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正文
海门:党员流动不流学
2021-05-17 08:45:00  来源:南通日报  

“真没想到,千里之外,也能收到家乡寄来的‘红色能量包’,特别感动!”5月12日,在大连工作的南通市海门籍流动党员王鹏感慨,组织的关怀和牵挂,让身在异乡的他倍觉温暖。

党史学习教育中,海门区积极探索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机制、新方法,本着“不落下每一名党员”的原则,分层分级对流动党员情况进行摸底,建立动态信息管理台账。按照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管理的工作机制,帮助流动党员找准“家门”,增强流动党员的归属感。

给流出党员寄“红色能量包”。从4月中旬起,海门陆续向在外的流动党员寄送一份特殊的包裹——“红色能量包”,内含党徽、党章以及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等4本党史学习教育书籍,还有海门区委书记荐读的红色书籍、区镇党委的一封家书、海门红色打卡路线图、本土红色连环画等丰富的“地方特产”。半个月来,已陆续将2600多份“流动党员‘红色能量包’”快递至全国各地有固定地址的海门籍党员手中。对于流出党员无法收悉“红色能量包”实物的,则通过网络传送电子学习资料。三星镇林西村是新侨乡,村党员郁礼平在南非创业,因疫情影响,“红色能量包”一时无法正常快递到达,村党支部书记惠军绪就通过微信向他推送党史学习资料。“身在海外,我们更能感受中国变化之大、发展之快,对‘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有了更深认识。”郁礼平也通过微信跟村组织保持热线联系,反馈给村支书“学了很多遍,学到了很多东西,还写了一点自己的心得体会。”

为流入党员建“红色驿站”。针对流入党员分布范围广、集中联系难等现实问题,海门按照就近原则,在流动党员人数比较集中的镇村(社区)、企业,结合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弘謇书驿、职工书屋、党员活动室、漂流书屋等场所设立20多个“红色驿站”,添置配备桌椅、投影播放设备以及“红色能量包”等辅助设施和材料,方便流动党员随时有学习的空间。位于海门港新区的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基地流入党员较多,当地“红色驿站”开设在项目一线,中天筹建指挥部分批次组织流动党员参加党史学习教育,在为党员派发“红色能量包”的同时,组织开展“党员每日自主学,党小组每旬互动学,党支部每月集中学”;设立党员服务岗,每季度评选党员示范岗,将党史学习教育和推动项目发展相结合,使党旗在项目一线高高飘扬。来自山东枣庄的党员周秀梅目前在海门解放西路社区工作和生活,她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党史学习教育,也成了“红色驿站”的常客。“通过参加学习报告会,走访革命老前辈,深深地感受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以后我会继续传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传统,为身边的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周秀梅说。

(记者 陈静 通讯员 俞新美)

责编:朱剑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