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清晨,位于南通市如东县大豫镇兵房社区的农贸市场内,人声鼎沸。
“老板,生意咋样啊?”“还不错,谢谢施书记帮我们找了个地方……”菜贩口中的“施书记”是兵房社区党总支书记施雪丰。今年年初以来,他带领社区工作人员共同推进马路市场整治。如今,无论是这处市场还是整个社区,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深入走访 整治马路市场
兵房社区地处镇村交界处,现有人口约4500人,其中,流动人口近四分之一。社区里还有400多家沿街店铺、5个居民小区、1个农贸中心市场,日常管理难度较大。
“我们社区属于集镇区,每到果蔬上市,马路市场自然形成,容易造成主干道拥堵,城管部门多次清理,但是效果一般。”说起管理上最头疼的事,施雪丰打开了“话匣子”。
兵房镇区沿路而建,路两侧都是商铺,人气旺盛,不少商贩选择在此沿街为市,最多时有一百多处。“菜贩在门口摆摊,人聚集得多了,车子堵得不行。”沿街某早点铺老板王女士说。
经过多轮走访,施雪丰整治马路市场的念头愈加强烈:“想要解决问题,必须得从根子上杜绝。”为此,社区成立了一支专职管理队伍,每天早上4点由施雪丰带队,对未形成摆放的马路市场进行劝阻,引导农户到农贸中心市场的固定区域免费摆放。同时,对一些上了年纪的菜农,施雪丰等人还自掏腰包买下蔬菜,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治,他们的行动实实在在感化了农户。目前,马路市场基本消失。
争取资金 引入多个项目
临近中午,走进兵房社区金地来花苑,村民们正坐在院里晒着太阳拉家常。“你问我施书记好不好啊?你看那边,是他帮我们建的充电棚,现在大家的电瓶车都到棚里充电,再也不像以前在过道里拉线了。”2号楼住户施卫丰说。
在排查社区安全隐患时,施雪丰发现,5个居民小区普遍存在电瓶车“飞线充电”的现象。施雪丰和社区干部共同研判后,决定在小区建设充电棚。
但是,资金从哪里来?
施雪丰等一班人通过引入安装单位自装自销,说服开发商出资实施场地硬质化,顺利将充电棚盖了起来。“我们经过多方考察,最终选择了这家安装单位。他们负责充电棚的搭建与设施配备。同时,前5年由他们收取充电费用。”施雪丰介绍,目前,一辆车充电3小时收费1元。今年10月,充电棚刚建成投用,获得居民好评。“我们计划明年上半年,将其他4个小区的充电棚也落实到位,消除充电隐患。”
多年来,施雪丰积极为社区争取资金和项目,用于改善群众生活、壮大集体经济。去年,社区争取到县级项目资金80万元,对中心农贸市场进行了升级改造,让市场租金从原先的每年30余万元增加到50万元。
盘活资源 壮大集体经济
地处城乡接合部,兵房社区耕地面积仅有1700亩。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多,土地抛荒现象一度很严重。“三四年前,很多地都荒掉了,年轻人不愿意种,老年人种不动。”施雪丰说,为了扭转这种局面,2020年开始,社区对闲置土地进行了全面摸排,通过鼓励本社区大户流转,引进周边村大户,解决撂荒地问题。
益民家庭农场主蔡益民便是施雪丰招引的规模大户之一。蔡益民在兵房社区流转了近400亩土地,主要种植蔬菜、水稻、小麦、玉米等。
像蔡益民这样的大户还有两家。三个大户共流转社区土地约1000亩,他们的到来,除了让闲置土地“活”了起来,还带动了一批老农户到农场打零工。“我年纪大了,干不动农活,平日里就在益民农场帮忙看仓库,一天也有几十元收入,而且我的地也全部流转了,每年的流转费也不少。”社区居民蔡学初说。
土地流转盘活了资源,更壮大了集体经济。近三年来,兵房社区集体收入稳定在100万元左右。“在社区工作11年,看着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居民生活越来越幸福,我们很自豪。”施雪丰说。
(记者 徐书影 通讯员 包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