在“爱心宾馆”进行观察,“爱心宾馆”已成为需观察人员来到建邺的第一个港湾。截止2月29日,沙洲街道 “爱心宾馆”已累计接收需观察人员100名,为他们提供保障服务的是由沙洲街道副主任李陆明带领的街道综治科8名同志。为了便于工作,同时也为避免风险,九名同志坚守在“爱心宾馆”,10多天不回家,已成为一支面对疫情,敢于“亮剑”的区小队。
一天干了一年的家务活
说起2月16日才接手的那一天,尽管已过去2周,给王洋的感觉仿佛就在眼前。当天一早,街道综治科8名同志接到通知后,匆忙和家人打个招呼,就呼啦啦地跑到宾馆报到了。宾馆拿出7、8两层做“爱心宾馆”,宾馆经理告诉李主任:“8楼的条件比较好,才装修过没2年,建议你们住8楼。”李主任一行来查看后,正如经理所言,8楼房间的设施都是新的,网络信号也比7楼强的多,7楼好多房间都上不了网,考虑到需观察人员肯定离不开网络,李主任当即拍板:把环境最好、信号最强的8楼留给需观察人员。
由于租用的宾馆处于停业状态,找不到服务员,到宾馆后,大家开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整理房间。王洋说:“需观察人员住的8楼,共有59 个房间,综治科的8个大老爷们和1名小女生,基本上都是在家不干活的‘懒人’,这会儿只得硬着头皮上。”2个人一间房,套被套、整床铺、清洁地面、消毒屋内、摆放生活用品,从早忙到晚,中午都没有休息。每个人都累得汗流浃背、直不起腰来,从来不干家务活的刘康晓说:“我在家是油瓶倒了都不扶的,这会儿真的把一年的家务活都干了。”
忙碌到当晚1点多,“爱心宾馆”就迎来了第一位需观察人员。“从人员接收、办理入住,到物资采购、垃圾清运全部都要自己做,后来被观察的人多了,7楼又辟出15间房给需观察人员住。我们与需观察人员住在同一层,仅相距一个过道,心理时时都有些压力。”王洋悄悄地说。
防护服穿了三天才肯换
由于防护物资紧张,9人的保障小组把为数不多的防护服优先让给了值班的安保人员,而自己一套防护服要穿上三天才换。“万一有情况安保要冲在最前面,他们更需要防护。”街道分管副主任李陆明说。平时我们去送餐、分发生活用品、清运垃圾,都和需观察的人员约定好时间,请他们不要开门,我们仅戴着口罩和手套,迅速地开展工作。
2月25日,第一批解除观察的12名人员办完退房手续,室内消杀完毕后,9人团第一次都穿上防护服去整理客房。李主任开心地说:“大家穿戴整齐真好看,像支正规军了。”喜事连连,2月26日,又有10名人员解除观察。当天恰好是赵福亮的生日,晚上七点半,大家清理完垃圾,各自回房冲了把澡。晚八点,早已在大堂等候的赵福亮点起了生日蜡烛,接通了爱人的微信视频,在妻子的视频见证下,赵福亮逐次收到同志们的温馨祝福。
近在咫尺难相拥
“接到任务的时候走得急,东西都没怎么收拾,今天要到单位电脑里找些资料,顺便看看再过1个多月就要生孩子的老婆。”保障小组的杨传龙已经十多天没回家了,妻子胡婧在沙洲街道中奥社区工作,还挺着个大肚子。小胡父母心疼女儿,干脆把她接回了娘家。小杨去单位办完事后,又让父亲开车把他送到了岳母家门口,为避免接触,小夫妻俩只能门里门外、远远相望。小杨说:“我就不进去了,你多保重。”妻子道:“你也是,袋子里有换季的衣服,还有吃的,和同事分一分。”两人都无法继续往下说了,小杨拎起老婆事先放在地上的袋子,挥挥手,回到了“爱心宾馆”。
