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524105814.jpg
微信图片_20240524105814.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正文
一副对联见证通城历史脉络
2022-06-13 10:17:00  来源:江海晚报  

6月7日,本报城事版刊发《方寸之间留住的是乡愁记忆》稿件,文章最后一段提到,篆刻爱好者黄铁生还打算创作“将军掌印威武大,察院端平玉带长”这副描绘通城古巷古桥对联的篆刻作品。报道引起读者们的关注,记者日前采访了两位熟知南通地方文史的古稀老人,聆听他们讲述这副对联蕴含的通城历史。

巷名对桥名相映成趣

中国对联集成·江苏南通卷《南通楹联》出版于2004年1月,收录了“将军掌印威武大,察院端平玉带长”这副对联,署名为佚名。

“这副对联应该是流传下来的,但许多人淡忘了,酷爱家乡的已故著名书法家邹泰老师,积极宣传此联之好,并于1987年的首届南通民间艺术节等重大活动上,多次以擅长的魏碑体书写过,受到通城大众的赞赏。” 76岁的安铁生老人如是说。他是退休中药师,市作协、楹联学会会员。

75岁的顾林昂老人,上月在《崇川根脉》刊发《南通一副对联巷名对桥名的趣联》一文,解释此副对联的趣味所在,“该联用四巷名对四桥名,分别为将军巷、掌印巷、威武巷、大巷;察院桥、端平桥、玉带桥、长桥。巷桥当时均为实存,并无虚处。此联接地气,一文一武相映成趣,寓意也深远,不管武官文职,用权处事应公平、公正,方可长久。”

顾林昂介绍,将军巷原在起凤桥旧址西南,现铁星桥东北。此巷现不复存在,留下将军园民宅区。掌印巷,清光绪《通州志》有载,原名依莲巷,因其巷西头有明代刑部尚书李敬的住宅。高官掌印,遂改名掌印巷。威武巷已不复存在。大巷也是一条古巷,尚有残存,位于钟楼西侧,见证了南通城的发展和千年古街——寺街的兴衰。

说完巷名说桥名。顾林昂介绍,察院桥原址位于钟楼东边,早已无迹可寻,淹没于时光中。端平桥是一座在不少人中尚存记忆的桥,已拆桥改路。玉带桥在现展望巷与掌印巷之间。取名玉带,与此处历史上有多位文职官员居住有关。长桥是对联中唯一现存的桥,位于南濠河中段,与钟楼相望,是通城“六桥”之一。

古桥和古巷串起历史

南通始建于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别称静海、崇州、崇川、紫琅,古称通州。古通州城,以天宁寺为州志中心,以南大街和东、西大街为轴线,将城市分为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片区。

土生土长的南通人都知道一句老话“六桥之内皆内城”,古南通城以濠河为界,人们常说的南通六桥指的是友谊桥、和平桥、北濠桥、文化宫桥、长桥和人民公园桥。随着时间推移,南通老城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六桥内也注入鲜明的时代气息和人文内涵。六桥之中,顾林昂对长桥记忆最深刻:“此桥原先是通州南门瓮城前的吊桥,曾先后被称为通济桥、纪功桥、南吊桥等,曾是通城最长的一座石板桥。”顾林昂出自南通顾家,顾家自明嘉靖前后,由昆山迁入当时的通州,始祖为顾业经先生。

通常人们把城市的道路统称为“大街小巷”——“直为街,曲为巷;大者为街,小者为巷”。寺街和西南营是南通城“记忆”保存最完整、最丰富的两片历史街区。“通城的古巷还有仓巷,丁古角,东、西威武巷等。”安铁生说,“这些古桥和古巷串起了通城悠久的历史。”

守护通城文化根与魂

“以南通老城区及古通州历史文化、人文风情、回忆钩沉、掌故故事等为主题的稿件,我们都非常欢迎。不过,没有稿费。”顾林昂现在一遇到合适机会,就向人约稿。他是《崇川根脉》主编,该刊系崇川区和平桥街道“六桥文化社”主办,为内部资料型期刊,作为南通文史交流的平台。

和平桥街道党工委书记陆志明介绍,2017年5月,在江海研究会、张謇研究会鼎力支持下,《崇川根脉》正式创刊。南通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南通大学原副校长沈启鹏,市文联原主席尤世玮分别为期刊题字、作序,勉励后辈守住历史根脉、厚植文化底蕴。

“五年来,顾林昂、顾林曜、陈炅等一大批文化志愿者加盟‘根脉’,组建‘六桥文化社’,开展‘古城寻根行’,读史撰文编校期刊,为传承南通历史文化提供了一手资料。”陆志明说,街道先后开展“寺街经络”古城历史文化宣讲、“静美寺街”百位长者口述历史影像志拍摄等一系列公共文化活动,用文字、镜头留下老南通的城市记忆。

(记者尤炼)

责编:朱剑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