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张龙华

事迹:35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小叔子的好嫂子

简介:张龙华,女,1964年生,阜宁县罗桥镇洪桥村村民。1986年,张龙华的小叔子患上精神分裂症且全身瘫痪在床,不久后公婆相继离世,张龙华夫妇便将小叔子接到家中照料。2015年,丈夫因病离世,张龙华独自承担起照顾小叔子的重任,为小叔子请医问药、洗衣做饭。2018年,村委会考虑她的实际情况,提议可以送小叔子到县康复中心生活,她谢绝好意,继续将小叔子留在家中照顾。

江苏好人榜 > 2021年 > 9月 > 正文

张龙华,女,1964年2月生,盐城市阜宁县罗桥镇洪桥村村民。

1986年,张龙华的小叔子因患精神分裂症导致精神失常,并且瘫痪在床,不久公婆也相继离世,张龙华夫妇便将小叔子接到自己的家中照料。2015年,丈夫不幸患病离世,张龙华独自承担起照顾小叔子的重任。张龙华幼时曾患小儿麻痹症,留下腿脚不便的后遗症,但是她仍每天为小叔子洗衣做饭、请医问药,就这样默默服侍了30多年。2018年,村里打算把小叔子送到县康复中心生活,张龙华知道后,谢绝了镇村干部的好意,将小叔子继续留在家中照顾。她曾先后被评为“盐城好人”“阜宁好人”。

常言道:长嫂如母。对于盐城市阜宁县罗桥镇洪桥村1组的徐阿彩来说,自19岁起患上精神分裂症的他,虽然被命运无情地夺去了正常人的生活权利,但嫂子张龙华35年如一日的悉心照料,让他心中的感激与庆幸深深掩盖了对老天不公的埋怨。张龙华自成为徐家媳妇的第一天起,就从未放弃过对徐阿彩的照顾,更以长嫂的担当支撑起了这个九口之家,勇挑重担、坚韧不拔、永不言弃的精神在这位好嫂子身上尽显无疑。

“嫁到这个家,肩上就多了这一份责任”

1983年春天,从小患过小儿麻痹症的张龙华,从邻镇嫁入了徐家。公婆身体不好,丈夫徐阿荣是徐家长子,家里兄弟姐妹四个,姐姐、妹妹后来相继出嫁,小叔子在校念书。一家7口人的生计全靠丈夫承担。为了能让丈夫安心养家,新婚的她来不及细细体会那份喜悦和甜蜜,就迅速地适应了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煮一大家子的饭,伺候公婆、照顾弟妹、和丈夫下地干活……面对重重困难,面对娘家人的担忧,张龙华没有一句怨言,默默无闻地在这个家里扎下了根。操心着为两个姐妹分别成了家。1986年8月,19岁的小叔子徐阿彩职高毕业后到苏州一家蚕种场打工,张龙华本以为家庭的日子从此要好过一点了,可怎么也没想到,没到一年功夫,小叔子精神开始失常,厂里呆不下去了,回到家里提出要复习考大学。张龙华便从娘家为他借来了复读学费,不想竟成了小叔子住进精神病院的治疗费。刚嫁到徐家三年多一点的张龙华,便主动承担起照顾小叔子的重任,尽可能多一点为公婆分忧解难。1997年婆婆因患贲门癌离开人世,2003年公公患食道癌病逝,两个子女都还在上学,家里连个像样的房子都没有,日子穷的叮当响。面对这衰败的家庭,张龙华没有退缩、没有放弃,而是义无反顾地站出来,用柔弱的肩膀承担起照顾瘫痪小叔子,撑起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这个决定对当时年轻的张龙华来说有太多的不容易,为此,她付出了自己宝贵的年华。

公婆去世后,为了更好地照顾小叔子的起居,张龙华夫妇便将小叔子搬到自己的家中,共同生活。天有不测风云,2015年,丈夫徐阿荣不幸患上了肺癌,不久便去世了。丈夫临终前,张龙华向丈夫做出了只要自己有一口气,就不会抛下小叔子不管的人生承诺。

