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清明节期间,如皋市以“倡导文明祭扫、推进移风易俗、弘扬传统文化”为主线,全市14个镇(街道)及机关、学校、社区等领域全面开展“2025网上祭英烈”网络文明传播活动;线下组织干部群众、青少年走进烈士陵园、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清明祭英烈”主题活动;组织中心、所、站收看《我们的节日·清明赏春诗会》融媒体直播节目,累计吸引超12万人次参与,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传统现代交织”的清明文化盛宴。《江苏如皋:多彩民俗迎清明》等50余篇主题稿件被央广网、中国日报网、江苏网、新华报业网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清明祭英烈”:沉浸式红色教育深入人心
线上依托“文明江苏”等平台,广泛开展“2025网上祭英烈”线上活动,倡导群众通过献花、留言等方式寄托哀思。线下红十四军纪念馆、15个烈士陵园(烈士集中安葬地)和200多处零散烈士纪念设施累计接待祭扫团体230余批次,参与群众超8万人次。如皋市红十四军纪念馆接待量达1.4万人次,通过敬献花篮、集体默哀、重温入党誓词等仪式,引导党员干部、青少年群体传承红色基因。江安镇联合市委党史办、红十四军研究会、退役军人事务局(红十四军纪念馆)、老区建设促进会在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建军纪念碑园庄重举行“追寻红军足迹·传承红色基因”活动,引导党员干部群众重温峥嵘岁月,汲取奋进力量。石庄镇何正村烈士纪念碑前,党员干部以“清廉主题祭扫”为载体,将红色教育与师德建设结合,实现精神洗礼与职业塑造的双重提升。城南街道联合新华社区、新华幼儿园开展“缅怀先烈寄哀思”活动,通过庄严的升旗仪式、烈士事迹讲解和敬献白菊仪式,让00后与90后在代际对话中激活红色基因。
弘扬传统文化:民俗活动焕发时代活力
各实践所站举办非遗风筝制作、青团手作、柳编技艺等民俗活动21场,参与市民超2万人次。如城街道安定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文明实践员与社区居民一起编织柳帽、手工制作青团等,感受传统文化,倡导文明新风。吴窑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走进小马社区,组织20余名女性代表就文明祭祀和环境保护展开讨论,制作艾草锤,以“移风易俗+非遗传承”为主线,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倡导文明过节新风尚。白蒲镇蒲西社区通过送青团、编柳帽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倡导文明祭扫:绿色新风引领社会风尚
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清明祭扫工作,建立信息共享、部门联动机制。在市公墓管理处设置生态安葬纪念墙,缅怀选择海葬、捐献遗体等安葬方式的人们,弘扬生态安葬理念。各镇村公墓通过“鲜花换纸钱”等创新形式,引导市民绿色祭扫;为群众免费提供风铃、风车、祈福牌、擦拭墓碑的毛巾、休息室、开水、便民轮椅、急救药品和雨具等优质、高效、便捷、温馨服务。
鼓励踏青赏春:文旅融合催生消费新场景
各镇村整合文旅资源,抢抓节假日黄金期,用“农文旅融合”新场景点亮“春日经济”。长江镇推出“踏青赏花”主题线路,串联长江药用植物园、金岛生态园、龙游湾等景点,打造“赏花+研学+美食”一站式体验。其中在龙游湾景区举办的“春满长江·绿护母亲河”主题活动成效显著,单日游客接待量突破4000人次。平园池村的1100亩彩色油菜花竞相绽放,吸引周边城市游客6万多人次,带动消费40多万元。
如皋市通过丰富活动载体、创新传播形式,让传统节日焕发时代活力,既传承了慎终追远的文化内涵,又培育了文明健康的社会风尚,为“文明如皋”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