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因为有着较好的美术功底,怀揣着对教师职业的憧憬和敬仰,他走进了睢宁县王集镇中心小学,做了一名美术代课教师,开启了他乡村美育的追梦旅程。
初登讲坛,他只有18岁,不谙世事,但他清楚地知道,自己不是专业院校毕业,既缺少专业素养,又没有教学经验,要获得学校、家长和学生的认可,必须比别人更用心,必须付出更多时间、精力和汗水。为了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他争取机会,参加了徐州师范大学国画培训班,进行为期三年的函授学习。拿不出学费,他就卖掉家中一头牛和1500多斤粮食。每次去徐州面授,为了最大限度节省开支,他总是自带煎饼咸菜,就着凉开水充饥。
那时,睢宁县实验小学和睢城小学的儿童画作品在国际国内大赛中频频获奖,在县内外引起极大的轰动。这让他热血沸腾,他觉得,小小的童画里不仅有一个绚烂完整的儿童世界,更有一方水土的神奇与美丽。乡村缺少的不是美,而是美的发现,孩子缺少的不是童心,而是童心的表达与丰满!那一刻,孩子纯净的眼眸和童画绚烂的色彩重叠在一起,交织成一个斑斓的梦,他相信,这就是乡村小学美育的灵魂,这就是急速城镇化时代的乡愁安放处!
儿童画,要读懂孩子的心灵。面对乡村学校师资不足的状况,从徐州师大培训回校后,他主动提出承担低年级班的数学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把自己“变成”了孩子王,他对自己的要求不是成为一个能“管好班”的老师,而是成为一个能“懂孩子”的人。积极向有教学经验的老师取经,一有时间就去听其他学科的课,在他看来,每个学科的教学都值得学习,都能让美术课更加生动、丰富、有吸引力。
1983年,他在王集中心小学成立了美术兴趣小组,这是睢宁乡村小学的第一个课外兴趣小组。当时,学校既没有场地,也没有桌椅。但这些都难不倒他,没有活动场所,他就把结婚时妻子陪嫁的四床棉被撕开,被里被面缝在一起,搭起了简易的遮阳棚;没有桌椅板凳,他变卖了家里2000多斤粮食,购买了别人退下来的旧桌凳,进行重新修补,并自制了一块小黑板;没有画纸颜料,就把帮别人画宣传广告奖励的材料拿来给孩子们用;遇上雨雪天气,把学生带进自己仅有6平方米宿舍的,活动结束后,宿舍里总是被搞得乱七八糟,连被子、床单都抹得五颜六色……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他深刻体会到农村儿童画教育工作不但要讲究教学技巧,而且要靠教师满腔热忱的全身心投入。当时,学校经济困难,拿不出为学生购买外出写生工具的资金,但为了开阔孩子们的眼界,让他们到大自然中去了解、体验、领悟大自然的美,到一些文化名城捕捉新鲜的素材。他就向学校支出了他半年的工资,每月仅30元,为学生买来画笔颜料,又买来几块旧三合木板,自己动手为学生们做好了画板,带着学生南去省城,北登泰山,东到连云港及其他名山大川,这样就做到了把课外活动作为课堂的拓展和延伸,使课内外有机结合起来,大大开阔了学生们的眼界,提高了学生们的独立创作水平。
带学生外出写生是一项非常辛苦的工作。不但需要指导他们绘画,而且还要照顾他们的衣食住行。真可以说又当爹又当妈。记得有一次在南京写生时,有两名同学突然发起了39℃高烧,他背着大的抱着小的步行两公里把他们送到医院吊水打针。两名学生的烧退了,他却累的两腿发软,浑身酸疼。出外的孩子都得让他们吃得饱睡得暖,1989年暑假在连云港写生时,他买了肉包子和鸡蛋给孩子们当早餐,孩子们都高兴地吃起来。他自己却坐在不远处的石凳子上掏出了干煎饼和咸菜,大口地吃了起来。一名叫陈倩的孩子好奇地问:“朱老师,怎么不吃肉包子?”他笑着说:“我不喜欢吃肉包子。”这个谎陈倩长大后才懂。去年,我去宁波参加美术研讨活动,遇到了陈倩。她已是当地一家有绘画特色的幼儿园园长。陈倩动情地说:“朱老师,20多年前,你费劲撕咬干煎饼的那一幕,我永远都忘不了。我现在有钱了,我要好好请您吃一顿!”每次出外写生回来,人又黑又瘦,有人和同事都说我像变了一个人。就这样,他从没向家长和学校要一分钱补助,他还把自己给其他单位绘画布置得来的补助为学生买衣服买学习用品。三十七年来,他经常利用节假日带领美术组的孩子们徒步手提干粮,肩背画板,走遍了王集镇和临近乡村的山山水水。至今,他为儿童绘画事业贴进去多少工资,自己也说不清楚。
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的花草,自然带着泥土的质朴和清新。他深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根植本土,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他摸索出了自己的路子,形成了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农村儿童画风格。农村广袤的土地上美丽的自然风光、淳朴的风土人情、丰收的果实、辛勤的劳动都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画身边的人,画身边的事,画身边的景成为我辅导儿童画创作的主要内容。清清的河水、蓝蓝的天空、金黄的玉米、翠绿的树木等,这些色块的组合通过水粉颜料的表现,便形成了装饰味很浓、对比度很强的作品,孩子们非常喜欢,作品也屡屡获奖。2000年后,他又借徐州汉画像石拓片的特点,进行儿童吹塑版画绘制与创作。创作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吹塑板,为了让孩子们养成节约习惯与环保理念,他带着学生来到广告公司、校园和机关单位搜集废旧广告板。这种吹塑板画既有农民画的色彩斑斓又有拓印的拙朴自然,特殊的童画格调使其作品不断出现在国内外展厅与赛场。2012年,鹿芷涵同学绘制一幅吹塑版画《我们爱和平》从全球7000多幅儿童画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由联合国主办的“艺术促进和平”儿童绘画大赛第二名,填补了中国儿童绘画作品在联合国举办的“儿童绘画大赛”中获奖的空白,这幅作品也作为仅有的4幅儿童画作品被长期陈列于联合国大厦。
