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邵建荣(已故)

事迹:恪尽职守、为审判事业奉献一生的高级法官

简介:邵建荣,男,1971年生,生前系常州市武进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从1993年大学毕业进入武进区人民法院工作以来,邵建荣从书记员到助理审判员再到审判员,一步一个脚印成长起来。他法律功底深厚、逻辑思维缜密、庭审驾驭能力强,办结了一批“钉子案”“骨头案”“疑难案”,是业内公认的专家。为了不耽误年底各项审执工作进度,在多次觉察到身体不适的情况下,他强忍不适正常开庭、研究案件。2021年12月3日,邵建荣因病医治无效逝世。

江苏好人榜 > 2022年 > 2月 > 正文

邵建荣(已故),男,1971年5月生,生前系武进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四级高级法官。工作28年来,他始终坚守法治信仰,守护公平正义,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人民司法事业。

作为法官,他是业内公认的专家,多次被评为文明法官、人民满意法官,办结了一批“钉子案”“骨头案”“疑难案”。作为党员干部,他时刻将百姓冷暖记在心间,全力协调解决破产企业职工工资保障问题,主动对接爱心企业帮助受困群众走出困境。

他为了不耽误年底各项审执工作进度,在多次觉察到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强忍不适正常开庭、研究案件,将对司法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2021年12月2日,正在武进法院民二庭会议室参加会议的邵建荣突发急病被同事们“强迫”休息,12月3日,邵建荣病发急救。病发、抢救、昏迷,在等待的九天里,熟悉了解邵建荣的每一个人都在为他祈祷,希望那个熟悉的“拼命三郎”早日痊愈归来,继续与他们一起并肩战斗。奇迹还是没有发生,2021年12月12日,武进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邵建荣,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51岁。

痛惜、扼腕、遗憾。逝者身后,朋友圈里满屏的悼念诗文,互联网上陌生网友的哀叹惋惜,都承托着无尽的不舍与哀思。51年的生命长度,28年的工作历程,邵建荣的一生,似一颗流星,瞬间划过天际;又如一道光芒,永远照亮在我们的心头。

最后一场会议——“他是被我们好劝歹劝,才回办公室休息的”

2021年12月2日,病发抢救前一天下午2时许,武进法院民二庭会议室内,每周一次的专业法官会议如期召开。作为民二庭的分管院领导,这样的会议邵建荣没有特殊情况,绝对不会缺席。这一天,也不例外。

同事们回忆起那天下午的场景,有的都红了眼眶,“他当时脸已经通红,人都坐不直了。”

能上专业法官会议的案件一般都是重案烦案难案,更何况这次讨论的案件中有两件是破产案件。破产案件利益主体多元、法律关系复杂、审理难度较大,在法官群体中素有“宁审十件案,不审破产案”的说法。

“那天的会议,邵院长发言并不多,但仅有的几次发言都一针见血、切中要害,为案件下一步的审理工作指明方向。”

随着会议议程的推进,邵建荣的状态越来越差。同事们劝他先回去休息,他却说“破产案件要结,营商环境要考核,时间不等人。”就这样,又硬撑下一个案件的讨论。

直到第四个案件讨论完毕,参会的同事们“半强制”地中断了会议,“强迫”邵建荣休息,他才艰难起身。临走前,还不忘就最后讨论的一起破产清算案件进行叮嘱,“要注意化解社会矛盾,股东之间的法律问题要依法处理好。”

这是他参与协调的最后四起案件,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场会议。

在病发前两周,邵建荣已经多次察觉到了身体不适,但是他并没有多想,只觉得是职业病,并没有做彻底检查。熟悉的同事多次劝他全面检查一下,他总说“没事,老毛病了!执转破、破产审理案件今年都立了军令状,等过了年关再好好检查一下。”

一心一意要让工作“过关”,自己的身体却没能“过关”。

“他就是这样的人,在自己身上花的心思很少,在工作上花的精力很多。”在武进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宋文良眼里,邵建荣是值得信赖的可靠同事、值得托付的亲密战友,完全配得上“敢于担当、不辱使命”的评价。

