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盐城 > 阜宁 > 正文
江苏阜宁:风光外口(张大勇)
2021-12-30 09:11:00  来源:阜宁日报  

 

摄影:丁亚平

这天,一座叫做“外口”的村庄,给了我的“见面礼”竟然是两个意料之外:一者,眼前的她完全颠覆我脑海里的“成像”,有惊艳、逆袭之感;二者,当日前来参观的人数之多、身份之众,也是始料不及的。

请宽宥我的坦率,知道外口时,一脚已跨进三十而立的门槛,而且它给我先入为主的印象并不“风光”。

彼时,我供职于《阜宁日报》社,参加县里一个规模较大的会议,县委领导就渠北一个村某项工作拖腿扯筋,动了肝火,“什么外口?!分明就是外国!不与县里、镇里保持一致”,云云。台下笑声、议论声自然窃窃浮泛。我问身边的同志:“外头?批评的是哪个村啊?”“不是‘外头’,是羊寨镇的‘外口’,领导地方口音有点重。按以前的简化汉字,还真的是‘外国’呢!”

我恍然大悟。这个有点怪怪的村名就烙在我的脑海里,成为一个令人哧哧发笑的代称。

时光不居,古黄河的碧水东进二十个春秋,我由“耳闻”即将变为“目睹”,在开往外口的车上,我还矫情地在心头发问:外口,你还好吧?

好。不仅好,而且好得惊鸿一瞥、孔雀开屏、百鸟朝凤。这不,采风当日,我们遇上金沙湖管委会、陈集镇两家组织的学习团队,还有市电视台的记者,还有县文广旅局的同志——果然是“近者悦、远者来”的接踵场面。

车自古黄河大堤上的2号旅游线中山路,左拐上了金牛路。金牛路的路况一点不逊旅游干线,令人瞩目的是它有着一样清新的交通标志画线;它的笔直宽敞,就像巨椽写就的诗行。路边层次明晰的林木切换为森林掩映下的屋舍,金牛路领着我们,只一刻,路左边毗连有序的村庄跃入眼帘——粉墙黛瓦,家家门前都有一个院落,院墙连绵成一线,由南向北,近两里长。院墙墙头呈波浪型,起伏有动感,也将连线院墙平直的机械,注入了诗意的弹性,要眇宜修,别致新颖。院墙亦粉,连片就缀成了长长的画幅。有道是“莫将粉墙轻许人”,外口乡亲制作了墙绘,主题是农耕文明的回望,画幅间隔而现:收割,栽秧,粮囤,丰收;其间还点缀式悬挂着今天难以一见的生产农具。我想到了著名作家毕飞宇的散文名篇《大地》:“‘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他把大地上密密麻麻的稻麦禾苖,喻为庄稼人的指纹。我自然就在心头对外口乡亲的智慧和情愫油生好感。从墙绘读物就可以看出他们对农耕时代的致敬与眷恋,对劳动生活的尊重与赞美。

外口村的村部融进在这一片院落中,一杆高高飘扬的国旗,风拂声,听起来有一种合唱的意味。进出的人,笑容可掬,有一种官民不辨的亲切与质朴。马头墙上“故道黄河 阡陌外口”的宣传语,集“地理学、历史学和社会学”于一体,有着阡陌的纵深感和故道的辨识度。

未等我的提问,羊寨镇党委宣传委员陈晶晶心有灵犀地解读起“外口”的来历。

原来,“外口”位于古黄河东堤,得名于清代康熙年间。昔年古黄河对岸的涟水费家窑为交通要道,所需粮草都经旱路运至于此,再通过古黄河摆渡分流四方,古黄河以西费家窑称为“里口”,故将一河之隔的东岸称为“外口”。这样的命名,俨然是中心坐标掌握在河西人的手中,“外口”有着退而求次之的冷寞。我感觉这个名字的“怪”原有来由,只是它像古黄河畔的一株青草,内里有着苦涩的滋味。

名字只是符号,路还得靠自己走。自强的外口、争气的外口、主旦的外口,在岁月的沧桑转换中,业已读懂“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励志箴言,眼前的锦绣证明:奋进无有里“外”,“金”标只承认先进。

金牛路一直继续向前,我们亦然。

一会工夫,又一条与金牛路俨然伯仲的沥青路面横亘眼前,晶晶及时告知这是“金虎路”。折而西行,复而向北,我们走进村庄的腹地,一口青潭也似的大水塘,以其清蓝滢滢、湛然常寂的貌相,粘住我们的视线。

