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何仁坤

事迹:不离不弃照顾“植物人”妻子的暖心老伴儿

简介:何仁坤,男,1942年生,扬州市江都区丁沟镇丁东村居民。5年前,何仁坤的妻子因意外跌倒突发脑溢血成了“植物人”。年届八旬、身患细胞癌和结肠癌的何仁坤自学护理知识,为妻子每天冲膀胱、半个月换尿管、一个月理一次发、两个月换胃管,每天做6顿营养餐,还经常给妻子翻身拍背、按摩拉伸,成了妻子的营养师、护理师、私人医生。尽管妻子已“沉睡”5年,但肤色一直白净、红润、健康。

江苏好人榜 > 2021年 > 4月 > 正文

每天自制六顿营养餐

早上9点半,丁沟镇丁泰南路一普通民居,何仁坤老人正在给老伴喂第二餐,“桂英,吃口八宝粥。”老人先在唇边试一下粥温,再熟练地把粥糊抽进针管,小心翼翼地给老伴鼻饲。“生病要加强营养,但她不能说,没有意识。”

“我和弟弟都不在丁沟,考虑父亲年龄大了,请来两位护工帮忙,但母亲的吃喝,还是父亲自己照应。”何仁坤的长子何长青说,为保证母亲有足够的营养摄入,父亲钻研食谱,制作特色营养餐,食材包括鸡蛋、奶粉、银耳、红枣、莲子、瘦肉、鱼肉,还有汤汁、牛奶、果汁等。每天六顿正餐,营养丰富,按时按量,而且制成表格,字迹工整,一目了然。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了让老伴吃好,何仁坤每天5点40分起床,烧水、准备早点。尽管李桂英“沉睡”5年,但至今肤色白净、红润、健康。

一本台历,一本“护理日记”

堂屋的桌子上,一本摊开的台历,密密麻麻记着每天的护理情况。

“岁数大了,记性不好,写在上面,随时看看,提醒自己。”老人说,每天冲膀胱、半个月换尿管、一个月理一次发、两个月换胃管,这些固定工作,已刻在脑子里。

“很舍不得老父亲,但我在江都工作,弟弟在徐州工作,只能节假日回家帮帮忙。”何长青说,父亲性格温和、坚强,虽然照顾母亲吃了许多辛苦,但从没向他们诉苦、抱怨,总是“举重若轻”,自己学会理发、换尿管,像医院里的专业护士那样,把母亲照顾得妥妥帖帖。“久病卧床,肺部、尿路容易感染,也容易生褥疮,这是护理的重中之重。”何仁坤边说,边给老伴翻身拍背、按摩拉伸,身材中等的他,动作麻利到位,“拍背翻身要带着巧劲,不然个把小时翻一次,自己腰身也吃不消。”

尽管坚持勤翻身,勤按摩,但褥疮还是防不胜防。去年,李桂英尾椎生了褥疮,小碗口大的创面,让何仁坤揪心不已。

“老先生自己每天消毒、上药、换药,一天三次,他只要我们当当下手。”护工说,经过9个多月精心护理,奇迹发生了,创口长出新肉。“老先生现在是专家,发热、化痰、咳嗽,用什么药,都配得好好的。”另一位护工补充道。

老伴生病期间,何仁坤写下随感《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莫单飞》,情真意切:“我的老伴尽管没有意识,可两个眼睛能睁、能转、能眨,望着我时显露出乞求的眼神,紧紧盯着我,我怎么忍心撒手不拉她呢?”

1777天,离家不超过十天

“老伴生病到今天,1777天,我离开她不超过10天”。“每年体检一天,5年就是5天,去年自己生病住了几天院。”何仁坤解释道。

老人说,自己是孤儿,小时候没有享受到家庭、父母的温暖。1962年,21岁的何仁坤和21岁的李桂英组成小家庭,他倍感珍惜。“为了这个家,老伴了吃一辈子苦,到该享福时,却没享到福。”何仁坤说,年轻时,他在村里做会计,为了支持他工作,李桂英把家里的农活一手包揽,不让他操心。

后来,何仁坤因为工作出色,调到镇上,工作更忙了,李桂英家里家外一肩挑,任劳任怨。再后来,何仁坤担任副镇长,两个儿子顺利考上大学,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本当享受天伦之乐时,老伴却倒下了。几年未见好转,也有不少好心人委婉地劝他:既然康复无望,总有一个先走,一个后走,就让老伴早点解脱。“当时做手术,医生就告诉我们,老伴康复希望万分之一,但我不能丢下她!”老人说,一路搀扶,同甘共苦,老伴在,儿孙们就有妈妈、奶奶,就是一个完整的家。

除夕这天,孩子把他接到扬州吃年夜饭。吃过饭,老人还是坚持赶回老家,与老伴一起守岁。“2015年3月,我结肠癌手术,老伴没日没夜照应我。我想,如果‘植物人’换成我,她也会这样待我!”

