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只,600只,1000只……直至如今的4.7万只,这是梁垛镇殷乐村养殖户陈志明家的蛋鸡养殖数,时间更迭,失败与成功交替,靠着骨子里的韧性,在蛋鸡养殖业里摸爬滚打,由村里最穷的人家转变成拥有百万资产的人家。
现年55岁的陈志明,早年家穷,且因结扎手术留下后遗症,不能外出打工,也不能干重活,曾是村里最穷的人家。一儿一女需抚养,养鸡,轻松、投资小,是他和妻子能想到的唯一出路。20多年前,夫妻二人驮上粮食,与人换回50只蛋鸡,成为村里第一家,也是很长时间里唯一的养鸡户。“村里从来没有人专职养鸡,家又穷,经常被人笑话,他们不相信我们可以通过养鸡致富。”陈志明的妻子何兰女说。穷,让她抬不起头,但也憋着一口气,养鸡致富的念头牢牢扎根,不服输的精神激励着她精心护理蛋鸡。很快就将养鸡规模扩大到600只。由于没有规模养殖经验,这一次他们遇到了鸡食危机。何兰女没日没夜地剥玉米粒,手起泡了,破了,再起泡,再破,最后都成了老茧,终于熬到了鸡产蛋,资金流动,鸡食不愁。“至今我仍记得我妈坐在昏黄灯光下剥玉米的情景。”儿子陈晨说道。
时间更迭,他家的养殖规模逐渐扩大,收益增加,风险加大,赚了赔,赔了赚,每一次他们都咬牙坚持,最后总能劫后余生。
2017年,受禽流感影响,中国蛋鸡养殖业经历着生死考验,养殖户填埋鸡、拆除鸡舍的新闻见诸报端。彼时,陈志明的养殖场已有1万多只鸡,他们东挪西借维持鸡食。7月底,亏了17万元。可是,8月开始市场回暖,价格反弹,年底一算账,填补了亏空,还赚了30余万元。“20余年的经验累积,亏,我们不怕,赚,我们不过喜。”陈志明说。对于市场的反复,他们习以为常,锻炼出应对价格低廉时的平常心,磨砺了骨子里的韧性和坚强。
2017年,陈晨和妻子结束打工生涯,回家接手养鸡场。在殷乐村村委的帮助下,流转土地,扩大养殖规模。短短两年时间,养殖场由父亲手上时的1000余平方米,扩大到4000多平方米,养殖规模扩大到4万多只,还增加了8000只蛋鸭养殖,承包200多亩土地种植粮食,解决粪污处理问题。在销售模式上,去除中间商,靠品质和勤奋对接周边城市商超,销售鲜鸡蛋和自家加工的咸鸭蛋、皮蛋,实现利润最大化。
2019年,象征着贫穷的三间瓦房被拆除,全家人终于住进宽敞明亮的楼房,生活日渐红火。陈晨邀请姐姐和姐夫回到养殖场,一同打拼市场。不仅如此,富裕起来的一家人也愿意助人,有村民愿意养殖的,他们毫不吝啬传授技术,还借钱借粮支持,就连聘请的两名工人,也是有特殊困难的人,他们结合实际,让工人灵活调配时间,还免费为工人购买了意外保险,提供额外保障。
今年以来,禽蛋行情不好,记者采访时,未曾看见他们的哀怨之色,听见他们的抱怨之声,只看见家中一箱箱腌制的咸鸭蛋,因为他们相信,低迷的行情终会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