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清明节,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重要节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通过祭扫活动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与敬意。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祭扫方式逐渐暴露出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火灾隐患等。因此,倡导文明祭扫,让清明更“清明”,已成为时代之需。
文明祭扫,传承与创新的融合。清明节的祭祀活动,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古人云:“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祭扫的意义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对先人的缅怀和对精神的传承。文明祭扫,倡导以鲜花、绿植代替纸钱,以鞠躬、默哀代替鞭炮,这种祭扫方式既表达了对逝者的敬意,又避免了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在这个节日里,我们可以与家人一起回忆先人的故事,讲述家族的历史,让后辈了解先辈的奋斗历程,传承家族精神。同时,还可以通过参与各类清明文化活动,如读书分享会、主题讲座等,深入了解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环保祭扫,绿色与低碳的携手。清明节期间,焚烧纸钱、燃放鞭炮等传统习俗虽然表达了对逝者的思念,但同时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据统计,每年清明节期间,因焚烧纸钱引发的火灾事故屡见不鲜,焚烧产生的烟雾更是对空气质量造成了严重破坏。为了守护我们的绿色家园,倡导环保祭扫,可以选择鲜花、绿植等自然的方式表达哀思,也可以通过植树造林、清扫墓碑等实际行动,为逝者留下一片绿色,为后代留下一片蓝天。同时,通过各类媒体渠道,广泛宣传文明祭扫的重要性和具体方式,报道各地文明祭扫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营造文明祭扫的氛围。在祭扫时要遵守相关规定,不随意焚烧纸钱,不燃放鞭炮,共同营造一个清新、文明的祭扫环境。
网络祭扫,便捷与安全的同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祭扫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祭扫方式。通过网络平台,市民可以为逝者建立虚拟纪念馆,上传照片、文字和视频,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同时,还可以通过在线书写寄语、回忆往事等方式,将对亲人的思念化为文字,让清明节成为一次心灵的洗礼。这种方式不仅便捷、安全,还能跨越时空,让远在异地的亲人也能参与祭扫。网络祭扫是一种与时俱进的选择,它既保留了传统祭扫的情感内涵,又避免了传统方式的弊端。通过“互联网+祭祀”的现代化祭扫方式,不断助推清明文化与时俱进,让清明节的思念更加温暖、更加文明。
文明祭扫,人人有责。让我们以文明的方式祭扫,以环保的方式表达哀思,以安全的方式守护家园,在清明节感受心灵的洗礼、文化的传承和精神的升华。
(作者吕友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