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张建珍

事迹:下基层、进高校、出国门,30年传播评弹文化的艺术家

简介:张建珍,女,1972年生,苏州市吴中区评弹团党支部副书记、国家一级演员。张建珍30年如一日,每年下基层演出300多场,并积极参与评弹进高校、出国门等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向外国听众展示评弹艺术、传播评弹文化。她坚持守正创新,摒弃脸谱化、程式化的陈旧模式,多次在国家级专业比赛中获奖。在继承评弹之美的同时,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培养出十多位优秀评弹青年。

江苏好人榜 > 2021年 > 4月 > 正文

张建珍,女,1972年生,苏州市吴中区评弹团党支部副书记、国家一级演员。1992年张建珍毕业于苏州评弹学校,同年进入苏州市吴中区评弹团当一名弹词演员,曾当选为苏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苏州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2011年中央电视台“戏苑百家”燕升访谈专访张建珍,是曲艺界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上“戏苑百家”人物专访的演员。2020年张建珍荣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被曲艺杂志融媒、江苏文联、引力播等多家媒体广泛报道。2021年2月11日,人民日报推送了视频《张建珍:让世界听到“最美的苏州声音”》,讲述了在江苏苏州,吴中评弹团演员张建珍坚持一线评弹演出近30年,传播评弹文化,传承评弹之美的故事。

倾情一线演出 传播评弹文化

张建珍从当上一名弹词演员至今,30年如一日,坚持一线演出,每年完成长篇演出300余场。她深入农村社区,足迹遍及江浙沪各地书场码头,每年还专门抽时间进行数十场“法治评弹走基层”宣传演出,并积极参与评弹进高校、出国门等各类普及评弹的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张建珍走到哪里就把评弹的种子播种到哪里,她对评弹事业默默的坚守、奉献,诠释了一名弹词演员传播评弹文化的使命职责。

2011年张建珍应邀请参与演唱、录制张艺谋导演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插曲《秦淮景》,让众多原先没听过苏州评弹的观众第一次感受到吴侬软语的魅力。她还尝试进行跨界编曲表演,让苏州评弹更潮更有范儿,吸引更多听众。近年来,张建珍更是在国际舞台上频频亮相,2012年伦敦奥运会她作为江苏省文化代表,前往英国进行文化交流,向外国听众展示评弹艺术。接下来,她几乎每年都要出国表演,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都留下了她精彩的表演,在推介江南城市风韵的同时用吴音吴调的风雅征服现场的外国人,让吴地艺术之花在异国他乡华丽绽放,促进双方文化交流。2016年张建珍在央视春晚献唱《山水中国美》,填补了二十多年来春晚弹唱原汁原味的苏州弹词的空白。2017年她演出长篇弹词《沈万三》享誉上海逸夫舞台,台上台下都被《沈万三》迷住了、被评弹迷住了,开创了从八十年代以来长篇弹词进大剧场连续演出15场的先例,成为上海市发生的一个文化事件,上海新闻频道跟踪报道,新民晚报头版刊登这一次长篇献演。一次次的填补空白,让苏州评弹被更多人记住了。2021年,张建珍参与录制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三季第七期在央视综艺频道播出,她用苏州评弹的艺术表演形式,将文物真珠舍利宝幢的前世传奇唱给观众听,让观众更极致地感受江南文化、吴中韵味。

倾心演绎角色 创新赢得认可

“说噱弹唱演”是苏州评弹表演艺术的精华,长篇评弹以“说表”为首,传统的“说表”往往啰嗦冗长,张建珍一改那种脸谱化、程式化的陈旧模式,从情节发展、情景衬托,认真准确地刻画人物性格和人物语言。在吴中区评弹团创作演出的《香山侍郎》《吴宫遗恨》《孙武与胜玉》等作品中,她所演的秀兰、西施、胜玉等角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善唱“俞调”,在继承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她将高亢与低沉、委婉与平直、刚劲与柔和巧妙结合得恰到好处,柔美婉转、珠圆玉润、莺声呖呖,改变以往停留在只求“唱得好听”的要求上,而是以“声情并茂”为最高标准,使人听来神定气闲,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凭借加倍的努力和精彩的演绎,张建珍在评弹界脱颖而出,多次在国家级专业表演、比赛中获奖,赢得了广大观众和业内专家的一致认可,成为行业的翘楚。代表作品有长篇弹词《四香缘》《玉蜻蜓》《血腥九龙冠》《沈万三》,中篇弹词《香山侍郎》《吴宫遗恨》《孙武与胜玉》《九品巡检》等作品,弹词开篇《宫苑》《唐寅》。张建珍从自己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的论文《评弹艺术的雅和俗》《自信与努力是成功的关键》《浅谈对西施的刻画》在江苏《剧影月报》2006(6期)、2011(2期)、2011(6期)先后发表。

