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杨巧云

事迹:义务帮扶残疾人的致富带头人

简介:杨巧云,女,1975年生,南京青蓝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2012年,杨巧云下岗后干起了蔬菜种植+配送的生意。创业成功后,她不忘带动本村村民就业,将26名外出不便的家庭妇女招聘进公司。同时,她主动帮助村民种植和销售蔬菜,带领村民一起致富。2020年4月,她还投资近30万元,创办三陇村“残疾人之家”,为本村及邻村残疾人免费提供康复训练、日间照料、午餐等服务。

江苏好人榜 > 2021年 > 3月 > 正文

在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固城街道前陇村,有这样一位创业女能人,她致富思源,关爱乡邻,带领大家一起奔小康,她就是青蓝蔬菜种植家庭农场农场主杨巧云。

下岗女变“农场主”,在荒地耕耘希望

杨巧云原先是供销系统职工,随着单位改制,她下岗了。卖农资、做餐饮……生性要强的杨巧云不等不靠,在尝试了多个行业后,2012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感召下,她决定与丈夫袁爱军,回到家乡三陇村创业。一开始,杨巧云与袁爱军夫妇两人在三陇傅家村创办了生猪合作社,每次去合作社要经过一片名叫“前头山”的荒地。“最开始都是在农户家里和市场上拿菜,但是时间长了,心里总有些担心。这些菜符合对口单位的要求吗?农残会不会超标?” 带着这些疑虑,杨巧云相中了三陇村的这片荒地,想承包这片土地搭建大棚。 “最初的想法特别简单,承包土地,搭建大棚种蔬菜,生猪合作社里的猪粪可以用来浇灌菜地,周边的农户又都是‘老师’,技术上的难题也解决了,自家地里种的菜配送出去,自己也放心!”说干就干,杨巧云在村里承包了4亩田地,干起了蔬菜种植+配送的生意。

但“前头山”杂草横生、树木林立,仅有一条狭窄的泥巴小路,杨巧云的这个想法一说出口,身边就有人笑话她的“妄想”,而丈夫袁爱军却愿意全力支持她。没有帮手,夫妻俩就自己除草、搬砖,从清晨忙到夜幕降临,硬是从半人高的杂草丛里开垦出一块块平地,再盖上大棚,种上蔬菜。每当累得精疲力竭时候,夫妻俩看到地里撒下去的种子变成了绿油油的蔬菜,再送到一户户客户手上,身上又觉得有了使不完的力气。

注册创办南京青蓝蔬菜种植家庭农场后,各种困难也随之而来。家庭积蓄极其有限,经营一时间难以盈利,经济负担巨大。

就在这时,杨巧云的亲朋好友伸出了援助之手,家里的亲戚这儿出个5万,那儿凑个10万。杨巧云的姑姑、姑父当时在高淳县城工作,每个月发了工资仅留下生活费,剩下的就喊杨巧云去拿钱;丈夫袁爱军的三哥买了房子,主动用房产作担保,帮助农场从银行申请贷款,杨巧云的姨夫则承包了这家孩子的上学费用。

当时许多村民并不看好这一项目,不愿意将土地承包出去,杨巧云拿着凑来的钱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顺利承包下200多亩田地。当上农场主后,杨巧云下田地、干农活,边干边学,往往是清晨三四点便起床下农田,忙到夜晚十一二点才回家入睡。

为提升种植技能、节约生产成本,杨巧云请来区及街道专业技术人员,在技术专家的指导下,农场扩大了规模,建了高温大棚。在肥料上,利用丈夫袁爱军的生猪养殖合作社的有机肥,实现了绿色、无残留、零污染的蔬菜种植模式,同时也大大降低了肥料成本的投入,一举两得。“从下岗女工到农场主,这身份转变都是汗水换来的!”而今,青蓝蔬菜种植家庭农场已拥有蔬菜种植基地200多亩,稻田100多亩,生产厂房800多平米,员工近80人,有自产的有机大米、前头山瓜蒌子等品牌,有专业的生产工作间,先进的蔬菜测试仪,和技术过硬的专业团队。

善待家中长辈,弘扬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孝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对待长辈方面,杨巧云坚持正直做事,友善对待老人。平时对长辈嘘寒问暖,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

