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未标题-1.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文明办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无锡 > 正文
因善而美的城市更有温度
2020-10-15 10:00:00  来源:无锡日报  作者:千里  

谁也没有想到,与无锡有关的一条微博竟触发了一次全国刷屏的反响。

国庆长假期间,“@青溪木昀”在微博上发布了一张无锡火车站“无健康码”通道照片,配文仅有3个字+2个标点符号:无锡。善……截至昨天,已获得了近21万点赞。在“央视新闻”的抖音上,有关这一新闻的点赞数高达247.9万。

谁也没有想到,在“@青溪木昀”的微博下以及许多媒体的讨论区,网友纷纷介绍起自己所了解的无锡,热烈的讨论堪称一场“大型无锡城市形象推介会”,宜居、甜、有温度、好地方、中国文明城市……

善,是城市温度的标注。城市的温度来自于人,不仅来自人与人的包容和友爱,还来自服务人的制度设计和细节。一条简短的微博,用最直接的方式激起了人们内心深处对“善”的强烈共鸣。

基因传承

崇德向善铸就城市之魂

善,德之建也。

无锡充满温情和水。无锡的城市文化肌理中,蕴含着向善的基因。这样的基因映现于不同时代的面孔、人生、场景之中,背后正是一脉相承的乐善精神。

无锡的“善”,数百年前就声名远扬。荡口古镇“华氏义庄”有着江南第一义庄之称,“尚德乐善”的家族文化精神影响深远。无锡工商大族之一的唐氏家族,从晚清的唐桐卿到民国时期的唐郛郑、唐保谦兄弟,皆“以行善为志”,他们发起成立慈善组织,募集慈善基金,使救济义举成为一种正常运转的机制,慈善也成为无锡企业家代代传承的基因。

无锡的“善”,还跨越时空,书写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无疆大爱”。90年前,遭遇蝗灾的豫西地区颗粒无收,灾情传到千里之外的无锡,无锡地区的工商实业家、教育家起而行之,连续三年的赈灾救活灾民数以十万计。2012年,三门峡人吴启民等踏上了前往无锡的感恩之旅。而今,无锡与三门峡定期开展民间慈善文化交流,延续着两地先辈们的情谊。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善,是铸就无锡“城市之魂”的一种基因。

好人群像

善举义行传递人间温暖

崇德向善的力量,润物无声。

在我们的身边,凡人英雄用善行传递温暖,以义举镌刻善意,塑造出彰显时代精神的“好人群像”。

化名“炎黄”的清贫古稀老人张纪清早在1987年就首次以化名向祝塘幸福院捐助1000元。此后27年间,化名“炎黄”或“黄炎民”的他向革命老区、中西部贫困地区等地捐钱捐物近3万元。直到2014年的一天,老人在邮局晕倒,大家才从他身上的几张汇款单上的署名中发现了“炎黄”的秘密。

宜兴“寻亲大姐”吕顺芳20年前在家中办起了“寻亲驿站”,帮助几百名寻亲者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亲人。为了帮人寻亲,吕顺芳辞去工作,几乎花光了家中积蓄,开通“吕大姐寻亲网”和寻亲QQ群的她还帮助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寻亲基因库”。

30年前,“无锡爱心大使”姜达敖开始了“散尽千金终不悔”的传奇人生,用自己的工资、奖金以及子女的孝敬共计600余万元用于资助全国各地的弱势群体,惠及13个省市3500人左右。

德者有得,好人好报。对这些“好人”,无锡给予特别的礼遇,专门为他们定制了“礼遇卡”,以物联网城市技术含量为支撑,对他们的善行义举,在多个领域给予享受优惠待遇。

从孝老爱亲的“小善”到舍己救人的“大善”,市民身边的无锡“好人”越来越多。

善治达情

民生关怀折射包容友好

善治必达情,达情必近人。

无锡的“善”,体现在开放、包容、友好的城市治理创新之中。一个个“无健康码”通道、“无预约”老年人挂号窗口,智能终端自助办理挂号、缴费手续,折射出城市治理的精细化水平,以及“以人为本、和谐友好”的理念。

这些年,无锡多次入选全国十大最受农民工欢迎城市、屡屡进入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排行榜前十位、频频入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率先实现市域全国文明城市“满堂红”,一张张“新名片”为城市的开放、包容、友好写下了生动注脚。

网友zhang_tx在评论“无锡。善。”的跟帖中说:一座城市的温度就体现在,它是如何对待那些被遗忘的少数人。

无锡的“善”,体现在善待“少数人”的善治温情中。聚焦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群,无锡探索推出针对中低收入居民疾病医疗自费支出的救助政策。截至目前,医疗自费支出救助已开出近4万单。2018年12月21日,针对中低收入居民的疾病医疗自费支出救助“第一单”开出,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特地来到77岁的吴慕舟家中,帮助不会使用手机的他提交申请。10个工作日后,18375.45元救助款打到了老人银行账户上。

一念善起,万事花开。因善而美的城市更有温度。

这样的无锡,怎么能不爱?怎么会不来?

责编:曾雪琦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