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陈玉娟

事迹:7年制作近千双鞋帮助困难家庭的好邻居

简介:陈玉娟,女,1963年生,常州市新北区罗溪镇青莲社区居民。7年前,陈玉娟跟邻居学会了做棉鞋的手艺,从此便用一双巧手温暖着身边人。每年冬天降温时,她都会给小区里的失独老人和困难家庭送去了崭新的棉鞋、棉拖鞋。7年来,她制作了近千双棉鞋,除了赠送给困难群众,还通过网上销售,将所得的3000余元全部捐赠给了需要帮助的人。

江苏好人榜 > 2021年 > 4月 > 正文

陈玉娟,女,1963年12月出生,常州市新北区罗溪镇青莲社区同心苑小区居民。今年58岁的她是出了名的“热心肠”,也是大家口中的“棉鞋奶奶”,她做的手工棉鞋不仅暖脚还暖心。因为有一手做棉鞋的手艺,她一直关心着小区里的空巢老人和困难家庭。最近刚降温,她就第一时间给小区十多户失独老人送去了崭新的棉鞋、棉拖。7年来,陈玉娟做了近千双棉鞋,除了赠送给困难家庭,她还通过网上销售,将销售所得3000余元全部捐赠给了需要帮助的人。

七八年前,老房子拆迁,作为迁居户的陈玉娟一家租住到了一个村上。“村里有个房客,也是迁居户,但患有小儿麻痹症,一只脚不能动,却做得一手好鞋子。”陈玉娟说,拆迁后她也没什么事,就经常去看她做鞋子,渐渐看出了门道,就跟着她学起来。当时,陈玉娟心里就有个想法,残疾妇女卖鞋为生,自己绝不能跟她“抢生意”,也正是从那时起,她坚定了要做公益的心。

一双棉鞋,从图纸到成品,从棉花的用量到布料的尺寸,陈玉娟很快烂熟于心。开始两年,每年她只能做数十双棉鞋,但三四年后,每年就能做两三百双棉鞋了。在她小小的房间里,放着各种花色、不同材质的棉鞋,棉鞋、棉拖的尺码齐全,从儿童到老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款式。

最初几年,陈玉娟做的棉鞋不少都送给了附近的空巢家庭、困难家庭,分文不取。随着做的数量增加,她开始想帮助更多的人,于是一部分送人,一部分拿到自己十多个微信群和朋友圈里销售。没想到,这种一双双手工制作的棉鞋比起市场上机器制作的流水线棉鞋,更厚实更有温度。一些老邻居老朋友,天一冷就开始惦记着买双老棉鞋过冬,经常通过电话或是微信跟她预定购买。三四年来,陈玉娟销售棉鞋所得的3000多元她全部通过水滴筹等线上公益平台捐赠了出去。“从鞋样、图纸,到糊浆、摊絮,再到制帮、缝合,都手工完成,做棉鞋还挺费劲,但我做起来觉得有意思。周围的弱势群体,孤寡老人,我都会给他们送去。有人觉得我的棉鞋与棉拖鞋比商场买的暖和、结实,就从我这里一买多少双,我收个成本价。而这成本价,也给我花出去了。小区有个特别困难的的人家,我前后捐了1000多块钱,水滴筹上,见到哪个人生病了,救命钱没有着落,我50、100的也捐。也许解决不了大问题,但是,如果大家都奉献一点小小的爱心,说不定这个人就得救了呀。”正是这样不计得失的付出与爱心奉献,让大家提起陈玉娟时都要翘大拇指。

陈玉娟早年当过村民小组妇女组长,俗称“妇女队长”,故现在人们依然亲切地唤她“陈队长”。村民小组是农村实行村民自治的最基层的组织,妇女组长的工作贴近百姓生活,繁琐、无固定工资、有时还惹气,但陈玉娟将这工作当成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一样干。她以“干部”自居:“群众选我,领导信任我,让我当妇女队长,那么,我就是干部。干部干部,先干一步,我自己非但要做好自己,把家打理好,把生活过好,还要带领大家一起把日子过好,把上面安排的工作搞好,否则我就是失职,就不配当干部。”