“延续他的生命,我才对得起做人的良心”

“阿彩,起来吃饭啦!”每到饭点,村里人都会听到张龙华喊小叔起床吃饭的声音,这一喊就是三十多年。

徐阿彩的精神病不同于一般人每个月只发作几次,他是几乎不知道冷和热,每天卧床不起,相当于植物人。平时,张龙华都在床前伺候。虽然徐阿彩的智力很低,但也是个大男人,张龙华刚开始也觉得不方便,但是为了能更好地照顾他,还是勇敢地克服了心理障碍,她说:“虽然他是小叔子,但是我一直都把他当小孩来看待和照顾。”

张龙华每天为小叔子洗衣浆裳,烧茶端饭,请医问药。有时小叔子大小便在床上,她一个人为小叔子换洗。小叔子不吃肥肉,张龙华就每周买些瘦肉给他吃,有时还做成肉圆子。小叔子晚上常年不吃粥饭,张龙华就买来饼干、面包、鸡蛋糕,轮换着给他吃。提起这些,前后邻居总是夸个没完。邻居说,徐阿彩要不是嫂子张龙华服侍,命可能早就没有了。一天、两天服侍不难,30多年都这样,不简单。徐阿彩指甲一长,张龙华就想办法帮他剪掉。头发长长了,张龙华按时把理发师傅请进门为他理发。徐阿彩上厕所,习惯性下床就尿,她就找来瓦工师傅为他设计专门的便池。为了家里没有异味,张龙华采摘了许多艾草,晒干后放置在小叔子的房间。

在照顾小叔子期间,也有让张龙华感觉到幸福的事。这么多年,小叔子仅感冒过两次。尤其在喂药时,小叔子已经和自己形成了默契,自己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小叔子似乎能够意会,而且渐渐地也不朝她发火。张龙华说,只要小叔子活着一天,她就会好好照顾他一天。苦点累点不算什么,看到小叔子能活下去,自己也就心满意足了。

“有了子女的支持,更加坚定了我照顾小叔子到老的决心”

2018年3月,村干部报请民政部门,打算把徐阿彩送到县康复中心生活。张龙华得知这一情况后,谢绝了镇村干部的好意,她说:“他一个失去意识的人,再好的生活条件对他也没有意义,不给政府增加麻烦,还是在家由我服侍他吧。”就是这样朴素的话语,打动了村民,也感染了家人。

张龙华悉心照料小叔子的事,村干部一直看在眼里,记在心头。2018年底,洪桥村为徐阿彩建起了单独的托底安置房,改善了张龙华服侍小叔子的生活环境。张龙华的一双儿女也都乖巧善良,从没对叔叔另眼相看,对母亲的做法也都极力支持。如今,儿女也都各自成家,在母亲的影响下,每逢节假日便会提上东西回家看望叔叔。张龙华的儿子结婚10年,孙子一直在儿媳的娘家带着,她一天也没带过孙子。儿媳妇陈娟这么多年没有半句怨言。

在张龙华的带动下,一家人都加入到关心叔叔的队伍中来,不仅是张龙华的子女对叔叔照顾有加,就连小孙子也懂得,有啥好吃的,要给病床上的二爹送上一份。张龙华的女儿心疼地说:“我妈都快60岁了,这么多年连盐城市区都没去玩过一次,回趟娘家连饭都吃不好就想着回来,就是怕叔叔一个人在家没人照顾啊。”

“只要还有一口气在,我就要继续照顾好小叔子。我也希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孩子们做好样子,希望他们能做一个善良、有责任心的人。”这是张龙华的铿锵誓言,也是她对孩子们的殷切期望。张龙华的儿子徐超一直说:“母亲年龄越来越大,身体也不好,今后我会接过她的担子,保证尽力照顾好叔叔。”

