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南通 > 正文
和美乡村 增“颜值”提“气质”
2025-04-28 09:18:00  来源:南通日报  

走进如皋市如城街道钱长村,广袤的草坪宛如一块巨大的绿色绒毯,阵阵清新草香钻入鼻尖。不远处,新近开营的蜗牛艺术营地传来欢声笑语,三五成群的游客惬意地支起帐篷,沉浸在蓝天白云、清风拂面的慢生活中。

“蜗牛艺术营地以草坪为核心依托,精心打造日咖夜酒、野火烤肉、露营派对、草坪婚礼、研学课程等多元体验,有力推动了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如今村里的人气更旺了。”钱长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钱爱东欣喜地说道。

钱长村素有“江苏草坪第一村”的称号。“钱长村种植草坪的历史可以追溯至1993年,这么多年来,草坪成了钱长村人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钱爱东介绍,为了满足市场对于运动、露营等不同场景的需求,钱长村的草坪品种已经完成了多次的更新迭代,从最初的白三叶,发展到马尼拉、矮生百慕大、天堂328等10多个主流品种。“目前,钱长村草坪种植面积已发展到3000多亩,并带动周边镇村发展草坪种植2万多亩,年销售草坪450万平方米,全产业链产值超过3亿元,户均草坪年收入达3万余元。”

钱长的草坪、大明的苗木、顾庄的盆景、龙游河的人文底蕴……龙游湖畔,村庄的边界悄然“消融”于花木掩映之间。

去年以来,如皋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以“绣花功夫”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以钱长村为中心,结合大明、龙游河、丁冒等村的产业、生态优势,“串珠成链”培育打造龙游河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实现发展联动、产业联合、交通联通、村貌联塑,让散落的村庄一体发展,找到共富路径。

每年4月,走进海安市大公镇于坝村的千亩梨园,连绵的梨树整齐排列,洁白的梨花缀满枝头,如云似雪、层层叠叠,吸引着远道而来的游客拍照打卡。

于坝村是远近闻名的种梨专业村,村“两委”积极引导村民大面积种植果梨,将梨培育成致富“金果”。“目前,全村种植了‘五水一高’、翠冠、翠玉、黄金等10多个品种,规模种植面积达千亩。”于坝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杨勇介绍,出自于坝村的梨远销上海、南京、杭州等地,深受消费者青睐。

这两天,在于坝村占地200余亩的好享乐生态园里,工人们穿梭在V形拱架间,紧锣密鼓地架设起防鸟网,为迎接丰收做足准备。

以梨为媒,借梨发展。“乘着三产融合的东风,农业也要开发出多种可能。”顺着杨勇手指的方向,生态园内果园生产区、生态养殖垂钓区、休闲观光区等功能区划分明确,编织成了一条集结农业生产、采摘垂钓、餐饮民宿等多功能立体产业链。“村干部还会借助特色农产品基地平台,通过直播助农拓宽销路,并开设‘田野上的成长课堂’,邀请农技专家指导科学种植。”

沿着村内主干河道新胜河缓步慢行,河岸两边绿植葱茏,景色秀美,河边亲水平台、人行栈桥等休闲景观设施为河道增添了几分惬意,也让于坝村的乡村图景更加灵动。

乡村美不美,关键看环境。于坝村以“全域美化”为目标,统筹推进河道清淤、道路提档、污水处理等工程,同步实施农房改造与小微公园建设,实现“步步是景、处处可游”。“环境美了,产业兴了,村集体收入连续5年突破150万元,村民日子越过越红火。”

【南通实践】

乡村振兴,向美而行。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一项重大任务。

市农业农村局总畜牧兽医师蔡建康介绍,南通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形成以乡村振兴百村先行为引领、农村人居环境千村整治为基础、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片区建设为突破的新发展格局,市县镇村“四级书记”齐抓共管、党政群团各方力量协同推进,一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和美乡村动人画卷正在铺展。

南通市出台三年行动方案,明确到2025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取得显著成效,以农村产业美、生态美、环境美、人文美、常态美为标志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呈现可观可感形态。开展乡村振兴片区打造,因地制宜提升满足生产、生活、生态需要的片区功能布局,打造“大小循环”路线,推动形成“片区带全域,组团促互补”的乡村新格局。全市已扶持1000个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133个村(涉农社区)入选第一批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名单。

蔡建康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聚焦重点任务,坚持久久为功,实现和美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不断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专家点评】

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教授余建华:

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具有江海平原特色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关乎农村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也事关农村现代化的发展质量。

乡村建设既是“补短板”的民生工程,更是“强底板”的发展工程。建议从三个方面,更好地推进市委一号文件落地见效:

强化规划统揽,塑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画卷。在国土空间规划引领下,综合考虑地理位置、环境状况、文化底蕴、产业发展等要素条件,因地制宜谋划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方案。

强化公众参与,健全“党员+网格+群众”管护机制。针对南通深度老龄化和局部地区乡村空心化现象,引导村民转变生产习惯与生活观念,充分调动他们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管护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强化典型引领,探索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实践路径。依托各地资源禀赋,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市场美誉度高的休闲农业旅游精品,让南通的乡村记得住乡愁,也看得见未来。

(记者 卢兆欣 陆薇)

责编:朱剑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