村子拆迁后,陈玉娟住进了同心苑,当上了同心苑12、13、14幢的楼道长。同心苑是罗溪境内最早的安置小区,里面汇聚了原汤庄片区的600多家拆迁户。

作为楼道长,陈玉娟是个贴心“大管家”。陈玉娟所在的同心苑是拆迁安置小区,建成使用近17年,有些房屋开始出现漏水问题,小区里楼上楼下的人家经常因为漏水问题有矛盾。遇到负责的楼道里有住户因为漏水问题产生矛盾的,陈玉娟都会第一时间详细了解情况后把双方喊到一起商讨方案,基本能做到百分之百解决问题。陈玉娟所在的小区是拆迁安置小区,经常因为车位问题发生争端。陈玉娟细心观察后发现有的人家有时车位空着没回来,于是她主动联系后通知其他人来停车。谁家要是第二天要出院或嫁娶,陈玉娟都提前一天和周边邻居打好招呼留好车位,方便婚车停车等,她负责的3个楼道从未因为车位起纷争。为了更好地服务自己负责的3个楼道,陈玉娟自学了用手机微信发通知,还经常和社区工作人员探讨要如何更好开展楼道长工作,扮演好社区与居民的“媒人”这一角色。前几年,同心苑小区的一户居民,妻子得了糖尿病,并发症导致双目失明,丈夫又不幸罹患脑瘤,一只眼睛看不见了。陈玉娟听说后,辗转反侧,睡不着觉:两个人,只有一只眼睛了,后面还得继续治疗,否则怎么生活?第二天,她找来病人那幢楼的楼道长,开始了每家每户的募捐。她告诉每一个人:“我跟他们非亲非故,他们没有委托我来做这个事,到现在他们也不知道我在帮他们募捐。我就是觉得,他们遇到了跨不过去的困难,肉体上的痛苦我们无法帮他们分担,但是,我们献出一点爱心,省下一包烟,一口酒,把这钱给他们,或许,就可以救他们一条命,可以救这个家庭。”所有的住户都给陈队长古道热肠情真意切感动到了,仅仅三个晚上,陈玉娟就跑了一百多户人家,募捐到12000多元钱。当她把这笔爱心款交给那对在病痛中生无可恋的夫妻时,他们热泪滚滚,他们紧紧抓住陈玉娟的手,说:“我们再也不去想没出息的念头了,这个世界这么好,这么温暖,我们要好好活!”

作为所住小区的一名楼道长,陈玉娟还是个“信息达人”。她负责的楼道,谁家几口人、几辆车,谁家的车库在哪里她都清清楚楚,人口普查、户籍一元化、车库清理工作都离不开她的数据信息,大家常常笑称陈阿姨的脑子比“电脑”还要厉害。有位残疾人找工作困难,陈玉娟听说后就赶紧在小区帮着联系有谁厂里要招工。听说小区里有位单亲妈妈带着孩子艰难生活,陈玉娟一面张罗着找人帮忙接送孩子上下学,一方面牵线搭桥帮单亲妈妈找到了伴侣。她负责的楼道里有位83岁的独居老人,水龙头开了一夜家里都泡了汤,也是陈玉娟听说后第一个挽着裤脚进去帮忙搬东西。陈玉娟还是居民信得过的“老娘舅”。她负责的楼道里有位媳妇和婆婆老有争端,她找到媳妇谈心,才知道是对方嫌弃婆婆生活习惯不好,不太讲卫生。于是陈玉娟主动找到这位媳妇,拉着小媳妇的手,推心置腹,设身处地的和她聊家庭,聊婆媳相处之道。她讲尊重长辈、互相宽容,回过头来又悄悄的做婆婆思想工作,婉转提醒她年纪大了要做儿孙的榜样,家庭个人卫生都不能马虎。通过她的调解,婆媳关系恢复了融洽。遇到管理的楼道里有夫妻因为家庭琐事而发生情感纠纷,进一步引发家庭矛盾的,陈玉娟也总是会第一时间上门进行安抚和劝导。陈玉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家和万事兴”,“家庭关系和谐,一家人才能生活幸福,调解家庭矛盾这种‘闲事’我是一定会管的。”陈玉娟如是说。

每当居民们举起大拇指对她啧啧称赞时,陈玉娟总是腼腆一笑,说一句“不辛苦,应该的。大家有缘才能相聚在一个小区,大家都开开心心的我也开心。”陈玉娟的无私奉献也感染她的家人,他们都默默支持着陈玉娟的温暖之举:丈夫包揽了所有家务,女儿专门给她买了智能手机,教她在网上淘布料。陈玉娟没有豪言壮语,她不会说:萤火之光终会汇聚成皓月之辉。她也不会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更不会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决心,为万世开太平。她只是用她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的宽厚疏朗热心肠,谱写了一曲这个时代应该有的温暖祥和之歌。用一双双朴实暖和的棉鞋,践行了互助互爱的精神,温暖了寒冬,也温暖了所有人的心。