2020年10月,张龙华先后被市、县评为第三季度“盐城好人”“阜宁好人”。江苏文明网、盐阜大众报、阜宁日报等媒体先后宣传报道了她的感人事迹。

来源:江苏文明网      责任编辑:秦春凤  

江苏好人榜 > 2021年 > 9月 > 正文
张龙华

张龙华,女,1964年2月生,盐城市阜宁县罗桥镇洪桥村村民。

1986年,张龙华的小叔子因患精神分裂症导致精神失常,并且瘫痪在床,不久公婆也相继离世,张龙华夫妇便将小叔子接到自己的家中照料。2015年,丈夫不幸患病离世,张龙华独自承担起照顾小叔子的重任。张龙华幼时曾患小儿麻痹症,留下腿脚不便的后遗症,但是她仍每天为小叔子洗衣做饭、请医问药,就这样默默服侍了30多年。2018年,村里打算把小叔子送到县康复中心生活,张龙华知道后,谢绝了镇村干部的好意,将小叔子继续留在家中照顾。她曾先后被评为“盐城好人”“阜宁好人”。

常言道:长嫂如母。对于盐城市阜宁县罗桥镇洪桥村1组的徐阿彩来说,自19岁起患上精神分裂症的他,虽然被命运无情地夺去了正常人的生活权利,但嫂子张龙华35年如一日的悉心照料,让他心中的感激与庆幸深深掩盖了对老天不公的埋怨。张龙华自成为徐家媳妇的第一天起,就从未放弃过对徐阿彩的照顾,更以长嫂的担当支撑起了这个九口之家,勇挑重担、坚韧不拔、永不言弃的精神在这位好嫂子身上尽显无疑。

“嫁到这个家,肩上就多了这一份责任”

1983年春天,从小患过小儿麻痹症的张龙华,从邻镇嫁入了徐家。公婆身体不好,丈夫徐阿荣是徐家长子,家里兄弟姐妹四个,姐姐、妹妹后来相继出嫁,小叔子在校念书。一家7口人的生计全靠丈夫承担。为了能让丈夫安心养家,新婚的她来不及细细体会那份喜悦和甜蜜,就迅速地适应了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煮一大家子的饭,伺候公婆、照顾弟妹、和丈夫下地干活……面对重重困难,面对娘家人的担忧,张龙华没有一句怨言,默默无闻地在这个家里扎下了根。操心着为两个姐妹分别成了家。1986年8月,19岁的小叔子徐阿彩职高毕业后到苏州一家蚕种场打工,张龙华本以为家庭的日子从此要好过一点了,可怎么也没想到,没到一年功夫,小叔子精神开始失常,厂里呆不下去了,回到家里提出要复习考大学。张龙华便从娘家为他借来了复读学费,不想竟成了小叔子住进精神病院的治疗费。刚嫁到徐家三年多一点的张龙华,便主动承担起照顾小叔子的重任,尽可能多一点为公婆分忧解难。1997年婆婆因患贲门癌离开人世,2003年公公患食道癌病逝,两个子女都还在上学,家里连个像样的房子都没有,日子穷的叮当响。面对这衰败的家庭,张龙华没有退缩、没有放弃,而是义无反顾地站出来,用柔弱的肩膀承担起照顾瘫痪小叔子,撑起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这个决定对当时年轻的张龙华来说有太多的不容易,为此,她付出了自己宝贵的年华。

公婆去世后,为了更好地照顾小叔子的起居,张龙华夫妇便将小叔子搬到自己的家中,共同生活。天有不测风云,2015年,丈夫徐阿荣不幸患上了肺癌,不久便去世了。丈夫临终前,张龙华向丈夫做出了只要自己有一口气,就不会抛下小叔子不管的人生承诺。

“延续他的生命,我才对得起做人的良心”