这口大水塘叫做金牛咀,江淮一带乡人的通俗称法:牛汪塘。我们静伫,时间在此反刍。少小时代,这类牛汪塘见得多了,已至于熟视无睹。离开乡村,故园的牛汪塘和牛草棚,时常在我眼前晃荡,也时常让我的双眼晃漾出温润的液体。耕牛,是中国农业的长子,一生没有说过一句话,一把青草,它也舍不得一口吞下,它细细咀嚼的声息,有着缠绵的珍惜与感恩,让人见闻后动容。盛夏溽暑,蚊虻叮咬,它才要上这一口泥澡盆,得之,入之,它摆晃尾巴的悠闲,它鼻孔喷水的惬意,它浸身沉伏的舒缓,让我联想起一代代在古黄河畔孜孜劳作、默默奉献的父老乡民。我再一次对外口乡亲选择以“金牛”命名中心大道、镇村宝塘的衷情厚意,表达高蹈于好感之上的敬意。外口“懂你(牛)”!

站在金牛咀的木桥上,我再一次因感怀而言纳步缓。

秋空中的巧云下凡到清塘中,帮助我替想像中耕归劳累的老牛,一下一下再一下地擦身浣洗。四周静穆,四周静读,西边牛棚里草编的牛儿,低头思考什么呢?红尘离此遐远,你一定在亲吻不老的地气;北岸一株123岁的银杏古树,你高举的臂膀是在向苍天索取吗?名利离此迢遥,你一定在拥抱斑驳的阳光雨;东厢有一座新建土窑,难道还在张口消耗良田?非也,这袖珍之窑刚好盛满回忆,它内里无火,但点燃的是今人熊熊的乡愁。南边属于回望,一家农舍东山墙上的“三牛图”,是一家在郊游?不,耕牛宿命的词典中、奉献的书章里,无有此项,你们一定用“拓荒牛”“孺子牛”“老黄牛”的化身,向这方大地上的主人礼赞!

今岁恰好是牛年。

牛在外口,牛的是创新,是突破。外口这座村庄,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没有大拆大建,没有崇洋媚外,没有千村一面,而是因地制宜,因地就简,因地而美;她坚持做自己,坚持雅俗互融,她坚持用草之材料做出金之闪耀。

外口人深谙在细节,在寻常处,露出过人的敏慧与灵秀。粉白的院墙外,各家菜畦,青竹筑篱,材质一样,高低一致,型状一统,呈方守正,畦中的油菜,青菜,萝卜等,还是恋青留绿的精气神,难道外口的菜蔬也懂得“冻龄”一说?菜畦工整,纵直横平,像一幅幅女红之作,细巧精致,蕴藉美学原则。在村庄深处,几户人家的屋后菜园,本是背阴之处,铺地的芫荽、青蒜蔓延成片,有着小王国的味道,但它们的恣意,是恰到好处的那一款,酣畅自带花边,蓬勃不生斜逸,令人想到自律和节制。

这样的细微之景照亮偌大的村庄,照亮我们的视野,照亮我们的愉悦,还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具和生活用品,木作之外,自是草织、竹制、柳构、芦编,还有石器,我们在村子里流连,巷口转折处,秀林茂竹间,桥头拐弯口,一举手,我们就能如愿地触摸到廊檐下的棉花制钵器;一抬头,我们就能惊喜地看到攀在树腰间的斗篷蓑衣;一回首,我们就能诧讶于路边数只埋首用食状的草貌山羊;一侧身,我们就能欢兴于一坪乡场上,上面竟然星罗着粮仓、秸秆堆、值守小屋,它们无一不是草编芦制,栩栩如生,又眼熟心暖,上下洋溢着脉脉温情。光阴在此流进流出,外口就在这样“流水不腐”中渐渐清澈起来,佼俏起来。

昔日外口的粗重农活,除耕牛之外,多为石器担当。如今退出历史舞台的它们,也被派上用场,成就了被农耕生活淘汰又被旅游产业纳新的逆袭之旅。譬如石磨,既行碾压本职,又作铺路、强基、护坡之兼役,它还上墙,被砌在交叉路口的一堵花墙中,宛如勋章展示、唱片回响;再看路边碌碡,直身列阵,孔武瓷实之外,又多出陪衬附丽之柔;再再看石器家畜食槽,横排于老檐下,是在迎迓雨水的激撞,还是在接受时光的冲刷,飞溅而起的都是农家浓烈的烟火气息。

牛在外口,牛的是生态,是文明。万亩废沙地,变成宜居生态村,既有着厚积薄发的蓄势,又有着画龙点睛的井喷。

早年,洪患频袭,饿殍遍野,困守在高堆上,没有水田,旱作物低产,外出逃荒要饭者不计其数,彼时最好的风光,在饥馑难捱的外口人眼里,莫不过是一碗香喷喷的白米饭。我的耳边回荡起声声童谣:“古黄河,流苦水,一流流上数百里,星星掉下熄了光,月亮落下成病鬼……”