为了做好执行854模式建设工作,邵建荣带领执行局同事,在充分结合法院实际的基础上,边探索边完善,为武进法院执行854模式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奠定坚实基础。

为了落实好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任务,他以破产案件审判为切入点,推动完善破产审判机制,不断健全规章制度,强化府院联动机制,着力化解存量矛盾、释放要素活力。

为做好援疆工作,他远离故土与亲人,在近一年的援疆时间里,兢兢业业做好审判执行与审判指导工作,把常州法院在审判工作、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带到新疆尼勒克。

……

再难的事,好像在邵建荣的手里都变得不是那么难。他总是笑眯眯地听着,埋头用心地做着,不多言语,但把每件棘手的事都完成得漂漂亮亮。

最后一次庭审——“谁也想不到,那是他最后一次穿法袍”

12月1日下午2时许,邵建荣主审的一起票据追索权案件开庭,该案有四名被告,案情相对复杂。庭审很顺利,他深厚的法律功底、严密的逻辑思维、良好的庭审驾驭能力,让当事人没有看出任何异常。但是书记员却知道邵建荣身体已经非常不适,“他穿着长款加厚羽绒服,可是那天的气温有11度。”

“他是在用生命从事着法官这个职业。”

1993年,22岁的邵建荣从华东政法学院(现华东政法大学)毕业来到了武进法院工作,这一待便是28年。从书记员到助理审判员再到审判员,邵建荣的成长履历和其他人相比,似乎没什么不同,但又充满着他特有的“邵氏风格”——

书记员技能比赛,他用自创的简写法力压一众竞争对手,取得佳绩;跟着老法官外出办案,凭借自己扎实的法律功底和本地人的“地缘”优势,化解群众纠纷;单独开始审理案件后,他处理了武进法院第一起人寿保险合同纠纷,全程参与闻名全国的铁本公司系列破产案件的审理工作……

一身正气、业务精湛,成为他鲜明的个人“注脚”。领导与同事们也从不吝啬对他的肯定与欣赏,“他总能三言两语抓住要点,专业能力强,办案思路清晰”“对案件很负责任,不怕麻烦,不怕得罪人”……

邵建荣不是没有去更大空间发展的机会。

当时,很多单位都向这个年轻有为的小伙子抛出了“橄榄枝”。但当组织找他谈话时,他想得很明白,说得很坚决,“还是想当法官。”他的想法很简单,因为对法律的敬仰选择学习法律,选择来到法院,人不能失了这份初心。

执着于这份初心,他不断精进法律专业,再繁琐的案件都能在他的条分缕析中明白晓畅,再复杂的庭审都能在他的抽丝剥茧下豁然开朗。

“以前碰到难案,总想着请邵院长指点迷津。他就像山一样屹立在我们身后。没想到,山却先去了。”

人走了,但是精神却还在。

——黑夜里灯火通明的办公楼,会议室里一如既往的“头脑风暴”,所有人都在把悲伤化作一股动力,去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去实现他矢志不渝追求的理想;

——一次次思索与求证,一遍遍核对与校正,他“不能有错误、不能有瑕疵”的叮嘱犹在耳,“把案件质量视为司法公正的生命线”已融入血液、化为行动;

——敢闯敢试、敢想敢干,那个向你说着“没关系你们去做,有什么问题我来协调”的人似乎从未离开,那份信任与鼓励似乎永远都在。

最后一句问候——“他自己已经痛苦极了,但还在关心着其他人的事儿”

12月2日下午5时许,同事走进邵建荣的办公室时,他正躺靠在椅子上休息。汇报完工作,几句闲聊间,邵建荣听闻同事最近也正饱受病痛之苦,一边推荐了自己了解的医疗行业内的专家,一边不忘嘱咐对方“要多锻炼身体”。

是领导、是同事、是朋友,邵建荣在每个人心里都有着不一样的定位,但却拥有着同样的“属性标签”:一个温暖而善良的人。

“那时候我刚进单位,和另一个小姑娘一起出去调查。他不放心,在法庭一直等到我们回来才下班。”

