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南通市崇川区绿化养护的工人们忙着给五一路、永兴路等两边的行道树修剪枝叶,让主城崇川更加干净、清爽。
今年,市、区两级城建体制调整,区园林绿化养护从300万平方米养护量骤然扩至1000万平方米。面对挑战,崇川区城建中心抢抓春夏绿化养护黄金期,通过绿化盲区普查、老旧绿地提升、强化“智慧+网格”管养,实现全区公共绿地环境提升。
失管绿地有了正式“园丁”
“以前这里杂草丛生,现在变清爽了,看着更舒心了。”22日傍晚,世纪新城小区居民王晓燕散步经过陆洪小镇东侧的绿化带,连连点赞。
该处绿化带建成多年,虽然种植了海棠、碧桃等不少漂亮的绿化,但是由于属于开发企业退界地带,后期无人管理,杂草冒出来了,乱扔垃圾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区城建中心接到百姓诉求,立即安排网格员实地调查,随后将其纳入区级管理。网格养护人员清理杂草和垃圾,修剪枝叶,昔日杂乱的绿化带恢复了一帘翠绿。
因工程移交、开发企业退界、位置偏僻等原因,市区不少绿地无人管理,杂草丛生、乱种植、乱堆放等现象较为普遍。为落实文明城市长效管理要求,崇川区上半年通过基层反馈、上级交办等方式排查失管绿地500万平方米。
“所有失管绿地统一纳入网格管理,通过实施规范测绘、提升改造、清杂整理、补植等方式,让这些绿地重焕新颜。”崇川区城建中心郑寅介绍,目前已实现盲区绿地纳管238万平方米,涉及行道树38170棵、草花面积2789.67平方米、水面面积153000平方米、公厕6座。永达路、永和路沿线等失管区域绿化面貌大提升,计划到今年年底实现公共绿地规范化管养全覆盖。
老旧绿地成靓丽“风景带”
原先退化的地被统一清除,补植上崭新的地被。记者途经永怡路,只见两边绿化带芳草茵茵,为崇川的夏日增添了不少活力。
区城建中心在管绿地达1000万平方米,因多数为新移交纳管项目,较多公园、道路沿线绿化存在地被空缺、设施损坏、行道树空缺、残疾树等缺陷。为加快补齐短板、提升在管绿地品质,区城建中心上半年共计实施120项绿化提升工程。
其中,补植永怡路、城山路、白龙湖公园、姚港路小游园等绿地林下空缺、地被色块132771平方米,清理更换残死树621棵,维修场地平台面积1771平方米,维修桥梁4座,新增园路汀步1216米,翻新坐凳31个,新增垃圾桶30个,新增护栏362米。“我们重点针对大量林下空缺问题,补植了麦冬、兰花三七、石蒜、萱草等适合本土生长的耐阴植物,并加强除草、施肥等精细化管理,明年这里将郁郁葱葱、花开满地。”区城建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打造绿色风景带,区城建中心还大力实施“透绿畅行”专项整治行动,对崇学路等所有区管道路中遮挡交通标志、影响交通视线的行道树实施修剪,目前已修剪完成1570棵,同时,对通刘路、黄海路等69条道路更换补植行道树1525棵,整理树池3342个。“修剪一新的树木看上去更清爽了,点靓了道路景观,也消除了安全隐患。”市民于培培说。
“智慧+网格”提升管护水平
“崇学路倒伏了14棵大树,请立即前往处置。”10日下午,南通遭遇极端暴雨大风,崇川区智慧园林平台应急管理模块接收到反馈信息后,立即派单给相关网格。考虑到倒伏树木较多,此次一共安排了5支应急队伍30人前往现场处置。用吊机把倒伏树木吊到路边,再用工具进行分割、清运。仅用三个小时,现场基本清理完毕。
为强化绿化管养,崇川把全区绿地划分为15个网格,对外招标15家养护单位进行网格化管理。与此同时,利用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建成了全市功能最齐全的智慧园林平台,实现工单交办、电子绿植档案、养护计划管理、巡查管理等功能,推进城区绿地养护管理科学化、智慧化、精细化。
“平台可以实现对管护作业的全过程监管与管护责任的追踪溯源,也可以通过大数据统计预警分析,总结现场管理出现的各类问题,及时进行现场校正,确保将误差、损耗、浪费降至最低。”郑寅介绍,今年,创新推出应急管理模块,实现极端天气及时预警,突发问题及时反馈处置。
值得一提的是,崇川还在四个公园安装了27台公园远程监控系统,5台温湿度检测仪,同时配备无人机、移动工卡等,通过连接智慧园林平台,可实现远程监管、及时养护,全面提升管养工作效率。
(记者 陈静 通讯员 邰步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