1998年,他根据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研究编写了一套《民俗节日与儿童画创作》校本教材,并在全镇小学推广使用。2016年,他又根据儿童年龄不同的特点,编写了一套适应小学低、中、高年级段的儿童绘画教材《你说我画》、《画里有话》、《我写我画》。儿童美术教学理论与实践多次在国家、省、市小学美术教研活动进行交流。他用近30余年的时间探索出儿童绘画教学的基本途径,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游戏进入课堂,童画承载故事。近年来,他探索儿童画创作与各学科的渗透。探索儿童画创作与语文、数学、音乐和体育等多门学科渗透;探索儿童画创作与民谣、诗歌和民间故事的联系,带动各学科不断发展。着力于儿童绘画的“收与放”的教学模式的探究。儿童美术教学理论与实践多次在国家、省、市小学美术教研活动进行交流。在教学工作中他总结出一套完整《儿童画创作与辅导》,即什么是睢宁儿童画,儿童绘画年龄的基本特点,创作儿童绘画的基本概念,儿童绘画的基本要素,儿童绘画创作基本能力的培养,儿童绘创作如何能吸引人,儿童绘画创作优秀作品评价与赏析。目前在全县儿童绘画创作课中推广并运用,他也很幸庆的被县教育局,荐举为睢宁县第二代儿童画辅导教师传承人,不断走向全国交流儿童绘画与辅导。
2014年“朱永名师工作室”挂牌,他开始了乡村美术教师的培育工作,几年间他先后做了百余场中小学美术教学讲座,足迹遍布睢宁城乡的每一所中小学。他和青年教师结对子,和中年教师交朋友,将自己积累的美术教学经验无私地分享给他们,帮助他们成长,激励他们奋进。几年来,从“朱永名师工作室——乡村美术教师培育站”,走出了3名副高职称教师、20余名中级职称教师,涌现出了申艳玲、韩华、郭永、武婷、王艳、董静、李新等一大批爱岗敬业的乡村美术教师。
不断行走,不断发现,不断创新,三十余年的辛勤耕耘,他也收获了屡屡硕果。辅导过的小画童超过2000人,近200名考入了艺术院校,有的成了大学教授、有的成为了优秀的美术工作者,有的在部队评为“十大最美江苏兵”,还有的长大了又回到了学校,跟着他一起追逐着乡村美术教育的梦想。辅导的儿童画先后1600余幅在国际获奖,其中金奖165枚,银奖432枚,国内获奖更是不计其数。作为睢宁县儿童画教育的主要传承人,他参与的“画育童心——睢宁儿童画60年的探索实践”,获得了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多次荣获国家、省、市、县先进工作者,获评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乡土人才“三带”能手、徐州市第七期拔尖人才、睢宁县教书育人楷模等荣誉称号。2019年7月,被中国教育部推选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候选人。2020年11月被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国家、省、市、县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教师报、新华日报、徐州日报等多次报道了他的事迹。
2013年8月到2018年8月间,他先后四次被中国文化部推选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大使,随中国“一带一路——中国文化世界行”活动走出国门,到埃及、美国、巴基斯坦、以色列、斯里兰卡等国家传播中国传统绘画和传统文化,让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让中国梦和世界梦在无数孩子的心中融通起来,让和平、共享、包容的种子不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2020年初,自新冠状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朱永作为一名年过半百的党员教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由于对网络教学技术不熟悉,在家人及朋友的帮助下,认真学习网络直播技术。他每天下午2-5点坚持辅导百余名儿童绘画,教授孩子绘制一幅幅“抗疫防控宣传知识”儿童画,让儿童们认识疫情,做好疫情防控,宣传防疫知识。自疫情发生以来,在网络上辅导了近百节课,让孩子们在这个特殊的寒假过得有意义,让孩子们用自己的手,画自己的心。他用自己的教学为抗击疫情、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做出一点贡献!
三十七载从教路,三十七年童画情。回首走过的路,年过半百的他感慨万千,他之所以甘于做一名小学乡村教师,是常感到肩上那一副教育学生沉甸甸的担子;是因为这份付出让他感到所拥有的自豪和骄傲。他愿意在农村美术教育这块园地里,无怨无悔地走下去,用一个教师的赤诚情怀和执著精神,为农村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添砖加瓦,做乡村美育的追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