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劳模名叫姚焕平,现年66岁,退休前系射阳县公路管理站副站长兼兴桥养路工区主任,200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他不仅勤劳奉献,而且注重良好家风的传承与建设。
“谨记父亲的教诲”
“到部队后,要听党话、跟党走,要向国志叔叔学习。”姚焕平现在还清晰地记得,在踏上军列前的那一刻,父亲的反复叮嘱。
姚焕平的叔叔姚国志16岁参军,20岁在淮海战役中牺牲。姚焕平的父亲是建国前老党员,经常向姚焕平讲述姚国志在部队忠于祖国英勇献身的故事。在父亲的教育和叔父事迹的影响下,姚焕平从小便立下报效祖国的志向。1976年,高中毕业两年的姚焕平应征入伍到辽宁省本溪市基建工程兵某部。
“我谨记父亲的教诲,把爱党爱国的热情体现在学雷锋做好事中。”姚焕平所在部队是雷锋生前的沈阳部队,姚焕平自觉地以雷锋为榜样,积极争做雷锋式好战士。他大事、小事、脏活、累活抢着干,坚持每天打扫卫生,帮战友洗衣服、刷鞋子。一年冬天,滴水成冰,姚焕平去辽宁抚顺执行任务,路上,见一位车主汽车爆胎,二话不说停车帮助车主修补车胎,在零下十多度的室外工作近一小时,手都冻麻了。车修好后,车主塞钱给他,他婉言谢绝。车主感激地说:“解放军真是活雷锋!”每每回忆起这段往事,姚焕平一直觉得心里暖暖的。
“这个忙我不能帮”
1984年,姚焕平转业到县公路管理站工作,直至退休。在养路工区工作31年,姚焕平曾获评“江苏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等光荣称号。
“我的工作是微不足道的,只是做了一个军人该做的。”这是姚焕平的口头禅。在鲜花与掌声面前,姚焕平始终保持军人本色,一如既往地弘扬雷锋精神。工友王玉柱的爱人和小孩的户口是在姚焕平的协调下解决的,工友王洪萍是在姚焕平帮助下走上养猪致富道路的,工友高洪林忘不了在他最困难的时候是姚焕平帮助了他……
“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助人为乐的姚焕平做过多少好事,他自己也记不清了,但他从来不“乱帮忙”。有一次姚焕平的弟弟找他“帮忙”,他就没答应。那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姚焕平的弟弟建新房,门前浇滴水檐缺少黄砂,想到当工区主任的哥哥这儿沾点小光。姚焕平对弟弟说:“这个忙我不能帮,工区路砂多得很,给你一车也可以,但这样做,就是损公肥私啊!”弟弟一听拂袖而去。姚焕平的爱人也看不过,对姚焕平说:“他是你亲弟弟,这样做你太无情了。”其实弟弟和爱人都误解了姚焕平,就在当天下午,姚焕平花了100多元钱到砂石场买了一车黄砂给弟弟送去。
“办私事我没权力”
姚焕平当选全国劳模后,社会影响大了,人脉关系也广了。面对接踵而至的荣誉,姚焕平更加严格自律,并严格要求家人不许谋取私利。姚焕平的妻子下岗没有工作,一直闲居家中,时常有“好心人”提醒他为妻子谋个养路工。姚焕平不是摇手拒绝,就是转移话题。姚焕平在担任工区主任期间,经手新招人员40多人,但其兄弟姊妹8人,妻子兄弟姊妹5人,没有一个做养路工人。
既重感情,又坚持原则,这是姚焕平的一贯作风。他的侄女住在乡下,有一次到县城检查身体,晚上回家想请姚焕平用单位的公车送一下。姚焕平笑着对侄女说:“办私事我没权力随便用单位的车子。”便自己掏钱叫了辆出租车把侄女送回去。
姚焕平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在一家私企上班,有点不甘心,缠着姚焕平给他找个“体面”的工作。姚焕平明白儿子的心思,就教育儿子:“凭我的关系是能给你找份好一点的工作,但我不能这么做,你还是自己努力吧。休言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这是我们姚氏家风,我们要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在姚焕平的鼓励下,儿子经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一家国企管理岗位。每当谈起要父亲为自己调整工作的事,姚焕平的儿子总是心存感激地说:“多亏老爸严格要求!”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慰问驻地官兵、帮助退役老兵、关爱青少年、资助弱势群体、义务修路……据不完全统计,姚焕平先后向社会捐资、捐物、修路等折合人民币100多万元。如今年近古稀的姚焕平依旧初心不忘,退休不褪色,继续发挥余热,用劳模精神影响着家人和身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