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连云港市连云区云山街道立足于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等现实问题,以活动项目化、项目品牌化、服务精准化为目标,因地制宜设计一批特色鲜明、群众喜爱的文明实践项目,不断探索文明实践新路径,有效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
坚持活动项目化,实现群众“强连接”
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以打造多元文明实践项目为抓手,不同维度设计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以满足辖区325名持证残疾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为导向,创新推出“邻里守望 益起助残”志愿服务项目,引导广大党员、社会志愿者等成立助残先锋队,与辖区内持证残疾人建立“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的助残帮包关系,帮助解决残疾人生活中实际困难和问题,助力更多残疾人享受幸福美好生活。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打造助残超市、居家手工室、助农直播间等多种项目业态,为残疾群体提供就业增收渠道,创造活动玩乐场所,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得到显著提升。截至目前,云山街道稳定实施一年以上的新时代文明实践项目达到10余个。
打造项目品牌化,文明实践添活力
在项目化基础上,探索推进品牌化,让文明实践活动更加深入人心。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全力打造特色志愿服务品牌项目——“七彩夏日 爱心暑托”公益课堂,根据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精心设置课程,提高课程趣味性,吸引青少年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切实缓解双职工家庭暑期抚养焦虑,成为继家庭、学校之后的青少年儿童“第三课堂”。截至目前,累计开展活动50余场,参与志愿者30余人次,服务群众200余人次。在该品牌推动下,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群众满意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品牌项目涌现,如星河社区“社区夜校”项目,在晚间时段为居民群众提供文化艺术普及教育课程,充实群众“夜生活”;白果树村“情暖夕阳,从头开始”爱心义剪项目,定期为辖区群众解决“头”等大事。平山社区“数字助老 反诈防骗”项目,常态化开展智能手机教学和反诈宣传活动,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提升服务精准化,扩大社区“朋友圈”
以文明实践推动社区服务精准化,在全街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推出“延时服务”,把钥匙交给居民代表,让大家灵活使用场地设备,同时进行自我管理。开办“社区夜校”,积极链接社会资源,引进专业优质师资力量,以公益方式为辖区中青年提供文化艺术普及教育课程,包含书法、瑜伽、八段锦、非遗手工、烘焙等10余种科目。精心调整公共读书空间开放时间,优化服务时段,从“时间增量”和“人员增量”两方面着手,将辖区各书屋开放时间延长至晚上10点,居民只需提前预约即可使用场地。设立夜间志愿者岗位,通过招募热心志愿者,提供夜间阅读服务,在夜晚里为读者亮起温暖的“心灯”,打通全民阅读“最后一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