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风波,男,1980年12月出生,群众,南通市海门区悦来镇耀昌村26组村民。
朱风波虽然残疾,但热爱学习,坚持学习,在邻里眼中是个有学问的“文化人”。2004年,在邻里托付下,朱风波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个“学生”小健。从此以后,朱风波每天都敞开大门,为留守儿童义务辅导功课,16年来已辅导过20多名学生。朱风波身残不忘助人,志坚矢志报恩,在坊间被传为佳话。2020年底,朱风波被评为“南通市优秀志愿者”、南通市海门区“年度最美海门人”。
轮椅上的“文化人”
人如其名,2岁时因为一场意外,80后的朱风波患上了小儿麻痹症,致使双腿残疾,常年与轮椅为伴。上学后,虽然行动不便,但朱风波始终有着一颗向往课堂、渴望知识的心,一直坚持上学。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慢慢发现了自己和别人的不同。“上学时,上楼梯、去厕所,都是同学们背我,直到初三,因体重增加,同学们开始不堪重负,加之家里还得供弟弟读书,因此决定辍学。”朱风波说道。
辍学在家后,朱风波并没有停止学习,天性乐观的他选择了坦然面对新的生活。没有老师辅导,周边的哥哥姐姐、爸爸妈妈、邻居、自己的小伙伴们等都曾是朱风波的老师。几十年来,学习、读书已成为他的习惯,从开始简单的一首小诗、一段故事,到后来的名著小说,如今回想那段经历,朱风波非常感谢当初的自己,在看不到希望的道路上,还是坚持了下去。也正因如此,他成了邻里眼中的“文化人”。
轮椅上的“志愿者”
2004年,朱风波迎来了人生中第一个“学生”小健。“小健的父母都在外地,家里老人也看不懂作业,小健的奶奶就随口提了句,让我帮忙教一下,我想好啊,反正也是闲着,就让他每天放学后来家里写作业。”
小健是个内向的孩子,很少和其他小朋友沟通,放假时他也是待在家中不愿意出去。在朱风波的辅导下,不到一年的时间,小健有了较大改变:基础知识变得扎实,成绩也开始稳定,上课时也能主动举手回答问题。
渐渐地,周围有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家庭听说此事,陆续将孩子送来,请他帮忙辅导。朱风波的家里,也成了小小的课堂。每年,都有一批孩子成为固定“学生”,年级跨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不等。
朱风波给留守儿童义务辅导的事迹传开了,有关部门听说后,便送来了6套桌椅和一批课外书,供孩子们学习使用;还专门为他制作了“校外辅导站”的牌子,张贴在主屋墙上。村干部也常来关心他和孩子们,这让朱风波心里暖暖的。
轮椅上的“坚守者”
寒来暑往,16个春秋,朱风波的细致辅导不曾缺席过。陆灵煊和张宇浩都在万年小学读5年级,5年前开始,两人就结伴来写作业。“朱老师讲题非常有耐心,我们有不会的题都问他,他就不厌其烦地讲上好几遍。他还会教我们预习、复习,我们的成绩也在慢慢提升。”
“我只是帮他们消化新学习的知识点,谈不上很多的帮助。”面对孩子们的感谢,朱风波摆摆手说道:“大家都是一个村的,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帮助邻居是应该的。孩子和家长都这么信任我,我也愿意做志愿服务。”辅导结束后,在家长来接孩子的间隙,孩子们还会和朱风波聊起学校里有趣的事,这给他的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
在与孩子们的日常交流中,朱风波用自己的经历,想方设法鼓励身边的留守儿童。“读书、学习,将来走出去,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孩子们也从初时的怯懦,变成了后来努力和勇敢的自己。他们带着感恩,把这份自立自强的精神传递了下去。
这些年来,朱风波辅导过的学生共有20多名,有的考上了城区初高中,有的已经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不少学生、家长想酬谢朱风波,却都被他婉拒了。“人应该学会感恩,我拿着政府的救助金,就该做点事情。”
16年的时光,并不容易坚持。“我不能下地干活,与其说是我给孩子们辅导功课,还不如说是他们陪我度过时光,他们让我感觉,自己对社会是价值的!”每每送走孩子后,朱风波就会摇着轮椅在屋前空地上休息,或读书或思考,日复一日,心无旁骛。“不管以后有多少学生,只要我还教得动,就会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