来源:江苏文明网      责任编辑:唐凯  

江苏好人榜 > 2021年 > 4月 > 正文
陈玉娟

陈玉娟,女,1963年12月出生,常州市新北区罗溪镇青莲社区同心苑小区居民。今年58岁的她是出了名的“热心肠”,也是大家口中的“棉鞋奶奶”,她做的手工棉鞋不仅暖脚还暖心。因为有一手做棉鞋的手艺,她一直关心着小区里的空巢老人和困难家庭。最近刚降温,她就第一时间给小区十多户失独老人送去了崭新的棉鞋、棉拖。7年来,陈玉娟做了近千双棉鞋,除了赠送给困难家庭,她还通过网上销售,将销售所得3000余元全部捐赠给了需要帮助的人。

七八年前,老房子拆迁,作为迁居户的陈玉娟一家租住到了一个村上。“村里有个房客,也是迁居户,但患有小儿麻痹症,一只脚不能动,却做得一手好鞋子。”陈玉娟说,拆迁后她也没什么事,就经常去看她做鞋子,渐渐看出了门道,就跟着她学起来。当时,陈玉娟心里就有个想法,残疾妇女卖鞋为生,自己绝不能跟她“抢生意”,也正是从那时起,她坚定了要做公益的心。

一双棉鞋,从图纸到成品,从棉花的用量到布料的尺寸,陈玉娟很快烂熟于心。开始两年,每年她只能做数十双棉鞋,但三四年后,每年就能做两三百双棉鞋了。在她小小的房间里,放着各种花色、不同材质的棉鞋,棉鞋、棉拖的尺码齐全,从儿童到老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款式。

最初几年,陈玉娟做的棉鞋不少都送给了附近的空巢家庭、困难家庭,分文不取。随着做的数量增加,她开始想帮助更多的人,于是一部分送人,一部分拿到自己十多个微信群和朋友圈里销售。没想到,这种一双双手工制作的棉鞋比起市场上机器制作的流水线棉鞋,更厚实更有温度。一些老邻居老朋友,天一冷就开始惦记着买双老棉鞋过冬,经常通过电话或是微信跟她预定购买。三四年来,陈玉娟销售棉鞋所得的3000多元她全部通过水滴筹等线上公益平台捐赠了出去。“从鞋样、图纸,到糊浆、摊絮,再到制帮、缝合,都手工完成,做棉鞋还挺费劲,但我做起来觉得有意思。周围的弱势群体,孤寡老人,我都会给他们送去。有人觉得我的棉鞋与棉拖鞋比商场买的暖和、结实,就从我这里一买多少双,我收个成本价。而这成本价,也给我花出去了。小区有个特别困难的的人家,我前后捐了1000多块钱,水滴筹上,见到哪个人生病了,救命钱没有着落,我50、100的也捐。也许解决不了大问题,但是,如果大家都奉献一点小小的爱心,说不定这个人就得救了呀。”正是这样不计得失的付出与爱心奉献,让大家提起陈玉娟时都要翘大拇指。

陈玉娟早年当过村民小组妇女组长,俗称“妇女队长”,故现在人们依然亲切地唤她“陈队长”。村民小组是农村实行村民自治的最基层的组织,妇女组长的工作贴近百姓生活,繁琐、无固定工资、有时还惹气,但陈玉娟将这工作当成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一样干。她以“干部”自居:“群众选我,领导信任我,让我当妇女队长,那么,我就是干部。干部干部,先干一步,我自己非但要做好自己,把家打理好,把生活过好,还要带领大家一起把日子过好,把上面安排的工作搞好,否则我就是失职,就不配当干部。”

