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524105814.jpg
微信图片_20240524105814.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正文
唐闸古镇再燃非遗热情
这里有一群文化遗产的守护者,这里有一份服务为民的初心
2022-06-13 08:17:00  来源:江海晚报  

10日,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江苏省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江苏省首批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示范项目名单正式公布,南通市“非遗进唐闸古镇项目”入选。

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旨在保护传承非遗资源的基础上,突破时间、空间、形式的限制,在景区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植入形式多样的非遗展陈、展示、展演、体验活动,让游客在景区内全程感受、全程共享非遗的活态魅力。

非遗集群 文化生活有“烟火气”

走进唐闸,目之所及是小桥流水、粉墙黛瓦;随人流行进,通城美食、非遗制作、文创展出、戏曲欣赏等遍布街区,让人应接不暇。

“我们的货不是批过来摆着卖的,而是从零开始,现场制作,游客可以直接看到制作的整个流程。”南通草鞋底制作技艺第四代传人季节说。草鞋底作为南通的一种特色茶点,距今已有上百年历史,因其香酥鲜美、价格实惠而深受百姓欢迎。去年10月,唐闸北市景区开街,季节便带着这份家传的手艺来到这里。揉面、制酥、包馅、成型、烘烤,道道工序尽收眼底,阵阵葱香惹人驻足。“它不单单是一种食物,还蕴藏着深厚的人文情怀。”他表示,在这里,老南通人能重拾儿时的味道,新南通人能品味到舌尖上的南通,这都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景区内拥有国家级和省、市、区级非遗项目20多项,根据技艺的可操作性,在相应店铺前设置“体验区”指示牌,并定期开展非遗培训课堂,这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亲身感受非遗的平台。

为了更好地让非遗融入群众生活,2019年起,唐闸古镇利用非遗产业集聚特性,以“见人见物见生活”为主题,每年开展“南通非遗集市”活动,通过流动摊点的形式,对南通竹编、剪纸、糖画等传统工艺类项目进行制作、表演、销售。截至去年,活动已吸引市民游客达20万人次。

崇川区文化馆馆长杨旻表示:“我们一直秉持的理念就是要接地气,要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让他们在参与中感受工匠精神、制作手艺,共享非遗的古色古香。”

文创升级

通城品牌深入人心

旧地新颜,人气渐旺,此时,非遗产品也需不断创新以满足不同游客的消费需求。为此,崇川区文化和旅游局、崇川区文化馆(区非遗保护中心)每年面向非遗传承人开设非遗培训班,通过集中授课和实地考察的方式,助力提升产品质量,与市场同步接轨。

2013年,围绕张謇时期兴盛的薄荷产业,“70后”的侯俊来到了位于唐闸的南通·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开展相关的文创研究工作。近10年来,他在保留和传承传统薄荷油提炼技艺的基础上,专注于文创产品的创新与发展。其中,从鼻通——一款以薄荷为原料的非处方药品,他想到,供给驾驶员可利于安全驾驶,装进笔头可有助于让学生提神醒脑,进而他还开发出以薄荷鼻通作芯片的新型口罩,并获得国家专利。“非遗只有创新才能走得更远,才能接近群众。”侯俊坦言,设计产品也要逆向思维,站在年轻人的角度,揣摩他们的消费心理和使用习惯。

作为非遗项目集中展示地、对外宣传的窗口,唐闸古镇给予了非遗传承人富足的精神食粮。近年来,为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景区不断创新思路,通过非遗实践“文化自信”和“文旅融合”理念,实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非遗成为助力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和路径。

南通市崇川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史牧冉补充道,景区内各种四合院民宿和大型庭院酒店,也充分渗进了非遗元素,如在民宿“於公馆”内,由国家级非遗蓝印花布制成的员工服饰、各种布艺装饰、竹编茶垫等随处可见,入住游客置身其中,便可感受浓厚的地方文化气息。

体感加倍

非遗可持续性发展

为进一步推动非遗保护工作持续健康发展,今年年初,崇川区文化馆和唐闸古镇合作建立崇川活态非遗展示馆,馆内共容纳有20余个非遗体验项目,并开设梅庵古琴、彩锦绣、缂丝等课程,还计划向学校推广,进一步扩大非遗传播的普及力度,提高学生对非遗的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更好地传播和传承传统文化。

“这也是一种产业的聚集,通过形成这样的非遗聚集地,传承人之间可以交流分享,而且在参与活动时,也提供了新的展演模式,比如刺绣和古琴、刺绣和茶艺都可以组合演绎,以此达到更佳的视听享受。”杨旻介绍,在拾起遗失的文化的基础上,接下来,就是要做好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发扬工作,让非遗在与大众的接触中动起来、活起来、兴起来。

下一步,崇川区将结合打造全区品牌活动,开展“非遗周周演”,在北市景区“畅音台”举办通剧、梅庵古琴、笛箫、太极等非遗项目的展示演出;持续在古镇举办南通市非遗集市,让非遗成为老百姓生活中摸得着、看得见、感受得到的鲜活内容。

同时,注重打造“非遗”精品项目,推出“刘氏精细木作”“红木舟船制作技艺”“唐家闸花儿腌腊制作技艺”“抖空竹”“静海留青竹刻”“锄箫制作技艺”“太极拳”等多元项目。另外,还将在非遗产品的设计包装上持续创新,赋予传统制作工艺新生命、新活力,进一步推广“非遗”文创产品。

(记者赵彤 杨镇潇)

责编:朱剑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