古黄河畔的外口,“苦水”终于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搁浅,在一场接一场的暖流中变身并飘溢起醉人的芬芳。

温饱问题解决了,腰包空荡同样不能风光。镇村干部带着父老乡亲,种植林木果园,硕果坠实,委枝地面;堤下湿地滩地,养鸡牧羊,飞硕行肥,外口就有了果香,就有了生机,就有了“钱”景,外口人的脸面苹果一样红润,腰杆秀木一样挺拔。

“钱”景成为风景,是一种进阶,是一种精神层面的飞升,这自然是外口的又一亮点、看点。

在有着600余户人家、近4平方公里的村子里,我们惊诧于她的干净、整洁和清爽,同行的文友笑道:在这平坦的村道上行走,是脚的福分,走着走着就能返老回童;在这新鲜的空间里吸纳,是鼻的恩泽,闻着闻着就能神清气爽;在这净洁的村庄中赏看,是眼的天堂,看着看着就能按摩心情,延年益寿。

美丽乡村,生态宜居,需要洁净卫生的环境,而长年里,“脏乱差”一直是闭塞落后乡村的“原罪”,一直是经济条件改观后仍然霸持的“顽症”,脏兮兮的圈窝,臭烘烘的茅坑,乱糟糟的垃圾,黑乎乎的污水——看今朝,画面转换,在我们的外口,路无落叶,水无漂浮,筑无乱搭,菜畦无脏物,庭院无堆杂,角落无野猫,整个村庄的环境,塘清水碧,窗明几净,是一种干净的真,是一种清爽的靓,是一种养眼的美。奇迹从何而来?

奇迹有迹可循。漫步在外口,“村规民约”在一丛丝瓜架旁,在一株红枫树边,自信而肃静;“外口是我家,卫生靠大家”的宣标,在路口处,在粉墙上,像一幅简约的画幅;多点的分类垃圾站,竟也成了好看的建构,同时兼负着“宣传站”的功能,建的高大尚,管的严勤稠,桶内分类回收,桶外无污无遗;晨晖初上时,居民洒扫庭除;寒风嫩起时,村组干部拖装垃圾;霞辉普照时,一位稚童踮着脚尖将一只空饮料瓶投进蓝色垃圾桶中——一种看不见又朗朗然的秩序、涵养,如盐在水,如春在花,带着文明的香息,拥抱外口,拥抱游人,拥抱“觉今是而昨非”的堆上美好生活。

至此,殊为不易,只是羊寨镇党政领导仍不满足,他们的胸膛有着星辰大海,他们的脑宇里有着“外口梦”。他们将在外口开展“最美庭院”评比,一季一醒告,半年一更换,荣不固化,誉在流动。我为这样的“操心”再三击掌。每一座老街名村,居民们大抵看重门牌门徽的价值指向,这是宅文化,也是心理学。外口村业已在居民家门口醒目位置贴上“双强党员示范户”“文明家庭”的标牌,倘若再加上“最美庭院”的点厾,“外口风光”必将蔚蔚大观、根杪盘深。

牛在外口,牛的是高度,是思路。外口根植大地,但它是有高度的,因为它屹立在古黄河大堤上。在盐阜大地上,除了同属大堤族外,她比其他的村庄更有高度。地理上的高度,在外口也产生了“化学反应”,成为这里的干群思想上的高度。之于外口,外地人对她有着“外口高”的称谓,扣指她的居民以高姓居多。“外口高”业已深化为一种精神元素,活化为一种“高!实在是高”的会心赞许,后者倒不是老电影中的贬词褒用,而是情到炽时的脱口秀。

在金牛咀的东岸边,我细读了它的传说:相传明末,这一带高姓人家的祖上,为避战乱,只身从齐鲁逃难到涟水费家窑投靠表兄,蹉跎苟度。一日,为寻安身立命之所,他在古黄河西岸,看对面河东有金光闪耀,细辨好似一头金牛若隐若现,他立即凫水过河,实地一看,金耀处有一口方塘,视为宝地,择此定居,并立下高氏家训,以牛为尊,许方塘为牛澡之所。又有一日,村童塘边玩耍,一时兴起,以数牛为乐。可明明系在牛桩上的是9条牵绳,数来数去,都是10头之牛。村童偏不服输,又数它三七二十一遍,仍然是多出一头的奇葩结果。后有高人指点迷津,这多出的一头,正是高祖当年隔河而见的金牛。

传说归于美好,启迪破土心田。外口不是“外国”,外口同样可以成为“里口”。外口的“金牛”就是乡村振兴的摹本,就是美丽家园的擘画。市县领导的视察、指点,镇村干部的考量、谋划,普通居民的响应、给力,众人一致想到了一个支撑点和永动机,这就是——产业旺村。当风光成为产业,风景成为事业,风华风采就必定是功汇千秋万代的外口大业!

