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沈填珍

事迹:执着种粮致富的职业农民

简介:沈填珍,女,1951年生,镇江市丹徒区荣炳盐资源区高庄村职业农民。从1975年开始,沈填珍和丈夫带着一双儿女,承包下村里50亩荒地种粮,从此全家人扎根在土地里。如今,曾经的赤脚种田人变成了机械化“种粮大户”,还带领全村50多人走上种粮致富之路。她曾连续两年获评“全国种粮大户”,其家庭曾获得“全国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荣誉。

江苏好人榜 > 2021年 > 9月 > 正文

沈填珍,女,70岁,中共党员,丹徒区荣炳盐资源区高庄村农民。沈填珍从曾经的赤脚种田人到如今的机械化“种粮大户”,从曾经的负债累累到带领全村50多人走上种粮致富之路,凭借着勤劳淳朴、吃苦耐劳和敢拼敢闯的精神,演绎了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农民的追梦圆梦历程,是一位近半个世纪执着种粮的辛勤农家妇女。近年来,沈填珍获得“全国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全国种粮大户”“江苏省文明家庭”“江苏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科技兴农 带领致富

1975年,25岁的沈填珍嫁给了刚退伍回村的陆土芳,家中有双目失明的母亲、中风在床的父亲和比陆土芳年长19岁的哥哥,夫妻二人仅靠分到的5亩地维持生活。改革开放初期,外出打工潮到来,村里种地的人越来越少,眼看着要撂荒,当时作为村妇女主任的沈填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地要是荒了,村集体经济损失就大了!沈填珍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地没人种,沈填珍家来种!”沈填珍跟丈夫商量,丈夫犹豫了:“种地风险大受益小,还要交土地税,万一亏了呢?”沈填珍就劝他:“你是党员,决不能让国家的土地撂荒。”在沈填珍的劝说下,夫妻二人带上一双十来岁的儿女,承包下村里50亩荒废的土地,从此全家人扎根在土地里。

当时种地全靠人工,沈填珍和丈夫不分昼夜,施肥、翻地、除草、收割……长时间拔草,十个手指烂了,沈填珍就用布把手指缠起来继续拔。那些艰难的岁月,全家人互相鼓励,所有的汗水都挥洒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80年代,种地开始进入机械化时代,她萌生了买农用机械的想法,她四处筹钱,终于在1989年用借贷的26万元巨款买回了全村第一台收割机。沈填珍总是将维护村民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每年秋收的时候,都是等全村人用完之后,才在自家地里使用收割机,好几次粮食来不及收烂在了地里,但全家人都无怨无悔。

正当沈填珍准备大展宏图时,1991年长江突发洪水,村民刚种下的水稻秧苗全部被淹。沈填珍夫妇发动所有在家的村民到田间排涝,拉草包、填堤坝,冲在最前线,经过1个多月的连续奋战,终于保住了秧苗。这一年,沈填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评为“江苏省三八红旗手”,这也令沈填珍倍感鼓舞:“成为了农民党员,我更要好好种地,把地种好!”

田间地头有家风 家国大爱共富裕

多年来沈填珍夫妇的言行深刻影响到了孩子。儿子陆卿自幼跟着父母种地,高中毕业后,他没有选择外出打工,而是把种地作为自己的事业。儿子用自学的机械种植方法和科学种田知识为村民服务,由于表现突出,不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当上了高庄村党委委员、村委会副主任。陆卿说:“我要像父母一样,把汗水洒在土地里,为自己,更为国家种好地,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2013年,经过儿子和媳妇的规划,沈填珍家率先引进了“稻鸭共作”技术,成立了丹徒区荣炳凡石桥水稻种植家庭农场,带动了全村52户农民走上了科学种粮之路,丹徒“荣炳”大米也成为江苏的品牌,而沈填珍家每年生产出来的几百万斤粮食,都是第一时间送到国家的粮管所。40余年的坚持,从第一年的一文不挣到慢慢有结余,从最初承包的50亩地到200亩、300亩、500多亩地,地越种越多,钱越挣越多。2013年被农业部授予了“全国种粮大户”称号。

现在,国家政策越来越好,沈填珍用政府的各项补贴和自己筹集的钱添置了更多的收割机、插秧机、拖拉机和无人机,真正实现了机械化种地。她始终遵循“与邻为伴,与人为善”的原则,聘请本村村民在家庭农场干活,工价公正合理,及时发放工资;村民生病、谁家有急事缺钱了,沈填珍都会借出,每年春节都拿出千余斤大米送给困难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总书记的话让沈填珍更加感到肩上责任重大,不仅要用她那双黑不溜秋的手带领更多的乡亲走向种田致富之路,更要带领大家种好每一块地,种出最好的粮食,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让中国人民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近年来,沈填珍的先进事迹先后被省级以上媒体报道,2019年8月2日被“江苏文明网”报道(《沈填珍家庭》),2021年1月5日被《中国妇女报》报道(《江苏镇江沈填珍家庭:“好好种地,把地种好”的农民党员》),2021年1月18日被《光明日报》报道(《沈填珍家庭:好家风“长”在田间地头》),2021年5月21日被《中国妇女报》报道(《“全国种粮大户”“全国最美家庭”沈填珍家庭:田野守望者的小康生活》),2021年6月2日被“巾帼网”报道(《沈填珍家庭:新时代的新农家》)。