李桂英床边放着2016年春节拍的全家福。何仁坤说,每天看着,幸福就在眼前。“尽管疲惫辛劳,我一步没有退让,任凭泪水在心里、在脸上流淌,我要等她醒来,用轮椅推着她看这美好的世界,守着她直到尽头!”老人轻声读起自己的随感,湿了眼眶。

来源:江苏文明网      责任编辑:唐凯  

江苏好人榜 > 2021年 > 4月 > 正文
何仁坤

每天自制六顿营养餐

早上9点半,丁沟镇丁泰南路一普通民居,何仁坤老人正在给老伴喂第二餐,“桂英,吃口八宝粥。”老人先在唇边试一下粥温,再熟练地把粥糊抽进针管,小心翼翼地给老伴鼻饲。“生病要加强营养,但她不能说,没有意识。”

“我和弟弟都不在丁沟,考虑父亲年龄大了,请来两位护工帮忙,但母亲的吃喝,还是父亲自己照应。”何仁坤的长子何长青说,为保证母亲有足够的营养摄入,父亲钻研食谱,制作特色营养餐,食材包括鸡蛋、奶粉、银耳、红枣、莲子、瘦肉、鱼肉,还有汤汁、牛奶、果汁等。每天六顿正餐,营养丰富,按时按量,而且制成表格,字迹工整,一目了然。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了让老伴吃好,何仁坤每天5点40分起床,烧水、准备早点。尽管李桂英“沉睡”5年,但至今肤色白净、红润、健康。

一本台历,一本“护理日记”

堂屋的桌子上,一本摊开的台历,密密麻麻记着每天的护理情况。

“岁数大了,记性不好,写在上面,随时看看,提醒自己。”老人说,每天冲膀胱、半个月换尿管、一个月理一次发、两个月换胃管,这些固定工作,已刻在脑子里。

“很舍不得老父亲,但我在江都工作,弟弟在徐州工作,只能节假日回家帮帮忙。”何长青说,父亲性格温和、坚强,虽然照顾母亲吃了许多辛苦,但从没向他们诉苦、抱怨,总是“举重若轻”,自己学会理发、换尿管,像医院里的专业护士那样,把母亲照顾得妥妥帖帖。“久病卧床,肺部、尿路容易感染,也容易生褥疮,这是护理的重中之重。”何仁坤边说,边给老伴翻身拍背、按摩拉伸,身材中等的他,动作麻利到位,“拍背翻身要带着巧劲,不然个把小时翻一次,自己腰身也吃不消。”

尽管坚持勤翻身,勤按摩,但褥疮还是防不胜防。去年,李桂英尾椎生了褥疮,小碗口大的创面,让何仁坤揪心不已。

“老先生自己每天消毒、上药、换药,一天三次,他只要我们当当下手。”护工说,经过9个多月精心护理,奇迹发生了,创口长出新肉。“老先生现在是专家,发热、化痰、咳嗽,用什么药,都配得好好的。”另一位护工补充道。

老伴生病期间,何仁坤写下随感《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莫单飞》,情真意切:“我的老伴尽管没有意识,可两个眼睛能睁、能转、能眨,望着我时显露出乞求的眼神,紧紧盯着我,我怎么忍心撒手不拉她呢?”

1777天,离家不超过十天

“老伴生病到今天,1777天,我离开她不超过10天”。“每年体检一天,5年就是5天,去年自己生病住了几天院。”何仁坤解释道。

老人说,自己是孤儿,小时候没有享受到家庭、父母的温暖。1962年,21岁的何仁坤和21岁的李桂英组成小家庭,他倍感珍惜。“为了这个家,老伴了吃一辈子苦,到该享福时,却没享到福。”何仁坤说,年轻时,他在村里做会计,为了支持他工作,李桂英把家里的农活一手包揽,不让他操心。

后来,何仁坤因为工作出色,调到镇上,工作更忙了,李桂英家里家外一肩挑,任劳任怨。再后来,何仁坤担任副镇长,两个儿子顺利考上大学,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本当享受天伦之乐时,老伴却倒下了。几年未见好转,也有不少好心人委婉地劝他:既然康复无望,总有一个先走,一个后走,就让老伴早点解脱。“当时做手术,医生就告诉我们,老伴康复希望万分之一,但我不能丢下她!”老人说,一路搀扶,同甘共苦,老伴在,儿孙们就有妈妈、奶奶,就是一个完整的家。

除夕这天,孩子把他接到扬州吃年夜饭。吃过饭,老人还是坚持赶回老家,与老伴一起守岁。“2015年3月,我结肠癌手术,老伴没日没夜照应我。我想,如果‘植物人’换成我,她也会这样待我!”

李桂英床边放着2016年春节拍的全家福。何仁坤说,每天看着,幸福就在眼前。“尽管疲惫辛劳,我一步没有退让,任凭泪水在心里、在脸上流淌,我要等她醒来,用轮椅推着她看这美好的世界,守着她直到尽头!”老人轻声读起自己的随感,湿了眼眶。

来源:江苏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