日上三竿,冬阳明晃晃地照耀着大地,时风不紧不慢地传送着跨季的煦暖。

金虎路与中山路交界处,一座色彩缤纷的高大标牌,上书“国家级森林乡村”,这是外口村2019年获得的殊荣。

今年牛岁,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外口人,自崭新的元月起,启动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建设的载体选择产业支撑,在林果的主拼图之外,外口人想到了有机花菜,想到了绿食粉制品,想到红灶火、绿炊烟。

在金虎路的南侧,我看到一座别致农家小园,墙体、屋瓦一体,都是桃花粉色,乡民们称做:桃花人家。该户的围墙是草制,车库是竹修,房前屋后种植的是四季花和黄花菜。这是外口有机蔬菜种植的发祥之家,规模与气势呼之欲出,正发酵于其他乡民的虎年蓝本之上。

就在“国家级森林乡村”巨牌西边,外口村一组赵士美的大院子里,晒在柴席上是一只只山芋粉坨,白嫩细滑,阳光打在上面,金银互映,并散发着清甜的粉香味儿;宽敞的水泥地面上,晒着一大片刚刚刨出不久的粉红色山芋。井架旁坐着的是赵士美的老伴,正在洗刷一大桶的山芋。见来客进院,老婆婆招呼我“歇一歇”“吃个外口的红心大山芋。”

见我笑拒,老婆婆正色道:“生吃,甜呢,脆呢。当然做粉条子更好吃。”

老婆婆今年67岁,家里长了3分多地的山芋,做坨粉,给人家加工粉丝。她说,外口村长山芋的人家多了去,这红心山芋是外口的一老,更是一宝。

出了大院,老婆婆家的门前正是东向延伸的金虎路。

东行数步,我们踏上了中山路,这条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2号旅游公路”,它的贯通,像一把长长的金钥匙,打开了外口似掩未掩的大门,打开了地方干部的思路,打开一个阜宁模式的“中国梦”的落地通道。

这是一条著彩之路,遐迩鲜见,有创新韵味,墨色的沥青路面,此上辅以黄色、白线的线条,还有蓝色、红色有旅游标识。这么多的色彩交织一起,外口人抬脚就是云蒸霞蔚、出门就是锦绣前程。

我笑着对同行的文友说出我的“发现”:我要用一条中山路的“1”和一口金牛咀的“0”,为外口“风光大片”加“10分”。文友们拊手称妙,也纷纷接着我的灵感,动用上古黄河的“1”,一口古井的“0”,再遣上金牛路的“1”、金虎路的“1”,还加上红富士苹果的“0”,黄香梨的“0”,红心山芋的“0”,乖乖隆的冬,这样连加,该是一个怎么丰渥的分值,它们一定能掂衡出外口风光标本沉甸甸的分量!

回返的辰光,日近中天,路边高杆上的大喇叭脆亮发声,村里的广播节目开始了。我们一边徜徉,一边谛听广播,内容是居民医保、养老保健方面的宣传。这样的广播宣传,已有多年不闻,大家脸上都露出不期而遇的欣喜神情,在信息汹涌、传媒尖新的当下,一直作为眼目配角的耳朵,今天终于大饱福瘾。带着外口口音的“阜普话”,萦绕在半空中,穿行在街巷里,它把乡民们的冀望、追求与福祉,变成有声的花苞,带着声线的馥郁,向我们打开一个瑰丽的天地。

在镇上用了工作餐后,稍事休息,同行的书法家,乘兴为外口村写下数幅书作,听镇党委张书记介绍,这些墨宝都将置放在外口的乡村会客厅等文化休闲场所。

“乡村会客厅?”听我们中有人嘀咕,张书记笑道,“我们还要在外口兴建乡村大锅灶,一切食材不用出村,自供自取,现摘现洗,用鲜用活,放心开心,既要让外口的风光有磁性,引来客,又要让外口的风味,有黏性,留住客!”

我紧盯着其中的一幅书作“林下外口,堆上人家”,反复欣赏,书记的畅想,让我看到宣纸上绽放出绚丽的色彩,它们令纸面上8个墨字,时而变幻为“林下美人,堆上仙家”,时而又映衬为一群扑扑振翅的飞鸟。

此时的窗外,阳光蒸腾,森林正用一只只鸟巢纵情呼吸。

我的心,带着钦羡与祝福,又飞向金牛咀,飞向外口。

责编:盐城阜宁文明办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