“王科,今天我女儿过生日,想请个假。”2月20号入住“爱心宾馆”的第五天,也是孙毅恒女儿的生日。当天下午,接完最后一位入住人员,孙毅恒跟王洋科长请了假,兴冲冲地去蛋糕房取上定好的蛋糕,回到家却没进门。“你们都懂得,我就不进去了。”孙毅恒站在门口,远远地看着老婆为女儿点燃了生日蜡烛,他站在屋外,陪她们唱起了《生日歌》,盯着女儿吹灭蜡烛,吃了一块爱人递出的蛋糕,和女儿说了一声:“宝贝,生日快乐!”向老婆道了声:“多注意休息。”孙毅恒转身返回了“爱心宾馆”。孙毅恒说:“女儿是我的小棉袄,生日里面的数字也都是爱(2),早就策划过个‘爱您爱您爱爱您’的生日,没想到是这个场景,我想她不会怪我的。”
白雪公主在战“疫”中强大
“我年轻,也做好了准备,我会像白雪公主一样在各位大哥、大叔的帮助下,一起去战胜像恶魔王后一样的疫情。”黄悦是9人中唯一的95后小女生。王洋介绍说:“考虑到是个小丫头,和大老爷们在一起不方便,最初的名单里只有我们八大金刚。后来她主动提出,需观察的人里面肯定有女的,我或许能帮上忙,也就答应她了,不指望她能挑大梁。”
然而,接下来发生的一切让王洋他们刮目相看。由于 “爱心宾馆”的需观察人员大都集中在下午和傍晚入住,个别的还会在深夜。每天人员入住完,无论多迟,黄悦都要把当天的数据汇总,交领导审核,修改无误后再提交有关部门,应该说她是九人中睡得最晚的。第二天一早,她又坚持和同志们一起把60多名被观察人员的早餐分装到食品袋里,然后再挨个房间地送。“从16号入住,黄悦是我们当中睡的最晚,起的最早的人,原想她是来打酱油的,哪知成了打铁的铁姑娘了。” 街道副主任李陆明感慨地说。
小姑娘都跑到前面了,我们要加油呀。垃圾清运组的赵福亮、肖旺柱、刘康晓每天需要早、中、晚三次清运垃圾。“垃圾是由区里专业的回收人员拖走,但从7、8层楼上搬到楼下是要自己干的。晚上垃圾最多,满满六大桶,先把空垃圾桶从楼下搬到楼上,等装满了,再搬到楼下。”李陆明说。在“爱心宾馆”,处理需观察人员产生的垃圾风险较大,要穿上防护服,往往运完一趟,清运的同志们已是满头大汗。
有我在,你什么都不要烦
2月24日,爱心宾馆住进了一位年近6旬的 “特殊”需观察人员,她不会写字,温度计也不会用,更别说看上面的数字。为了掌握她的实时体温,匡胜主动请缨,在认真做好防护以后,每天上午、下午拿着温度计去给她体温。“很多被观察人员如有购物需求,或者想聊天都可以直接通过微信联系,但是这位大妈什么都不会,我们只能打她客房的电话,或者隔着门了解她的情况。”匡胜说,“我每天都会叮嘱她:‘有我在,你什么都不要烦。’出门难,我就想让她有住在家里的感觉。”
这边需要加被子、那边需要买东西,这边需要取外卖、那边需要修电器……王洋作为“大内总管”每天和同事们一起忙前忙后,每天晚上十一、二点才能空闲下来。“眼镜戴紧点!”“护目镜要戴在防护服里面,脱的时候先脱防护服!”作为“爱心宾馆”的大管家,辛苦一天以后,早已疲惫不堪的他,面对女儿的命令、唠叨,他立即又来了精神。“每天睡前都要和家人视频一下,他们都跟我一样变成夜猫子了,睡觉前必须叮嘱我。说的最多的就是‘快睡觉!’。”
“在‘爱心宾馆’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需观察人员接触不到外界,难免会感到烦躁,甚至恐惧,在给他们提供生活保障的同时,我们也积极对他们进行心里辅导,开展线上互动,安抚他们的情绪。”李陆明说。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疫”中,综治科的9名同志,吃住在“疫”线,竭尽所能,无私奉献。
在疫情面前,沙洲街道综治科的9名同志在没有经过专业培训,防护物资缺少的情况下,团结合作、科学防护、迎难而上、敢于“亮剑”,尽管是大国战“疫”中一支不起眼的“区小队”,但也值得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