村子拆迁后,陈玉娟住进了同心苑,当上了同心苑12、13、14幢的楼道长。同心苑是罗溪境内最早的安置小区,里面汇聚了原汤庄片区的600多家拆迁户。

作为楼道长,陈玉娟是个贴心“大管家”。陈玉娟所在的同心苑是拆迁安置小区,建成使用近17年,有些房屋开始出现漏水问题,小区里楼上楼下的人家经常因为漏水问题有矛盾。遇到负责的楼道里有住户因为漏水问题产生矛盾的,陈玉娟都会第一时间详细了解情况后把双方喊到一起商讨方案,基本能做到百分之百解决问题。陈玉娟所在的小区是拆迁安置小区,经常因为车位问题发生争端。陈玉娟细心观察后发现有的人家有时车位空着没回来,于是她主动联系后通知其他人来停车。谁家要是第二天要出院或嫁娶,陈玉娟都提前一天和周边邻居打好招呼留好车位,方便婚车停车等,她负责的3个楼道从未因为车位起纷争。为了更好地服务自己负责的3个楼道,陈玉娟自学了用手机微信发通知,还经常和社区工作人员探讨要如何更好开展楼道长工作,扮演好社区与居民的“媒人”这一角色。前几年,同心苑小区的一户居民,妻子得了糖尿病,并发症导致双目失明,丈夫又不幸罹患脑瘤,一只眼睛看不见了。陈玉娟听说后,辗转反侧,睡不着觉:两个人,只有一只眼睛了,后面还得继续治疗,否则怎么生活?第二天,她找来病人那幢楼的楼道长,开始了每家每户的募捐。她告诉每一个人:“我跟他们非亲非故,他们没有委托我来做这个事,到现在他们也不知道我在帮他们募捐。我就是觉得,他们遇到了跨不过去的困难,肉体上的痛苦我们无法帮他们分担,但是,我们献出一点爱心,省下一包烟,一口酒,把这钱给他们,或许,就可以救他们一条命,可以救这个家庭。”所有的住户都给陈队长古道热肠情真意切感动到了,仅仅三个晚上,陈玉娟就跑了一百多户人家,募捐到12000多元钱。当她把这笔爱心款交给那对在病痛中生无可恋的夫妻时,他们热泪滚滚,他们紧紧抓住陈玉娟的手,说:“我们再也不去想没出息的念头了,这个世界这么好,这么温暖,我们要好好活!”

作为所住小区的一名楼道长,陈玉娟还是个“信息达人”。她负责的楼道,谁家几口人、几辆车,谁家的车库在哪里她都清清楚楚,人口普查、户籍一元化、车库清理工作都离不开她的数据信息,大家常常笑称陈阿姨的脑子比“电脑”还要厉害。有位残疾人找工作困难,陈玉娟听说后就赶紧在小区帮着联系有谁厂里要招工。听说小区里有位单亲妈妈带着孩子艰难生活,陈玉娟一面张罗着找人帮忙接送孩子上下学,一方面牵线搭桥帮单亲妈妈找到了伴侣。她负责的楼道里有位83岁的独居老人,水龙头开了一夜家里都泡了汤,也是陈玉娟听说后第一个挽着裤脚进去帮忙搬东西。陈玉娟还是居民信得过的“老娘舅”。她负责的楼道里有位媳妇和婆婆老有争端,她找到媳妇谈心,才知道是对方嫌弃婆婆生活习惯不好,不太讲卫生。于是陈玉娟主动找到这位媳妇,拉着小媳妇的手,推心置腹,设身处地的和她聊家庭,聊婆媳相处之道。她讲尊重长辈、互相宽容,回过头来又悄悄的做婆婆思想工作,婉转提醒她年纪大了要做儿孙的榜样,家庭个人卫生都不能马虎。通过她的调解,婆媳关系恢复了融洽。遇到管理的楼道里有夫妻因为家庭琐事而发生情感纠纷,进一步引发家庭矛盾的,陈玉娟也总是会第一时间上门进行安抚和劝导。陈玉娟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家和万事兴”,“家庭关系和谐,一家人才能生活幸福,调解家庭矛盾这种‘闲事’我是一定会管的。”陈玉娟如是说。

每当居民们举起大拇指对她啧啧称赞时,陈玉娟总是腼腆一笑,说一句“不辛苦,应该的。大家有缘才能相聚在一个小区,大家都开开心心的我也开心。”陈玉娟的无私奉献也感染她的家人,他们都默默支持着陈玉娟的温暖之举:丈夫包揽了所有家务,女儿专门给她买了智能手机,教她在网上淘布料。陈玉娟没有豪言壮语,她不会说:萤火之光终会汇聚成皓月之辉。她也不会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更不会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决心,为万世开太平。她只是用她一个普通农村妇女的宽厚疏朗热心肠,谱写了一曲这个时代应该有的温暖祥和之歌。用一双双朴实暖和的棉鞋,践行了互助互爱的精神,温暖了寒冬,也温暖了所有人的心。

来源:江苏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