84岁的公公袁家明和81岁的婆婆李迎香由于年老患病都行动不便,两位老人虽然有六个子女,但是大部分都在外地。为了照顾和孝顺两位老人,杨巧云把他们接到身边。婆婆10年前中风,行走不便生活自理困难,杨巧云就像对待亲娘一样帮她洗澡梳头按摩,经常用轮椅推着晒太阳、聊天。前段时间婆婆因病住进了区人民医院,病房里的病友看到杨巧云忙前忙后地细心照料老人,都以为杨巧云是老人的女儿,当他们知道杨巧云是其儿媳妇后,纷纷赞叹她的孝顺,婆婆也自豪地夸赞她。

公公由于心脏不好,2018年10月安装了起搏器,那段期间公司正值生产旺季,但杨巧云仍经常去医院照料公公,直到出院。“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我们的未来。多一点老人视角,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个社会会更加温情,更有活力。”杨巧云表示。

创业成就梦想,致富不忘乡邻

随着事业的发展,农场首先考虑本村村民就业,将村里26名外出不便的家庭妇女招进公司就业,年支出劳务费80多万元,3户低收入家庭顺利脱贫。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为保障居民的蔬菜供应,杨巧云推出“送菜到家门”服务,将农产品从田间直接配送到小区,保障市民足不出户买到价格合理、质量合格的蔬菜,与此同时扩大用工,为村民提供在家就业的机会。

作为蔬菜种植营销大户的杨巧云夫妇还处处想着如何带领乡亲们共同创业。近两年,他们主动扶持村民种蔬菜,在技术上悉心指导,蔬菜由公司包销,目前村里有十多人在他们的支持下种蔬菜,每年帮助销售蔬菜额十多万元。村民傅行德今年66岁,三年前,他加入了杨巧云的家庭农场,就一直没离开过。他说:“一开始在外面打工比较艰苦,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还能照顾老母亲,各方面都方便。”村民史志超、朱建国、田小海在蔬菜种植农场打工有四年多了,年收入均在7万元以上,其中史志超、田小海原是村里的低收入农户,现在他们通过杨巧云家庭农场的帮助已顺利脱贫。

如今,杨巧云经营的青蓝蔬菜种植家庭农场年收益已达2000万元。八年创业路上,带动的不仅仅是自家农场和三陇村,杨巧云还将目光放在了特殊群体上。“2012年我刚回来创业的时候,第一家配送单位就是南京福利院高淳分院。福利院里的残疾儿童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现在我自己富了,就为他们尽一份力。”杨巧云和媒体记者说道。2020年4月,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杨巧云申报了“残疾人之家”项目,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施工,杨巧云投资近30万元、占地面积达300多平方米的的三陇村“残疾人之家”正式投入使用。“残疾人之家”内设图书阅览室、康复室、日间照料室、娱乐室、手工制作室。小院里长廊浅道、无障碍设施绿色通道、凉亭小木屋等一样俱全。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名残障人士正在专心的制作手工艺品。“这里已吸纳本村及邻村的30多名残疾人,他们在这可以进行康复、娱乐,并有专职人员给予日间照料。中午有需求的话,还可以在这里免费用餐,村里不方便外出的残疾人,‘残疾人之家’还提供免费的送餐服务。”当然,日常帮扶还只是基础,杨巧云告诉记者,后续她还将利用旗下南京蔬菜种植基地和高淳昆灏生猪养殖合作社两个实体,帮助残疾群众通过辅助性就业(开设的拣菜、蔬菜分装、基地除草、栽种、生猪喂养等岗位),让有就业能力的残障人士以工取酬,增加收入,实现人生自我价值。下一步,根据需要,“残疾人之家”计划把周边村有劳动愿望的残疾群众吸纳入“家”、入“基地”,通过培训,合理安排岗位,使更多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就业增收。利用“残疾人之家”的场地,杨巧云还定期组织南京福利院高淳分院的残障儿童进行公益活动,“孩子们很可爱,虽然身体有残缺,但是一点不影响他们的才艺,制作的手工也相当精美。我购买了不少他们的手工制品,后面有条件的话,希望能组织更多的公益活动,让大家都能来欣赏孩子们的作品。”

“农场的检测站聘用了大学生,下一步我想利用周末的时间,让这些年轻人为村里的留守儿童开课,组织活动或者补补文化课都可以。另外后续也计划改造村里的闲置空房,为留守老人打造活动空间,并开展免费送餐、送药等服务。高淳是我的家乡,我在家乡致富,就希望把财富也留在家乡,让创业路上帮助过我的乡亲们,也能和我一起体会富裕起来的幸福!”杨巧云笑着说。

