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是钟寅

事迹:深入武汉两个月驾车采访5000公里发稿百余篇的媒体记者

简介:“爸爸,你为什么要去那么危险的地方?来到武汉前,现代快报“武汉战疫队”的队员们都是网上的“云监工” ,来到武汉后,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设进度更是时时牵动着他们的心。近两个月里,是钟寅驾车外出采访累计行程超过5000公里,累计发稿百余篇,拍摄影像素材100多GB ,发表了大量有着显著影响力、深入人心的优秀作品。

江苏好人榜 > 2020年 > 3月 > 正文

“爸爸,你为什么要去那么危险的地方?”“因为那边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也有很多感人的故事需要爸爸去报道。”这是现代快报武汉报道组成员是钟寅出征武汉前,和8岁儿子告别时的对话。

1月28日晚,新冠肺炎疫情紧急,现代快报连夜组建报道组(现代快报“武汉战疫队”)奔赴武汉,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是钟寅,第一时间报了名。但在知道这趟采访归期未定后,他又彻夜难眠,因为就在年前,他母亲因为肺和胃都有肿瘤做了两次手术,1月21日才刚刚出院。

出征武汉期间,如果母亲的病情有什么变化,他该怎么办?一边是作为记者的使命,一边是作为儿子的责任,内心挣扎中他把情况告诉了父亲。是钟寅的父亲是一名基层社区医生,曾参加过2003年SARS的抗疫工作,父亲鼓励儿子,“你去吧,这种时候总得有人站出来,一定注意安全,家里有我。”

是钟寅到达武汉后,马不停蹄,立即投入了紧张的工作。来到武汉前,现代快报“武汉战疫队”的队员们都是网上的“云监工”,来到武汉后,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设进度更是时时牵动着他们的心。火神山是钟寅去了两次,雷神山去了三次,最长的一次在工地上采访了四个小时。看着医院从荒地上拔地而起,是钟寅的心中被“中国速度”感动着。有一次,凌晨0点上一次采访才刚刚结束,是钟寅打算再去雷神山施工现场看一看,“绕路绕得不多,我就想去记录一下夜里的雷神山,当时一点都不觉得困。”到达现场的时候,是钟寅看到工地上还在争分夺秒地忙活着。

这种争分夺秒的念头,是钟寅始终挂在心间。2月5日,听说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要收治首批病患,中午12点不到,是钟寅便赶到了现场,他想把这个好消息第一时间报道出去,让大家安心。等了近2个小时都没有等来转运车,他决定离开前往别的采访地点,但是他心里始终牵挂着这件事。夜里11点,他再次来到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当他正在医院外围寻找拍摄信息时,突然一辆转运车就从眼前开过。这正是他等了一天的车,虽然情况突然,没有穿防护服,只是戴着口罩,“但当时也顾不上危险了,第一个念头就是再拍一个转运的视频吧。”事后,是钟寅还感到有点心有余悸:那时他与病毒的距离不过数十米。

离战“疫”一线最近的地方在哪里?医院。医院里离战“疫”一线最近的地方在哪里?“红区”。也就是传说中的“恐怖之地”,现实中的重症隔离病房。3月19日,一名使用ECMO维持生命的新冠肺炎患者要从武汉市第一医院转运至武汉市肺科医院。这趟采访风险较大,一次采访要进出两家医院,还要进入危重症患者最密集ICU重症监护室。在患者转运前,护士还要为患者吸痰,留在病房拍摄这样的画面,可能面临气溶胶传播的风险。为了减少同事暴露感染的风险,他选择了独自承担报道任务,同时拍照片、拍视频、写稿子。当领导问是否需要加派人手时,他说,“没关系,我一个人能行。”4个小时的采访中,他全程拍摄医护人员转运ECMO患者的过程,记录下这一珍贵的历史瞬间。结束时,是钟寅脱下厚重的防护服,身上已经湿透。回到驻地酒店,他又立即写稿、整理影像素材,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3点多,终于将《直击武汉“清零日”最难转运:ECMO患者的生死之托》发布出来。这是抗疫报道中,第一篇关于ECMO患者院际转运的新闻,发表后立即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在武汉市新增新冠肺炎病例清零的特殊时刻,这条稿件也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预示着抗疫进入决胜总攻的阶段。最终,这条报道被各大央媒转载,视频素材被央视采用。

在武汉,是钟寅白天采访,晚上写稿到凌晨,经常忙得一天只能吃得上一顿饭。但是,看到武汉市民的求助信息,他丝毫不敢耽误。“有不少无法收治的武汉市民在网上给我们留言,寻求帮助,后来我们也会麻烦采访对象帮忙留意、收集,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他们协调入院。”武汉市民王飞的舅舅因感染新冠肺炎过世,他的舅妈随后也出现了相关症状,没有地方收治。王飞辗转联系上了是钟寅,经过是钟寅多方联系,王飞的舅妈被收入医院隔离区,“虽然暂时还没有病床,但是人在医院心也会安一点,这个时候,能帮一个是一个。”

来到武汉近两个月,身为共产党员的是钟寅,充分担负起了一名党员的担当和责任,不惧危险,克服困难,极为出色地完成了采访报道任务。近两个月里,是钟寅驾车外出采访累计行程超过5000公里,累计发稿百余篇,拍摄影像素材100多GB,发表了大量有着显著影响力、深入人心的优秀作品。

