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正文
文旅“宠伢儿”传递家乡温情
2024-12-25 09:42:00  来源:南通日报  

近日,话题“各地文旅已经开始卷寄特产了”登上热榜。南通文旅也不甘落后,迅速开启“宠娃模式”,一份份富有家乡特色的快递从南通发出,温暖了一大波在外学子的心。

麦蒂酥大礼包、永泰兴草鞋底、麻球、芦泾港猪头肉、蜗牛辣椒酱、蓝印花布招财猫……在这个北风卷地的季节里,一份份熟悉的“南通味道”漂洋过海来到在外求学的游子身边,凝聚成一股股暖流。即使是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温暖。这些熟悉的“家的味道”,更是勾勒出绵绵的乡愁与萦绕不绝的想念。

自己家的“伢儿”自己宠。“通味包裹”里,有对故土亲情的眷恋。当“真的想家啦”成为游子们收到礼物后的回应,此时的包裹,更像是时光的列车、情感的桥梁,诉说着游子与家乡之间双向的挂念。“通味包裹”里,有对身在异乡的慰藉。在陌生环境中学习、生活、成长的学子们,一定也有诸多不易。这时,一份家乡的特产就像妈妈打来的电话那样温暖,与家乡的距离,似乎也就没那么遥远了。“通味包裹”里,有一方水土的风味特色。学子们“拆开”的是一份份包裹,但“打开”的却是一扇扇窗户,透过这些窗户,他们看到的,是烟火人生的底蕴、是生活发展的底色、是岁月光影的底片。

文旅寄特产,学子“晒”特产,这是学子与故乡的“双向奔赴”,这更是一场文化互动的接力赛。在外学子主动接过宣传家乡的接力棒,在寝室里、学校中、网络上接力分享、传递,让来自不同地域的人们感受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自各地的学子互换特产,为美味增添了一份人情,他们主动成为家乡的“代言人”,积极为家乡贡献一波流量。

我们宠“伢儿”,倒也不必局限于“自家伢儿”。在文旅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寄特产”这种新奇的举措不仅反映文旅发展的新方向,也成为吸引游客、推广地方文化的新策略。随着各地旅游“吆喝”方式的花样百出,单纯依靠景区吸引游客已经不够。特产,作为地方文化的一种物质载体,蕴含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将当地特产通过邮寄的方式送到游客手中或者推广给潜在游客,相当于把当地独特的文化风味传递到更远的地方。可以想见,当这些承载着南通丰富民俗文化和自然山水孕育出的独特物产到达游客手中时,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物品本身,更是收到了一份来自江海大地的文化邀请,从而加深对南通的感知和向往。在这场“卷特产”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我们还要下足功夫。首先是特产种类的创新。比如,集中力量挖掘一些目前尚不被大众所知的小众特产。特别是古老工艺制作的非遗美食,或者利用当地特殊植物制作的手工艺品。其次,在特产的包装设计上更加注重特色。不只是简单的塑料袋包装,而是设计成富有传统文化元素的精美纸盒,印上狼山、濠河等南通标志性文化符号,既保护了特产又成了一种特色宣传。

在寒冷的季节里,来自家乡的包裹带来了温暖的拥抱。年末已至,这份“特殊的礼物”,似乎也在提醒着远在外地的游子们“常回家看看”。家乡的富足与变迁,未来的繁荣与发展,都离不开故乡与青年的“双向奔赴”。走出去的莘莘学子,也别忘了学成后大步归来,与家乡共赴美好未来。

(作者刘曦)

责编:朱剑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