杨巧云家庭先后被评为南京市最美家庭、江苏省最美家庭,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

来源:江苏文明网      责任编辑:秦春凤  

江苏好人榜 > 2021年 > 3月 > 正文
杨巧云

在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固城街道前陇村,有这样一位创业女能人,她致富思源,关爱乡邻,带领大家一起奔小康,她就是青蓝蔬菜种植家庭农场农场主杨巧云。

下岗女变“农场主”,在荒地耕耘希望

杨巧云原先是供销系统职工,随着单位改制,她下岗了。卖农资、做餐饮……生性要强的杨巧云不等不靠,在尝试了多个行业后,2012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感召下,她决定与丈夫袁爱军,回到家乡三陇村创业。一开始,杨巧云与袁爱军夫妇两人在三陇傅家村创办了生猪合作社,每次去合作社要经过一片名叫“前头山”的荒地。“最开始都是在农户家里和市场上拿菜,但是时间长了,心里总有些担心。这些菜符合对口单位的要求吗?农残会不会超标?” 带着这些疑虑,杨巧云相中了三陇村的这片荒地,想承包这片土地搭建大棚。 “最初的想法特别简单,承包土地,搭建大棚种蔬菜,生猪合作社里的猪粪可以用来浇灌菜地,周边的农户又都是‘老师’,技术上的难题也解决了,自家地里种的菜配送出去,自己也放心!”说干就干,杨巧云在村里承包了4亩田地,干起了蔬菜种植+配送的生意。

但“前头山”杂草横生、树木林立,仅有一条狭窄的泥巴小路,杨巧云的这个想法一说出口,身边就有人笑话她的“妄想”,而丈夫袁爱军却愿意全力支持她。没有帮手,夫妻俩就自己除草、搬砖,从清晨忙到夜幕降临,硬是从半人高的杂草丛里开垦出一块块平地,再盖上大棚,种上蔬菜。每当累得精疲力竭时候,夫妻俩看到地里撒下去的种子变成了绿油油的蔬菜,再送到一户户客户手上,身上又觉得有了使不完的力气。

注册创办南京青蓝蔬菜种植家庭农场后,各种困难也随之而来。家庭积蓄极其有限,经营一时间难以盈利,经济负担巨大。

就在这时,杨巧云的亲朋好友伸出了援助之手,家里的亲戚这儿出个5万,那儿凑个10万。杨巧云的姑姑、姑父当时在高淳县城工作,每个月发了工资仅留下生活费,剩下的就喊杨巧云去拿钱;丈夫袁爱军的三哥买了房子,主动用房产作担保,帮助农场从银行申请贷款,杨巧云的姨夫则承包了这家孩子的上学费用。

当时许多村民并不看好这一项目,不愿意将土地承包出去,杨巧云拿着凑来的钱挨家挨户做工作,最终顺利承包下200多亩田地。当上农场主后,杨巧云下田地、干农活,边干边学,往往是清晨三四点便起床下农田,忙到夜晚十一二点才回家入睡。

为提升种植技能、节约生产成本,杨巧云请来区及街道专业技术人员,在技术专家的指导下,农场扩大了规模,建了高温大棚。在肥料上,利用丈夫袁爱军的生猪养殖合作社的有机肥,实现了绿色、无残留、零污染的蔬菜种植模式,同时也大大降低了肥料成本的投入,一举两得。“从下岗女工到农场主,这身份转变都是汗水换来的!”而今,青蓝蔬菜种植家庭农场已拥有蔬菜种植基地200多亩,稻田100多亩,生产厂房800多平米,员工近80人,有自产的有机大米、前头山瓜蒌子等品牌,有专业的生产工作间,先进的蔬菜测试仪,和技术过硬的专业团队。

善待家中长辈,弘扬传统美德

百善孝为先,孝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对待长辈方面,杨巧云坚持正直做事,友善对待老人。平时对长辈嘘寒问暖,关心他们的生活起居。

84岁的公公袁家明和81岁的婆婆李迎香由于年老患病都行动不便,两位老人虽然有六个子女,但是大部分都在外地。为了照顾和孝顺两位老人,杨巧云把他们接到身边。婆婆10年前中风,行走不便生活自理困难,杨巧云就像对待亲娘一样帮她洗澡梳头按摩,经常用轮椅推着晒太阳、聊天。前段时间婆婆因病住进了区人民医院,病房里的病友看到杨巧云忙前忙后地细心照料老人,都以为杨巧云是老人的女儿,当他们知道杨巧云是其儿媳妇后,纷纷赞叹她的孝顺,婆婆也自豪地夸赞她。

