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盐城 > 阜宁 > 正文
阜宁县罗桥镇:“豆轶坊”的“非遗”之路
2020-07-03 08:51:00  来源:阜宁日报  

阜宁县城庙湾广场“非遗传习、健康生活”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现场的“豆轶坊”展位前,试吃、叫卖、解说、免费赠送,吸引了不少参观群众驻足品尝。一旁解说的小伙语音高扬:“豆轶坊蒲包茶干,历经六代传承,有150多年历史,入口柔嫩细腻、回味悠长,产品不添加任何色素、防腐剂、真正的纯手工生产。”

这位农村来的小伙子名叫陈治刚,今年40岁,是罗桥镇沿边村5组村民,他便是“豆轶坊”的非遗传人、江苏豆轶坊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从养家到事业,数代传承助乡邻

清穆宗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10月,原罗桥乡官浦村,14岁的赵太源,每天都被饥饿折磨,面对父母每日为生计为难的憔悴面孔,孝顺的少年暗暗发誓,要用自己的双手,让父母衣食无忧,于是他决定闯荡上海。赵太源在路过吴淞口时结识了一位民间食品艺人,从此赵太源并开始跟他学习豆制品制作技艺。5年后,学习有成的赵太源回到了家乡,开始挑担走乡串户卖豆腐,由此创办了“豆轶坊”。

1889年,第二代传人赵国珍兄弟继承父辈赵太源的手艺,带领全家从事豆制品加工,让豆制品制作技艺成为谋生一种技能,也开创了豆轶坊传承之路。

1933年,赵国珍的儿子赵安芝从江苏兴化等地,引进卜页、素鸡等食品制作技艺,形成多品种共存。抗日战争期间,赵安芝多次无偿向驻扎在罗桥周边的红三师师部提供豆制产品,改善新四军生活。后来第四代传人赵学顺、陈克勤等人主动继承先辈豆制品加工工艺,带领近20户村民从事豆制品加工销售,成为淦浦蒲包茶干的一代匠人。困难时期,他们无偿向周围村民提供豆制品,解决一大批村民温饱生存问题。

陈治刚回忆,大约在2000年左右,他的父亲陈喜、母亲赵梅香和陈氏兄弟一起,带领村里100多户村民加工茶干,一时间淦浦的蒲包茶干名声很响,淦浦也成为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茶干村。因市场需求加大,蒲包茶干的独特口感,精细的工艺等特点,市场一度供不应求,为进一步扩大产能,村民陈宽尽心研究出茶干模具并推向市场,启动传统制作设备工艺半自动化改造。

从手艺到“非遗”,手艺人变身传承人

工作在外的人,总忘不了家乡的记忆。2016年7月,36岁的陈治刚,几乎走遍国内知名豆制品企业,面对不少上市公司的高薪聘请,他依然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决定回乡创业,操起祖代相传的豆制品加工行业。仲夏时节,记者走进罗桥镇沿边村5组陈治刚豆轶坊生产厂区,首先入眼帘的就是“工艺就是法律,品质就是生命”十二个红色大字。陈治刚说这是企业创立之初就提出的核心理念,永远是企业发展的立根之本。

“传承传统、创新工艺”。针对目前市场的豆制品工业化的道路趋势,原汁原味的豆制品市场的空间越来越小,为进一步发扬非遗精神,推动非遗文化传承,陈治刚始终坚持把“零添加、真手工的百年传承制作技艺”作为企业发展使命,在总结先辈工艺的基础上,陈治刚独创“陈氏点卤6步曲”,把产品制作的“22道制作工序”、“24小时低温浸腌”、“26种天然辅料”的流程总结成册,使只有通过言传身教非遗的传承方式,能通过现代的标准工序呈现。

陈治刚成立江苏豆轶坊食品有限公司以后,豆制品加工从此实现制作工艺流程化、原料配方数据化、产品种类品牌化。2018年“豆轶坊”商标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注册,公司旗下子品牌“硕集卜页”、“戚桥茶干”、“勤二爷”等商标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注册;2019年“豆轶坊蒲包茶干制作技艺”荣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年3月,申报豆轶坊“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老字号”。2020年5月豆轶坊旗舰店开业,同时位于“竹海晓光”景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室对外开放。说起这些,陈治刚如数家珍。

从品牌到产业,深耕市场创新“非遗”

“产品做实、渠道做广、服务做细、品牌做强,”这是陈治刚豆轶坊营销团队提出渠道营销十六字秘诀。陈治刚告诉我们,今年6月份,国际知名商超“大润发”总部采购一行考察豆轶坊,企业开启迈向国际卖场进军之路。海峡大市场总代理孟宁十分赞许:豆轶坊销售经理蒋永芹不定期的走访销售终端,严格落实营销策略,逐级要求下级分销做全渠道覆盖,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品质,是企业具有生命力的源泉。

“立足西南片、辐射阜宁县;东进建湖城、覆盖全盐城”,陈治刚谈起豆轶坊2019到2023年的市场开拓目标,脸上写满了自信。其实,在不到一年时间,陈治刚的企业已经提前完成市场布局,如今县城、镇区、农贸市场、旅游景区、批发市场随处可见“豆轶坊”的产品。

不忘初心,回报乡邻。如今在豆轶坊加工车间打工的村民有10多个。家庭经济比较贫困的7组女学生,去年暑期考入南京体育学院新闻专业,陈治刚闻讯后主动捐资助学,并邀请寒暑假期间在企业南京销售网点勤工俭学。陈治刚说:“让村民增收致富、延续‘非遗’传承、推动产业发展是自己永远不变的人生追求。”

责编:盐城阜宁文明办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