青出于蓝胜于蓝 传帮带无保留

1992年,从学校毕业的张建珍,满怀着对评弹的热爱与憧憬,进入了吴中区评弹团。然而,上世纪90年代初国人的文化娱乐方式变得日益多元,很多传统艺术受到冲击,评弹也不例外,书场数量急剧减少,不少评弹演员因为经济收入低而对评弹失去信心、纷纷转行。短暂的灰心之后,张建珍在老团长的鼓励下重振精神,回归演长篇,励志把评弹事业干好,用最美的声音去感染听众、留住听众。从此大到作品的创作、服装的挑选,小到演唱时呼吸的频率、字与字吞吐的间隔,她都会反复推敲、精心打磨。靠着潜心钻研表演,张建珍熬过了评弹最不景气的时候。上世纪90年代末期,昆曲、评弹等传统艺术开始焕发出新的活力,书场慢慢恢复。张建珍师承徐慧珠、王柏荫、江文兰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也主动向一些评弹艺术家和前辈们请教,经常与同仁一起探讨;她常年坚持一线演出,与广大听众零距离接触,不断倾听意见,积累表演经验。她虚心好学、刻苦钻研、用心揣摩、精益求精,艺术造诣不断加深,表演水平不断升华,对作品的理解、书中人物的塑造、说表弹唱等逐步形成了系统性的独特风格,使评弹之美得以继承。

张建珍深知,评弹的发展离不开传承,更离不开具有恒心、毅力和决心的青年。因肩负承上启下的重任,她甘为人梯,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演员成长,让传统评弹文化焕发新生机。张建珍每年都和青年演员一起封闭集训,严格遵守作息规定,全程参与中篇排练,一字一句一腔示范,分析书中人物,陪他们一起唱一起说,耐心剖解为什么要这么说,怎么说会更好听,毫无保留地把老师教授的再传授给青年演员。十几年中培养出了十多位优秀评弹青年,其中有学生也获得了江苏省芦花新人奖和苏州市曲艺光裕奖。新一代的传承让张建珍看到评弹的希望,也支撑她在评弹之路上越走越远。

作为一名评弹演员,张建珍不忘初心,坚持说好每一部书,塑造好每一个角色,将中国最美的声音--评弹告诉每一个人!

张建珍曾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江苏省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十佳苏州时代新人·苏州市道德模范等荣誉。

来源:江苏文明网      责任编辑:唐凯  

江苏好人榜 > 2021年 > 4月 > 正文
张建珍

张建珍,女,1972年生,苏州市吴中区评弹团党支部副书记、国家一级演员。1992年张建珍毕业于苏州评弹学校,同年进入苏州市吴中区评弹团当一名弹词演员,曾当选为苏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苏州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2011年中央电视台“戏苑百家”燕升访谈专访张建珍,是曲艺界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上“戏苑百家”人物专访的演员。2020年张建珍荣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被曲艺杂志融媒、江苏文联、引力播等多家媒体广泛报道。2021年2月11日,人民日报推送了视频《张建珍:让世界听到“最美的苏州声音”》,讲述了在江苏苏州,吴中评弹团演员张建珍坚持一线评弹演出近30年,传播评弹文化,传承评弹之美的故事。

倾情一线演出 传播评弹文化

张建珍从当上一名弹词演员至今,30年如一日,坚持一线演出,每年完成长篇演出300余场。她深入农村社区,足迹遍及江浙沪各地书场码头,每年还专门抽时间进行数十场“法治评弹走基层”宣传演出,并积极参与评弹进高校、出国门等各类普及评弹的文化惠民演出活动。张建珍走到哪里就把评弹的种子播种到哪里,她对评弹事业默默的坚守、奉献,诠释了一名弹词演员传播评弹文化的使命职责。

