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还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徜徉在常州的绿水青山间,处处可以感受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熠熠光辉。
近年来,常州坚定践行“两山”理念,全力推动生态巨变、发展蝶变、文明淬变,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常州新画卷,正在城乡大地徐徐铺展。
“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为了让常州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2023年,市生态环境部门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首季争优”“春夏攻坚”和“两治一提升”专项行动,全年完成2383项治气、1690项治水、1787项治土工程项目,不仅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在全省取得新进位,更为长三角生态中轴的强势崛起增添新动能。
蓝天保卫战:守护常州“好气质”
“根据站点监测,去年一年,常州滨江新材料产业园挥发性有机物平均浓度大幅下降。”“滨江经验”得到省生态环境厅陆卫东书记、蒋巍厅长批示,要求全省推广。新年伊始传来的这个好消息,再一次彰显了常州“蓝天卫士”们的不懈努力。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已成为大气污染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全省首批认定的14家化工园区之一,常州滨江新材料产业园化工企业集聚,VOCs废气排放体量大、成分复杂、治理难度高。面对这场治理硬仗,滨开区迎难而上,开展了一系列VOCs整治工作,通过聘请专业机构做大气环保服务管家、构建全方位监测体系、“一企一策”帮助企业整改等措施,不仅提升园区的环境质量,还在着力打造VOCs治理的省级示范标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空气质量直接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幸福感。”牢记总书记的要求,常州生态环境人夙兴夜寐、锐意创新,用汗水和坚守实现了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稳中有进,全市PM_2.5浓度绝对值连续两年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2023年又在全省提升2位,取得历史最好位次。
为了守护常州“好气质”,2023年,常州深入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紧盯火电、钢铁、水泥、玻璃等排放大户,实施科学有序深度减排,全市NO_2、SO_2、烟尘排放量同比分别下降2.64%、7.41%、17.89%。
大气污染防治不断涌现新亮点:滨江经济开发区等重点工业园区VOCs综合整治形成“滨江经验”在全省推广;率先启动并完成储罐高密闭性呼吸阀更换,全省储罐治理现场会在常召开;首批443家光氧简易低效治理设施企业全部提升出清;全面开展港口码头扬尘污染防治,实现长江、内河码头堆场、料仓密闭“全覆盖”。
碧水保卫战:展现水乡新颜值
“南运河变清了,景观也有了很大提升。现在天气好的时候,沿着河岸散散步,真是一种享受。”谈及家门口这条河的变化,附近很多市民发出了由衷感慨。
此前,南运河周边老旧小区雨污分流不彻底,生活污水通过雨水管道直排南运河支流支浜,导致水质恶化,周边群众意见很大。
2023年,钟楼生态环境局和永红街道对南运河及其支浜水环境综合整治,共整治支浜4条,总长1.65公里。同时,组织安装污水净化设备1台、安装曝气及水体修复设备23套、设置补水管道725米,通过河道生态清淤、污水截流、水质净化、岸坡绿化、水生植物打造等生态修复工程改善水环境,消除支浜水质“劣Ⅴ类”情况,最终实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治理目标,大大改善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
守一方碧波,展水乡新颜。2023年,常州全力推进水污染防治。继率先出台“河长制问责办法”和“民间河长实施意见”后,还出台了全国地级市首部水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常州市水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同时,通过推广“卫星遥感、水下机器人探测、声呐探测”等黑科技,精准“点穴”污水治理,让龙城河湖生态向好,百姓生活品质向上。全市持续开展国省考断面水质保障行动,排定13个重点管控断面,排查整治存在风险隐患的支流支浜113条,有力保障断面水质达标。
2023年,全市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超额完成省定目标,太湖湖心区自太湖治理以来首次达到Ⅲ类,实现了湖库水质改善新突破;长荡湖水质稳定达到Ⅳ类,为近十年来最好水平;溧阳天目湖入选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长江常州段水质连续6年稳定保持Ⅱ类。
净土保卫战:构建“无废”大格局
创建“无废城市”,从培育“无废细胞”开始。2023年,市生态环境部门率先制定10类“无废细胞”创建标准规范,以小细胞释放大能量,以小切口构建大格局。
“无废城市”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建设“无废城市”,无疑能让城市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净。作为入选国家第二批“无废城市”建设名单的城市,眼下,常州正按照《常州市“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着力推进固体废物从源头上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确保到2025年完成全市“无废城市”建设任务。
在“无废城市”建设中,常州相关部门、企业牵头、参与制定了32项标准规范,设立厚德左铁镛院士工作站,探索推进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加快推进固废储运中心建设,初步建成一般工业固废信息化监控系统,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能力230万吨/年。
以“无废城市”建设为亮点,2023年,常州持续打好“净土保卫战”,稳步做好土壤污染防治,完成80家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风险隐患排查“回头看”,推进285家化工等企业关闭遗留地块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完成127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提升至70.3%。“天清地宁”的生态常州正渐行渐近。(朱雅萍 冯胜健 孙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