来源:江苏文明网      责任编辑:王逸男  

江苏好人榜 > 2020年 > 3月 > 正文
是钟寅

“爸爸,你为什么要去那么危险的地方?”“因为那边有很多需要帮助的人,也有很多感人的故事需要爸爸去报道。”这是现代快报武汉报道组成员是钟寅出征武汉前,和8岁儿子告别时的对话。

1月28日晚,新冠肺炎疫情紧急,现代快报连夜组建报道组(现代快报“武汉战疫队”)奔赴武汉,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是钟寅,第一时间报了名。但在知道这趟采访归期未定后,他又彻夜难眠,因为就在年前,他母亲因为肺和胃都有肿瘤做了两次手术,1月21日才刚刚出院。

出征武汉期间,如果母亲的病情有什么变化,他该怎么办?一边是作为记者的使命,一边是作为儿子的责任,内心挣扎中他把情况告诉了父亲。是钟寅的父亲是一名基层社区医生,曾参加过2003年SARS的抗疫工作,父亲鼓励儿子,“你去吧,这种时候总得有人站出来,一定注意安全,家里有我。”

是钟寅到达武汉后,马不停蹄,立即投入了紧张的工作。来到武汉前,现代快报“武汉战疫队”的队员们都是网上的“云监工”,来到武汉后,火神山、雷神山的建设进度更是时时牵动着他们的心。火神山是钟寅去了两次,雷神山去了三次,最长的一次在工地上采访了四个小时。看着医院从荒地上拔地而起,是钟寅的心中被“中国速度”感动着。有一次,凌晨0点上一次采访才刚刚结束,是钟寅打算再去雷神山施工现场看一看,“绕路绕得不多,我就想去记录一下夜里的雷神山,当时一点都不觉得困。”到达现场的时候,是钟寅看到工地上还在争分夺秒地忙活着。

这种争分夺秒的念头,是钟寅始终挂在心间。2月5日,听说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要收治首批病患,中午12点不到,是钟寅便赶到了现场,他想把这个好消息第一时间报道出去,让大家安心。等了近2个小时都没有等来转运车,他决定离开前往别的采访地点,但是他心里始终牵挂着这件事。夜里11点,他再次来到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当他正在医院外围寻找拍摄信息时,突然一辆转运车就从眼前开过。这正是他等了一天的车,虽然情况突然,没有穿防护服,只是戴着口罩,“但当时也顾不上危险了,第一个念头就是再拍一个转运的视频吧。”事后,是钟寅还感到有点心有余悸:那时他与病毒的距离不过数十米。

离战“疫”一线最近的地方在哪里?医院。医院里离战“疫”一线最近的地方在哪里?“红区”。也就是传说中的“恐怖之地”,现实中的重症隔离病房。3月19日,一名使用ECMO维持生命的新冠肺炎患者要从武汉市第一医院转运至武汉市肺科医院。这趟采访风险较大,一次采访要进出两家医院,还要进入危重症患者最密集ICU重症监护室。在患者转运前,护士还要为患者吸痰,留在病房拍摄这样的画面,可能面临气溶胶传播的风险。为了减少同事暴露感染的风险,他选择了独自承担报道任务,同时拍照片、拍视频、写稿子。当领导问是否需要加派人手时,他说,“没关系,我一个人能行。”4个小时的采访中,他全程拍摄医护人员转运ECMO患者的过程,记录下这一珍贵的历史瞬间。结束时,是钟寅脱下厚重的防护服,身上已经湿透。回到驻地酒店,他又立即写稿、整理影像素材,一直忙到第二天凌晨3点多,终于将《直击武汉“清零日”最难转运:ECMO患者的生死之托》发布出来。这是抗疫报道中,第一篇关于ECMO患者院际转运的新闻,发表后立即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在武汉市新增新冠肺炎病例清零的特殊时刻,这条稿件也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预示着抗疫进入决胜总攻的阶段。最终,这条报道被各大央媒转载,视频素材被央视采用。

在武汉,是钟寅白天采访,晚上写稿到凌晨,经常忙得一天只能吃得上一顿饭。但是,看到武汉市民的求助信息,他丝毫不敢耽误。“有不少无法收治的武汉市民在网上给我们留言,寻求帮助,后来我们也会麻烦采访对象帮忙留意、收集,我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他们协调入院。”武汉市民王飞的舅舅因感染新冠肺炎过世,他的舅妈随后也出现了相关症状,没有地方收治。王飞辗转联系上了是钟寅,经过是钟寅多方联系,王飞的舅妈被收入医院隔离区,“虽然暂时还没有病床,但是人在医院心也会安一点,这个时候,能帮一个是一个。”

来到武汉近两个月,身为共产党员的是钟寅,充分担负起了一名党员的担当和责任,不惧危险,克服困难,极为出色地完成了采访报道任务。近两个月里,是钟寅驾车外出采访累计行程超过5000公里,累计发稿百余篇,拍摄影像素材100多GB,发表了大量有着显著影响力、深入人心的优秀作品。

来源:江苏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