2011年张建珍应邀请参与演唱、录制张艺谋导演电影《金陵十三钗》中的插曲《秦淮景》,让众多原先没听过苏州评弹的观众第一次感受到吴侬软语的魅力。她还尝试进行跨界编曲表演,让苏州评弹更潮更有范儿,吸引更多听众。近年来,张建珍更是在国际舞台上频频亮相,2012年伦敦奥运会她作为江苏省文化代表,前往英国进行文化交流,向外国听众展示评弹艺术。接下来,她几乎每年都要出国表演,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地都留下了她精彩的表演,在推介江南城市风韵的同时用吴音吴调的风雅征服现场的外国人,让吴地艺术之花在异国他乡华丽绽放,促进双方文化交流。2016年张建珍在央视春晚献唱《山水中国美》,填补了二十多年来春晚弹唱原汁原味的苏州弹词的空白。2017年她演出长篇弹词《沈万三》享誉上海逸夫舞台,台上台下都被《沈万三》迷住了、被评弹迷住了,开创了从八十年代以来长篇弹词进大剧场连续演出15场的先例,成为上海市发生的一个文化事件,上海新闻频道跟踪报道,新民晚报头版刊登这一次长篇献演。一次次的填补空白,让苏州评弹被更多人记住了。2021年,张建珍参与录制的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第三季第七期在央视综艺频道播出,她用苏州评弹的艺术表演形式,将文物真珠舍利宝幢的前世传奇唱给观众听,让观众更极致地感受江南文化、吴中韵味。

倾心演绎角色 创新赢得认可

“说噱弹唱演”是苏州评弹表演艺术的精华,长篇评弹以“说表”为首,传统的“说表”往往啰嗦冗长,张建珍一改那种脸谱化、程式化的陈旧模式,从情节发展、情景衬托,认真准确地刻画人物性格和人物语言。在吴中区评弹团创作演出的《香山侍郎》《吴宫遗恨》《孙武与胜玉》等作品中,她所演的秀兰、西施、胜玉等角色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善唱“俞调”,在继承传统唱法的基础上,她将高亢与低沉、委婉与平直、刚劲与柔和巧妙结合得恰到好处,柔美婉转、珠圆玉润、莺声呖呖,改变以往停留在只求“唱得好听”的要求上,而是以“声情并茂”为最高标准,使人听来神定气闲,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凭借加倍的努力和精彩的演绎,张建珍在评弹界脱颖而出,多次在国家级专业表演、比赛中获奖,赢得了广大观众和业内专家的一致认可,成为行业的翘楚。代表作品有长篇弹词《四香缘》《玉蜻蜓》《血腥九龙冠》《沈万三》,中篇弹词《香山侍郎》《吴宫遗恨》《孙武与胜玉》《九品巡检》等作品,弹词开篇《宫苑》《唐寅》。张建珍从自己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的论文《评弹艺术的雅和俗》《自信与努力是成功的关键》《浅谈对西施的刻画》在江苏《剧影月报》2006(6期)、2011(2期)、2011(6期)先后发表。

青出于蓝胜于蓝 传帮带无保留

1992年,从学校毕业的张建珍,满怀着对评弹的热爱与憧憬,进入了吴中区评弹团。然而,上世纪90年代初国人的文化娱乐方式变得日益多元,很多传统艺术受到冲击,评弹也不例外,书场数量急剧减少,不少评弹演员因为经济收入低而对评弹失去信心、纷纷转行。短暂的灰心之后,张建珍在老团长的鼓励下重振精神,回归演长篇,励志把评弹事业干好,用最美的声音去感染听众、留住听众。从此大到作品的创作、服装的挑选,小到演唱时呼吸的频率、字与字吞吐的间隔,她都会反复推敲、精心打磨。靠着潜心钻研表演,张建珍熬过了评弹最不景气的时候。上世纪90年代末期,昆曲、评弹等传统艺术开始焕发出新的活力,书场慢慢恢复。张建珍师承徐慧珠、王柏荫、江文兰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也主动向一些评弹艺术家和前辈们请教,经常与同仁一起探讨;她常年坚持一线演出,与广大听众零距离接触,不断倾听意见,积累表演经验。她虚心好学、刻苦钻研、用心揣摩、精益求精,艺术造诣不断加深,表演水平不断升华,对作品的理解、书中人物的塑造、说表弹唱等逐步形成了系统性的独特风格,使评弹之美得以继承。

张建珍深知,评弹的发展离不开传承,更离不开具有恒心、毅力和决心的青年。因肩负承上启下的重任,她甘为人梯,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促进青年演员成长,让传统评弹文化焕发新生机。张建珍每年都和青年演员一起封闭集训,严格遵守作息规定,全程参与中篇排练,一字一句一腔示范,分析书中人物,陪他们一起唱一起说,耐心剖解为什么要这么说,怎么说会更好听,毫无保留地把老师教授的再传授给青年演员。十几年中培养出了十多位优秀评弹青年,其中有学生也获得了江苏省芦花新人奖和苏州市曲艺光裕奖。新一代的传承让张建珍看到评弹的希望,也支撑她在评弹之路上越走越远。

作为一名评弹演员,张建珍不忘初心,坚持说好每一部书,塑造好每一个角色,将中国最美的声音--评弹告诉每一个人!

张建珍曾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江苏省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十佳苏州时代新人·苏州市道德模范等荣誉。

来源:江苏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