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盐城 > 阜宁 > 正文
江苏阜宁:柴 席(杨守鉴)
2021-09-26 09:32:00  来源:阜宁日报  

小时候,一到暑伏天,闷热难熬。盼风,风不刮;盼雨,雨不下。白天,躲到屋檐后、树荫下,还能避开炎炎烈日的暴晒,一到夜晚,四处见亮的破屋子,不仅挡不住蚊蝇叮咬,更耐不得暑气的侵蚀,一家人只得躺在地上的一张柴席上,半睡半醒地等待第二天的天明。柴席,是那个年代庄户人家夏日的最爱。

我的母亲心灵手巧,编出来的席子就像一张纸,花纹一致,还不打皱,一个庄上的人都称她“师傅”。师傅,就得传帮带,母亲从不把“绝活”埋在心里,庄上人家只要请她,她总是毫无保留地手把手地教。这不,每年春天过后,母亲编好了自家的席子,还为不会编的人家编了不知多少张,却从来不喝人家一口水。有些不过意的人家会给母亲送来二三斤米,或者园子里长的瓜果蔬菜,可母亲总是一概不收,用母亲的话说,“大不了就耽误点时间!”

芦苇浑身是宝,到了端午之前,人们抹一把芦叶烧茶,清香可口,去火待凉,用芦叶裹成米粽,那浓浓的粽香更令人心醉。到了秋天,芦苇枯黄,人们把它割下来晒干,编成柴箔、柴帘、柴席、柴折、柴笆,又解去了人们的生活之忧。而我对柴席更有了那种割舍不去的情感。在那个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物质相当匮乏的一穷二白年代,柴席帮我们熬过了一个又一个闷热的酷暑。记得有一年夏天,气温高到39°,我们姊妹几个就睡在一张长2米、宽1.5米的柴席上,母亲为让我们睡好,每天用艾草给我们熏烟驱蚊,用一把小蒲扇给我们扇来扇去,一个暑伏天,母亲难得睡上一个整觉,可还不知好歹的我们却不懂得怎样去心疼自己的母亲……。母亲用自己编的柴席帮我们度过了漫长的夏日,用善良的心地给了我们万般的慈爱……

我们的家居于庄子中央。春天一过,父亲就会找来木棍、柴箔,在门前的土场上搭上凉敞(棚),好让一个庄上的大人小孩暑热天乘凉。到了夜晚,小敞棚又成了庄上人纳凉睡觉的地方。父亲用石磙把地面碾平,母亲则把自家多余的柴席放在地上,一个庄上大人小孩二三十个每天围坐在柴席上谈东说西,讲故事、拉家常,不知不觉就能聊到十一二点。待丝丝凉风吹来,人们酣睡在柴席上,不知不觉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熬的夏日……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沉封的黑土地,庄户人的日子一天好似一天,各种用蔺草织成的草席、用竹篾编成的竹席成了庄户人夏日生活的主宰,柴席不仅市面上已经少见,现在的年轻人更不知柴席是个什么样了,唯有我们这辈人对柴席还有挥之不去的记忆。现如今,各种空调、风扇走进了家家户户,夏日纳凉睡柴席已成为历史。四季如春,生活在清凉的世界里,不由得让我们对未来更美好的生活充满着期待。

责编:盐城阜宁文明办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