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多次实地考察调研历史古城和传统街区,就古城保护利用和历史文脉传承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扬州视察,称赞扬州是个好地方,特别是文明、文化、历史古城,在全国都很有分量。
如何让扬州的文明、文化、历史古城在全国更有分量?市委书记点题,市政协委员作答。4月27日,市政协召开主席会议,就“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和项目支撑,打造古城保护利用扬州模式”进行专题协商。
优化资源整合,将明清古城建成新“文化空间”
扬州市政协委员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紧扣主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听取各方意见,协商会上提出意见建议,要创新保护利用体制机制,加快构建新型产业驱动,打造独具个性的旅游休闲产品,满足游客更加多样化需求,推动扬州文商旅融合发展。
“明清古城作为扬州的标志,是运河沿线的核心区、淮扬美食的集聚区、非遗文化的传承区。明清古城面积5.09平方公里,传统风貌保存完好区域达1.47平方公里,较好地保留了脉络清晰的古城遗址、风貌完好的历史街区、特色明显的街巷格局和延续至今的生活形态。”市政协委员、广陵区政协主席王峰表示,明清古城作为“让古运河重生”的重要板块,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共同发力,在古城保护利用方面探索出“微更新”“渐进式”的工作推进方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现行古城更新建设模式亟待调整优化。
王峰结合由市城控和广陵区文旅集团合作共同推进小秦淮河规划建设的成功经验,建议古城开发要变“单打独斗”为“协同作战”,市区联动组建市区平台公司,共同推进古城建设中的市级项目和重大项目;实施主体要从“一枝独秀”转变为“百花齐放”,切实提升项目实施水平;要优化资源整合,推动明清古城从“地理空间”转变为“文化空间”,鼓励老百姓“自己家园自己建”,全力助推古城建设繁荣复兴。
改善“软硬”两大环境,引导多元投资参与
“历届扬州市委、市政府接续传承、有力有序、久久为功推进古城保护与利用,制定实施系列政策文件及规划计划,稳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项目建设,走出了一条具有扬州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传承利用之路。”市政协委员、市政协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耿良认为,“古城保护更新利用要改善‘政策软环境’和‘物理硬环境’,创新体制机制全力营造更好更优多元投资环境。”
耿良建议,软环境要以政策破题,充分体现扬州古城的诚意,让各类经营主体“放心投”;要用贴心细心耐心的服务,营造省心暖心舒心的氛围,充分释发扬州古城的善意,让各类经营主体“安心用”。通过国有资产、国有土地、国有空间的改造,从根本上改善物理硬环境,真正实现古城旅游业由休闲观光游向度假体验游的转型。
“唐子城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子景区之一,也是1996年国务院颁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是扬州城遗址(隋至宋)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位置得天独厚,文化底蕴深厚,在扬州古城保护利用中属于重要板块,要从强化顶层设计层面,下更大力气推动唐子城区域保护利用。”市政协委员、蜀冈-瘦西湖风景名胜区党工委副书记洪扬建议,成立专家顾问团队,为项目报批提供政策咨询;要加快落实规划接续,加快形成指导唐子城区域发展的行动指南;要结合大遗址保护,精准谋划业态,合理植入产业,利用现有的环城水系、苗圃、茶场等地域优势,积极盘活乡村民居资源,打造康养民宿集群、研学旅行基地、网红私房餐厅等,不断提升空间品质和区域知名度。
构建新型产业驱动,推动文商旅融合发展
“扬州古城文化旅游空间资源种类全、数量多、空间特征差异明显,有条件形成独具个性的旅游休闲产品,为游客提供更加多样化的选择。”市政协委员、扬州大学城市规划与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雨平表示,产业是一个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对于古城更新也是如此。高度重视产业发展尤其是文化体验、文化创意、休闲娱乐等新型产业的发展,做好空间优化、资源整合以及政策引导,对扬州古城保护利用至关重要。他建议整体谋划产业布局,对古城整体产业布局进行合理安排,突出差异化和互补性。
“文化展示与体验、休闲消费、商业服务等功能应通过点线面空间组织,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刘雨平建议,做好空间资源整合,针对文化资源、商业服务网点分布特点,划定各个文化旅游区,明确主导功能,整体规划,整体打造。他表示,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应打破政府大包大揽的做法,盘活国有资产,探索产权政府所有、经营权市场配置的方式,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激发经营主体活力,通过优胜劣汰打造一批有创新能力和经营能力的文旅、餐饮等企业;要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加大停车场馆、慢行交通、旅游服务设施以及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为游客创造良好的休闲体验环境;要加强政府服务,注重通过政策、资金等引导为餐饮、娱乐、文创等企业发展创造良好软环境。记者 周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