来源:江苏文明网      责任编辑:秦春凤  

江苏好人榜 > 2021年 > 9月 > 正文
沈填珍

沈填珍,女,70岁,中共党员,丹徒区荣炳盐资源区高庄村农民。沈填珍从曾经的赤脚种田人到如今的机械化“种粮大户”,从曾经的负债累累到带领全村50多人走上种粮致富之路,凭借着勤劳淳朴、吃苦耐劳和敢拼敢闯的精神,演绎了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农民的追梦圆梦历程,是一位近半个世纪执着种粮的辛勤农家妇女。近年来,沈填珍获得“全国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全国种粮大户”“江苏省文明家庭”“江苏省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

科技兴农 带领致富

1975年,25岁的沈填珍嫁给了刚退伍回村的陆土芳,家中有双目失明的母亲、中风在床的父亲和比陆土芳年长19岁的哥哥,夫妻二人仅靠分到的5亩地维持生活。改革开放初期,外出打工潮到来,村里种地的人越来越少,眼看着要撂荒,当时作为村妇女主任的沈填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地要是荒了,村集体经济损失就大了!沈填珍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地没人种,沈填珍家来种!”沈填珍跟丈夫商量,丈夫犹豫了:“种地风险大受益小,还要交土地税,万一亏了呢?”沈填珍就劝他:“你是党员,决不能让国家的土地撂荒。”在沈填珍的劝说下,夫妻二人带上一双十来岁的儿女,承包下村里50亩荒废的土地,从此全家人扎根在土地里。

当时种地全靠人工,沈填珍和丈夫不分昼夜,施肥、翻地、除草、收割……长时间拔草,十个手指烂了,沈填珍就用布把手指缠起来继续拔。那些艰难的岁月,全家人互相鼓励,所有的汗水都挥洒在这片希望的土地上。80年代,种地开始进入机械化时代,她萌生了买农用机械的想法,她四处筹钱,终于在1989年用借贷的26万元巨款买回了全村第一台收割机。沈填珍总是将维护村民的切身利益放在首位,每年秋收的时候,都是等全村人用完之后,才在自家地里使用收割机,好几次粮食来不及收烂在了地里,但全家人都无怨无悔。

正当沈填珍准备大展宏图时,1991年长江突发洪水,村民刚种下的水稻秧苗全部被淹。沈填珍夫妇发动所有在家的村民到田间排涝,拉草包、填堤坝,冲在最前线,经过1个多月的连续奋战,终于保住了秧苗。这一年,沈填珍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被评为“江苏省三八红旗手”,这也令沈填珍倍感鼓舞:“成为了农民党员,我更要好好种地,把地种好!”

田间地头有家风 家国大爱共富裕

多年来沈填珍夫妇的言行深刻影响到了孩子。儿子陆卿自幼跟着父母种地,高中毕业后,他没有选择外出打工,而是把种地作为自己的事业。儿子用自学的机械种植方法和科学种田知识为村民服务,由于表现突出,不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当上了高庄村党委委员、村委会副主任。陆卿说:“我要像父母一样,把汗水洒在土地里,为自己,更为国家种好地,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2013年,经过儿子和媳妇的规划,沈填珍家率先引进了“稻鸭共作”技术,成立了丹徒区荣炳凡石桥水稻种植家庭农场,带动了全村52户农民走上了科学种粮之路,丹徒“荣炳”大米也成为江苏的品牌,而沈填珍家每年生产出来的几百万斤粮食,都是第一时间送到国家的粮管所。40余年的坚持,从第一年的一文不挣到慢慢有结余,从最初承包的50亩地到200亩、300亩、500多亩地,地越种越多,钱越挣越多。2013年被农业部授予了“全国种粮大户”称号。

现在,国家政策越来越好,沈填珍用政府的各项补贴和自己筹集的钱添置了更多的收割机、插秧机、拖拉机和无人机,真正实现了机械化种地。她始终遵循“与邻为伴,与人为善”的原则,聘请本村村民在家庭农场干活,工价公正合理,及时发放工资;村民生病、谁家有急事缺钱了,沈填珍都会借出,每年春节都拿出千余斤大米送给困难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总书记的话让沈填珍更加感到肩上责任重大,不仅要用她那双黑不溜秋的手带领更多的乡亲走向种田致富之路,更要带领大家种好每一块地,种出最好的粮食,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的贡献!让中国人民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近年来,沈填珍的先进事迹先后被省级以上媒体报道,2019年8月2日被“江苏文明网”报道(《沈填珍家庭》),2021年1月5日被《中国妇女报》报道(《江苏镇江沈填珍家庭:“好好种地,把地种好”的农民党员》),2021年1月18日被《光明日报》报道(《沈填珍家庭:好家风“长”在田间地头》),2021年5月21日被《中国妇女报》报道(《“全国种粮大户”“全国最美家庭”沈填珍家庭:田野守望者的小康生活》),2021年6月2日被“巾帼网”报道(《沈填珍家庭:新时代的新农家》)。

来源:江苏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