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8日下午,泰州姜堰区溱潼镇洲南村四孔“馒头窑”举行传统的点火仪式。江苏省传统村落保护推广大使、省广播电视总台主持人王柏文率领拍摄团队全程跟踪拍摄。
近年来,姜堰坚持保护优先、兼顾发展的原则,以“渔窑耕读地 船绘溱湖湾”为主题,强力推进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发展核心区与溱湖湾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双区融创”工作,实现18个省级以上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全覆盖。日前,姜堰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经验在全省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培训会上推介。
标准化改造,古民居焕发新光彩
走进三水街道小杨社区罗家舍,只见一排排青砖黛瓦民居傍水而建,错落有致,亭台楼阁、玉石长廊穿插点缀古色古香,三三两两的游客徜徉其间,构成一幅浪漫诗意的画卷。
“罗家舍民宿由村民的闲置住房按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的标准改造而成,保留原有风貌,体现里下河地方特色。”小杨社区党总支书记王政说,小杨村庄形成于明代,是里下河地区典型的街巷空间聚落形态,民居建筑以传统泰式青砖黛瓦为主,“五架梁”式建筑,三开间院落布局。罗家舍在村内本来位置相对偏僻,村民生活条件好了,不少人进城购房或乔迁安置集中区,闲置的老房任凭风吹雨打。2023年,罗家舍迎来保护“焕新”的机遇,10户农房进行标准化改造。
该区制定了《农村村民建房管理办法》,有序引导农户对标改造,按照原材料、原工艺、原性质、原结构“四保存”和“修旧如旧”的原则,从墙面、色彩、风格等方面制定了样式标准,合理布局内部空间,增加现代功能元素,使古民居建筑舒适美观,焕发新光彩。
“老房改造后,有人住、有人管,不仅保护起来了,还增加了家里的收入。”村民罗明根说,两年前,他家乔迁集中安置的新居,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2023年,他响应政府号召,花费20多万元,将占地170平方米的老房改造成5间漂亮的民宿,租给溱湖绿州景区,年增加租金收入5万元。
多元化提升,古建筑创造新价值
“歪哼,担子挑起来;号哼,深夜起来挑窑来,窑好跑跑好哼哎嗨哼……”尽管是寒冬季节,溱潼镇洲南村改造提升后的砖窑厂区仍游人不断,村里的大爷大妈们在四孔“馒头窑”前,唱起祖辈传承的《挑窑号子》,供游客观赏。
“村子也成了景区,得益于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洲南村党总支书记乔亮说,这两年,该村抓住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的机会,多方筹资300多万元,整治提升窑厂及周边环境,提档升级溱潼砖瓦博物馆、溱湖砖窑体验馆,打造“窑望洲南”砖瓦研学基地。其中,面积1750平方米的溱潼砖瓦博物馆,展示陈列砖瓦文物及砖雕艺术品500余件,昔日窑厂成了“网红”景点,每天都有游客纷至沓来,体验传统砖窑文化。
2024年,位于小杨社区的溱湖绿洲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将洲南村窑厂和砖瓦博物馆纳入通票景点,给洲南村带来10万元旅游收入。洲南村活化利用窑厂等古建筑还带动洲城、龙港等村,共同打造窑韵研学产业片区,2024年“十一”假期接待游客3000多人次,两村增加旅游收入10多万元。活化利用,让古建筑变文化阵地、古民居变旅游新地、古村落变研学基地,成为姜堰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一大亮点。
姜堰现有祠堂40多座、书院2个、名人故居33处,实施安全加固、修旧如旧后,这些老建筑化身各类展陈馆和文化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场所。淤溪镇杨庄村卢氏宗祠,经过微改造、精提升,成为村民公共休闲的聚集场所;溱潼镇河横村的废弃旧厂房,修复改造成姜堰最大的村史馆;溱潼镇湖南村将古民居改造为船娘文化和古农具展示馆,实现了历史文化的活态传承……到目前为止,该区利用老建筑建成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村史馆等20余处。
产业化激活,古村落迎来新发展
古朴典雅的院落、干净整洁的村道、碧波荡漾的鱼塘,装运鱼蟹的车辆来来往往,现代渔业产业激活了冯庄古村落。
“你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全镇的发展洼地。”溱潼镇冯庄村党总支书记吴亚东感慨说,由于该村地势低、交通不便,虽然水面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低下。这两年,冯庄村借助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的机遇,高起点建成3000亩渔业产业园,成立江苏簖邂冯庄农业旅游有限公司,建成溱湖簖蟹批发市场,吸引100多家水产养殖户、销售户入股,年销售额达到6000万元,带动村集体增收40余万元。该村还开发了“古村拾趣”“观蟹日志”“浑水摸鱼”等研学课程,促进农旅文深度融合。
积极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康养休闲旅游等产业结合,发展渔业展销、文化体验、休闲娱乐等多元文化业态,为众多古村落打开了发展新空间。
湖南村是一个有着700多年历史的老庄台,该村保留地域建筑特色,累计投入1600万元完善基础设施,融入会船、农耕、渔业等文化元素,打造“潼享田园”农旅综合休闲项目,为游客提供田园游憩、农事采摘、研学教育、亲子娱乐、康养休闲等多元体验,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村里还与溱湖风景区合作开发摇橹船项目,在带动村民就业的同时,每年增加集体收入100余万元。
“随着保护工作深入推进,姜堰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不断迎来新机遇。”姜堰区住建局局长夏义华说,下一步,该区将注重活态传承和文化创新,统筹推进农房建设与风貌把控,推动产业融合和可持续发展,探索建立数字化农房管理与文化呈现系统,并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形成保护和发展的合力,让更多传统村落焕发新生机。
记者 钱宏斌
通 讯 员 陆智慧 张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