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邓璇)“快来看,这里有绒花!”1月18日,来徐州旅游的小张和朋友走进户部山的一家小店,立刻被墙上展示的绒花作品所吸引。
各种形态的花朵、蝴蝶栩栩如生,颜色以红、粉为主,辅以绿,再点缀上嫩黄的花蕊,色彩明快而艳丽。
店主人王娜是徐州绒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了迎接新年的到来,她正在专心致志地赶制新春款式的绒花饰品。拴、铰、搓、拧……随着王娜双手上下飞舞,一朵朵梅花、紫薇花在她的手中竞相“绽放”。
“徐州自古就有过节装饰绒花的习俗,尤其春节作为一年之始,人们都希望能够红红火火。”王娜说,“所以最近我制作了不少红色的绒花,戴上红绒花,代表着汇聚新一年的福泽。”
近年来,各种非遗产品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王娜自豪地说:“这不,徐州非遗迎春展马上就要开始了,我报送了6套展品,冬雪蜡梅、花开富贵、梅兰竹菊胸针……”王娜一边说一边展示着作品照片。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非遗项目徐州绒花的魅力,王娜还参与了许多非遗教学课程。不久前,她刚刚完成了徐州夜校的教学,4月份又将开启新一轮的课程。
“提到绒花,很少有人知道徐州也有这项技艺传承。”王娜坦言,“徐州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有许多传统手工艺等待被挖掘,所以我想借此机会,大力宣传徐州的非遗。”
下一步,在徐州市青年艺术家协会的帮助下,王娜打算将绒花的整个制作过程,从养蚕,到缫丝,再到最后的成品,引入自己的工作室。
还原绒花从原材料到成品的过程,徐州有着得天独厚的基础。
自古以来,种桑养蚕就是徐州一项重要的农业生产活动。在铜山出土的汉画像石上,记录下了汉代时期的徐州棠张地区村村养蚕、户户缫丝的场景。苏轼在徐州任太守时也写下了“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记忆,绒花不仅是艺术创作的表现形式,也是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我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呈现一种传统而本真的生活方式,让更多人更好地了解徐州的历史文化。”王娜表示。
本报记者 何昌键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