公公由于心脏不好,2018年10月安装了起搏器,那段期间公司正值生产旺季,但杨巧云仍经常去医院照料公公,直到出院。“善待老人就是善待我们的未来。多一点老人视角,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这个社会会更加温情,更有活力。”杨巧云表示。

创业成就梦想,致富不忘乡邻

随着事业的发展,农场首先考虑本村村民就业,将村里26名外出不便的家庭妇女招进公司就业,年支出劳务费80多万元,3户低收入家庭顺利脱贫。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为保障居民的蔬菜供应,杨巧云推出“送菜到家门”服务,将农产品从田间直接配送到小区,保障市民足不出户买到价格合理、质量合格的蔬菜,与此同时扩大用工,为村民提供在家就业的机会。

作为蔬菜种植营销大户的杨巧云夫妇还处处想着如何带领乡亲们共同创业。近两年,他们主动扶持村民种蔬菜,在技术上悉心指导,蔬菜由公司包销,目前村里有十多人在他们的支持下种蔬菜,每年帮助销售蔬菜额十多万元。村民傅行德今年66岁,三年前,他加入了杨巧云的家庭农场,就一直没离开过。他说:“一开始在外面打工比较艰苦,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还能照顾老母亲,各方面都方便。”村民史志超、朱建国、田小海在蔬菜种植农场打工有四年多了,年收入均在7万元以上,其中史志超、田小海原是村里的低收入农户,现在他们通过杨巧云家庭农场的帮助已顺利脱贫。

如今,杨巧云经营的青蓝蔬菜种植家庭农场年收益已达2000万元。八年创业路上,带动的不仅仅是自家农场和三陇村,杨巧云还将目光放在了特殊群体上。“2012年我刚回来创业的时候,第一家配送单位就是南京福利院高淳分院。福利院里的残疾儿童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现在我自己富了,就为他们尽一份力。”杨巧云和媒体记者说道。2020年4月,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杨巧云申报了“残疾人之家”项目,经过两个多月的精心施工,杨巧云投资近30万元、占地面积达300多平方米的的三陇村“残疾人之家”正式投入使用。“残疾人之家”内设图书阅览室、康复室、日间照料室、娱乐室、手工制作室。小院里长廊浅道、无障碍设施绿色通道、凉亭小木屋等一样俱全。记者在现场看到,一名残障人士正在专心的制作手工艺品。“这里已吸纳本村及邻村的30多名残疾人,他们在这可以进行康复、娱乐,并有专职人员给予日间照料。中午有需求的话,还可以在这里免费用餐,村里不方便外出的残疾人,‘残疾人之家’还提供免费的送餐服务。”当然,日常帮扶还只是基础,杨巧云告诉记者,后续她还将利用旗下南京蔬菜种植基地和高淳昆灏生猪养殖合作社两个实体,帮助残疾群众通过辅助性就业(开设的拣菜、蔬菜分装、基地除草、栽种、生猪喂养等岗位),让有就业能力的残障人士以工取酬,增加收入,实现人生自我价值。下一步,根据需要,“残疾人之家”计划把周边村有劳动愿望的残疾群众吸纳入“家”、入“基地”,通过培训,合理安排岗位,使更多残疾人掌握一技之长实现就业增收。利用“残疾人之家”的场地,杨巧云还定期组织南京福利院高淳分院的残障儿童进行公益活动,“孩子们很可爱,虽然身体有残缺,但是一点不影响他们的才艺,制作的手工也相当精美。我购买了不少他们的手工制品,后面有条件的话,希望能组织更多的公益活动,让大家都能来欣赏孩子们的作品。”

“农场的检测站聘用了大学生,下一步我想利用周末的时间,让这些年轻人为村里的留守儿童开课,组织活动或者补补文化课都可以。另外后续也计划改造村里的闲置空房,为留守老人打造活动空间,并开展免费送餐、送药等服务。高淳是我的家乡,我在家乡致富,就希望把财富也留在家乡,让创业路上帮助过我的乡亲们,也能和我一起体会富裕起来的幸福!”杨巧云笑着说。

杨巧云家庭先后被评为南京市最美家庭、江苏省最美家庭,第二届全国文明家庭。

来源:江苏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