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下午,在常州武进区湟里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一场以“翻滚吧!春如线”为主题的自由艺术创作伴随着弹珠、小球滚动欢快举行。大小朋友们在肆意变化的点线之间感受自由之美、增进亲子关系。
端午游园会、经典导读沙龙、戏曲联唱……翻看湟里6月文艺日历,每周至少4天有形式多样的活动供居民参与,涵盖理论宣讲、教育服务、文化体育、科技科普等。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湟里镇不断整合、优化资源,打造30个服务基地、10个品牌服务项目,通过实践所(站)大门常开、场所常用、活动常办、群众常来,让文明在乡村持续焕发活力。
进门即享,文明零距离
作为全市第二个、武进区首个全国文明镇和全市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建设试点地区,湟里镇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有着良好的基础。
位于镇中心区域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4层楼总面积超3600平方米,为开展各类活动提供了广阔空间。但光有空间还不够,怎样实现高质量建设、高效率利用、高水平运行?湟里从使用端破题。
“主要功能全部下楼,特色阵地一律前移。”镇党委委员、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负责人高诗珺告诉记者,原先,实践所一楼以展陈为主,活动场所集中在二楼、三楼,本意是体验层层深入,但群众进门后看不到阵地、活动,上楼意愿较低。今年4月,经过为期3个多月的提档升级,实践所在原址焕新。蝶变后,一楼布局藏书3万余册的博文图书馆、青年沙龙、亲子活动室等,引入咖啡文化,主打“进门即享”。
“约上同学,伴着书香、咖啡香一起学习,还能参加各种活动,吸引力十足。”家住附近的沈姿妤参加完“小升初”考试,就成了实践所的常客,对家门口的阵地赞不绝口。
资源整合,平台全融入
少儿武术、头脑风暴、亲子手作……暑期开始,实践所为群众量身定制的新时代文明实践课堂人气满满。
“我们开设了20多门课程,分别面向参加夏令营的职工子女、青少年群体和成年人。”镇社会事务办文广教体旅岗副主管乐栎介绍,在课程筹备中,实践所整合了专业协会、培训机构、社会组织等各方面资源,在弥补专业力量不足、丰富公益课程内容的同时,统筹建立人才库,引导专业人才教授实践服务技能。
蒋玉良是镇戏曲协会名誉会长,也是协会司鼓。在他看来,每周三在实践所二楼杨柳剧场开展的戏曲周周唱是“双向奔赴”,不仅为戏迷提供了看戏、听戏的天地,也为协会会员提供了锻炼的舞台。“每一场,大家都会用心准备15个节目,日积月累,有演出就能随时拉得出、唱得响。”
镇实践所还主动对接镇总工会、团委、关工委、成校、妇联、农业等部门,梳理阵地、项目、队伍资源,让妇幼之家、青年学堂、农民驿站成为实践阵地的一分子,让成人教育、农技科普、法律援助融入实践活动,把千根线拧成一股绳。
仓配并重,人气强集聚
如何让文明实践在18个村(社区)实践站也流动起来?湟里创新涟漪式管理模式,打造“镇所辐射带动,村站承接落实,优质资源项目、团队和广大群众积极融入”的组织架构。
高诗珺介绍,实践所发挥“中央厨房”功能,把镇级层面理论宣讲、政策解读、文艺演出、便民服务、科学普及等活动组合打包,以杨柳韵红剧场、乡村音乐会等形式有序下沉。同时,调动镇内中小学、重点企业、村镇银行等潜力资源,加入文明杨柳联盟,认领服务项目;引进大众书局、喜马拉雅等镇外专业平台,定制配给清单。
“18个实践站按地理位置,划分为葛庄、后坊、西墅三大片区,通过阵地联建、队伍共用、资源共享、难题联解、品牌联培,凝聚文明共同体。”高诗珺说,今年的妇女节活动,片长葛庄村牵头策划,村西村请讲座老师,北隍村准备手工材料,筹备时间缩短、群众参与更广泛。
结合重大节庆,湟里还创新推出杨柳雅集文明早市集、田里心里文明夜市集,25支志愿服务队流动进市集,以联合体量吸引受众流量。前不久,实践所又制作“文明幸福里”手绘地图和一站一章,提高了年轻群体的进站率,让文明实践更加可观可感。
记者 周茜 通讯员 张纤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