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京 > 雨花台 > 正文
南京市雨花台区:“能人”当志愿者,解决身边“关键小事”
2025-07-04 09:27:00  来源:南京文明网  

免费理发、缝补、磨刀……超多便民服务让居民不出小区就可以享受到。近日,记者从南京市雨花台区委社会工作部了解到,该区上怡新村等社区通过号召社区“能人”当志愿者,解决群众身边“关键小事”,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普遍欢迎。

71岁磨刀师傅组建起磨刀志愿服务队

“磨剪子嘞——抢菜刀!”每周一上午,在梅山街道上怡新村社区志愿服务驿站,这都是志愿者袁国正雷打不动的开场白。

居民只要听到这声吆喝,便知“袁师傅的磨刀铺”准时开张了。粗磨、细磨、水磨,菜刀在71岁的袁国正手中重新泛出银光。

记者注意到,袁国正总是把独居老人的刀具排在第一位,磨刀之余还会默默检查燃气管道、清理楼道杂物。一位常来的张大爷抚摸着锃亮的刀锋感叹:“老袁磨的不只是刀,是把冷冰冰的楼道磨热乎了啊!”

袁国正曾是工厂里的普通钳工,退休后社区党委主动找到他,帮他把磨刀技能转化成公益服务。如今,他已经带出了17名“徒弟”,组建起社区磨刀志愿服务队。

作为“社区能人”,袁国正还肩负起为社区老人代购药品的任务,风雨无阻穿梭于121栋居民楼之间。当社区干部劝他歇歇时,老人只是拍拍磨刀凳:“我坐着磨刀就是歇着了。趁手还能动,多陪陪这些老伙计。”

理发志愿者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

距离磨刀点不远处,66岁的志愿者朱爱国正打开他的理发工具箱,为居民提供免费理发服务。

朱爱国的理发摊总是支在社区花园的桂花树下,有时还会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服务。

“王大姐,今早血压量了没?降压药可别忘了吃。”“老哥最近血糖好不好啊?”每次理发,朱爱国有个雷打不动的习惯:剪刀未动,家常先唠。

让朱爱国自豪的是,去年寒冬一次理发时,正是这声寻常问候,让他敏锐地察觉到87岁独居老人王奶奶的异常反应,及时拨通120,从脑梗边缘抢回一条生命。

更让人感动的是,他还组建银发互助队,免费为居民提供理发服务。仅刚成立的3个月间,他和团队成员累计服务500余人次,最忙的一天接待了32位老人。

在上怡新村社区,这样的专业化志愿服务队还有不少。除了袁国正、朱爱国为核心的便民服务队,社区还有网格平安巡逻队:每日巡查安全隐患,实现问题“即时发现、分级处置”;探访关爱队:结对帮扶高龄独居老人,提供定期上门关怀;学业辅导队:依托大学生志愿者开设“爱心暑托班”,助力青少年成长;文体服务队:组织广场舞、亲子活动,激活社区文化活力。

双向奔赴,“社区能人”为基层治理赋能

“社区能人”常有,如何将他们挖掘出来,并让他们扎根社区,用一技之长为群众排忧解难,考验的是一个社区的基层治理水平。

近年来,雨花台区以党建引领、群众参与、资源整合、文化赋能为路径,用志愿服务聚民力、汇民智、暖民心,积极搭建“家门口”志愿服务平台,推动志愿服务从“零散化”转向“体系化”,从“活动式”转向“常态化”,化“志”为“治”,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强引擎”。

雨花台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区着手挖掘有一技之长的社区居民,健全社区志愿服务能人库,推进社区活跃团队从自娱自乐向公益服务方向发展,形成居民“入圈”、治理“破圈”、幸福“出圈”的社区治理新气象。

油坊社区崔永兵是一名甲骨文爱好者,长期坚持给社区居民上甲骨文普及课,促进了甲骨文的传播和传承,成为社区建设的新助力;

殷富社区王尚华老人有着一手制作微缩农具和竹编手工艺品的绝活,能掌握20余种具有传统特色的藤椅工艺。社区聘请他担任“红桥微家”居民活动室管理员,参与“红色星期六”“四点半课堂”等志愿服务,带领社区青少年学习手工微缩农具制作,传播农耕文化;

……

这些“社区能人”的故事,折射着社区治理的深层脉动。南京市雨花台区正通过多种方式挖掘有能力、有爱心、有责任心的居民骨干凝聚在社区党组织周围,着力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认真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小事”,实现“社区能人”为基层治理夯基赋能。(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马道军)

责编:孙婷婷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