“阿彩,起来吃饭啦!”每到饭点,村里人都会听到张龙华喊小叔起床吃饭的声音,这一喊就是三十多年。

徐阿彩的精神病不同于一般人每个月只发作几次,他是几乎不知道冷和热,每天卧床不起,相当于植物人。平时,张龙华都在床前伺候。虽然徐阿彩的智力很低,但也是个大男人,张龙华刚开始也觉得不方便,但是为了能更好地照顾他,还是勇敢地克服了心理障碍,她说:“虽然他是小叔子,但是我一直都把他当小孩来看待和照顾。”

张龙华每天为小叔子洗衣浆裳,烧茶端饭,请医问药。有时小叔子大小便在床上,她一个人为小叔子换洗。小叔子不吃肥肉,张龙华就每周买些瘦肉给他吃,有时还做成肉圆子。小叔子晚上常年不吃粥饭,张龙华就买来饼干、面包、鸡蛋糕,轮换着给他吃。提起这些,前后邻居总是夸个没完。邻居说,徐阿彩要不是嫂子张龙华服侍,命可能早就没有了。一天、两天服侍不难,30多年都这样,不简单。徐阿彩指甲一长,张龙华就想办法帮他剪掉。头发长长了,张龙华按时把理发师傅请进门为他理发。徐阿彩上厕所,习惯性下床就尿,她就找来瓦工师傅为他设计专门的便池。为了家里没有异味,张龙华采摘了许多艾草,晒干后放置在小叔子的房间。

在照顾小叔子期间,也有让张龙华感觉到幸福的事。这么多年,小叔子仅感冒过两次。尤其在喂药时,小叔子已经和自己形成了默契,自己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小叔子似乎能够意会,而且渐渐地也不朝她发火。张龙华说,只要小叔子活着一天,她就会好好照顾他一天。苦点累点不算什么,看到小叔子能活下去,自己也就心满意足了。

“有了子女的支持,更加坚定了我照顾小叔子到老的决心”

2018年3月,村干部报请民政部门,打算把徐阿彩送到县康复中心生活。张龙华得知这一情况后,谢绝了镇村干部的好意,她说:“他一个失去意识的人,再好的生活条件对他也没有意义,不给政府增加麻烦,还是在家由我服侍他吧。”就是这样朴素的话语,打动了村民,也感染了家人。

张龙华悉心照料小叔子的事,村干部一直看在眼里,记在心头。2018年底,洪桥村为徐阿彩建起了单独的托底安置房,改善了张龙华服侍小叔子的生活环境。张龙华的一双儿女也都乖巧善良,从没对叔叔另眼相看,对母亲的做法也都极力支持。如今,儿女也都各自成家,在母亲的影响下,每逢节假日便会提上东西回家看望叔叔。张龙华的儿子结婚10年,孙子一直在儿媳的娘家带着,她一天也没带过孙子。儿媳妇陈娟这么多年没有半句怨言。

在张龙华的带动下,一家人都加入到关心叔叔的队伍中来,不仅是张龙华的子女对叔叔照顾有加,就连小孙子也懂得,有啥好吃的,要给病床上的二爹送上一份。张龙华的女儿心疼地说:“我妈都快60岁了,这么多年连盐城市区都没去玩过一次,回趟娘家连饭都吃不好就想着回来,就是怕叔叔一个人在家没人照顾啊。”

“只要还有一口气在,我就要继续照顾好小叔子。我也希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孩子们做好样子,希望他们能做一个善良、有责任心的人。”这是张龙华的铿锵誓言,也是她对孩子们的殷切期望。张龙华的儿子徐超一直说:“母亲年龄越来越大,身体也不好,今后我会接过她的担子,保证尽力照顾好叔叔。”

2020年10月,张龙华先后被市、县评为第三季度“盐城好人”“阜宁好人”。江苏文明网、盐阜大众报、阜宁日报等媒体先后宣传报道了她的感人事迹。

来源:江苏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