“他会为每个人的成长规划考虑,看我坐得住、钻得深,性格相对内向,引导我往刑事审判方向发展。”

“他了解到我家住法庭附近,天天却要赶到院部上班,家里还有一个小宝宝,主动帮我申请到法庭工作,解决我的通勤问题。”

“有段时间我妈妈和婆婆同时做手术,他每次看到我都会问问长辈们的情况,还说有困难跟他说。”

大事小事,点点滴滴,他总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间,帮在实处。

曾经也有人想过,他这么付出是图什么?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真心喜欢:真心喜欢这份职业,真心喜欢这群与他志同道合的人。

“他是一个外表温文尔雅,内心刚强果敢的人。认识这么多年,内心依然干净纯粹。”多年的老同事说完这句话,不禁悄悄抹了抹眼泪。

“他总是从容淡定,很有大将之风。跟他谈心,总能在他的引导下有所收获、有所成长。”法院的许多干警都爱找他聊天,不论工作生活,他总能给出点拨。

“他是一个特别生动的人,接地气、知冷暖,没有领导架子。”年轻同事想起他的一些小习惯与“微表情”,总觉得他跟自己就是同龄人。

一晃28年,他的身影嵌进了每个人的记忆里——他还是那个会唱锡剧、爱打乒乓球的小伙子,虽然这两年工作忙了、打得少了;他爱吃鲜果零食,碰到不错的新品总会带着同事们一饱口福;他是家里的“主厨”,亲戚来了总是他掌勺,再忙也会给妻子孩子准备好早餐再出门……

12月17日下午,当同事们再次踏进邵建荣的办公室,一切都如往常——满桌的卷宗像是刚刚读完合上,桌上的水笔下压着落款“12.2”的判决书,垂挂的法袍等待着主人再次将它穿上。空荡荡的椅子显得有些寂寞,但是恍惚间,就好像他还在。

邵建荣同志于2018年7月获“全省法院援疆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来源:江苏文明网      责任编辑:秦春凤  

江苏好人榜 > 2022年 > 2月 > 正文
邵建荣(已故)

邵建荣(已故),男,1971年5月生,生前系武进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四级高级法官。工作28年来,他始终坚守法治信仰,守护公平正义,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人民司法事业。

作为法官,他是业内公认的专家,多次被评为文明法官、人民满意法官,办结了一批“钉子案”“骨头案”“疑难案”。作为党员干部,他时刻将百姓冷暖记在心间,全力协调解决破产企业职工工资保障问题,主动对接爱心企业帮助受困群众走出困境。

他为了不耽误年底各项审执工作进度,在多次觉察到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强忍不适正常开庭、研究案件,将对司法事业的无限热爱与执着追求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2021年12月2日,正在武进法院民二庭会议室参加会议的邵建荣突发急病被同事们“强迫”休息,12月3日,邵建荣病发急救。病发、抢救、昏迷,在等待的九天里,熟悉了解邵建荣的每一个人都在为他祈祷,希望那个熟悉的“拼命三郎”早日痊愈归来,继续与他们一起并肩战斗。奇迹还是没有发生,2021年12月12日,武进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邵建荣,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51岁。

痛惜、扼腕、遗憾。逝者身后,朋友圈里满屏的悼念诗文,互联网上陌生网友的哀叹惋惜,都承托着无尽的不舍与哀思。51年的生命长度,28年的工作历程,邵建荣的一生,似一颗流星,瞬间划过天际;又如一道光芒,永远照亮在我们的心头。

最后一场会议——“他是被我们好劝歹劝,才回办公室休息的”

2021年12月2日,病发抢救前一天下午2时许,武进法院民二庭会议室内,每周一次的专业法官会议如期召开。作为民二庭的分管院领导,这样的会议邵建荣没有特殊情况,绝对不会缺席。这一天,也不例外。

同事们回忆起那天下午的场景,有的都红了眼眶,“他当时脸已经通红,人都坐不直了。”

能上专业法官会议的案件一般都是重案烦案难案,更何况这次讨论的案件中有两件是破产案件。破产案件利益主体多元、法律关系复杂、审理难度较大,在法官群体中素有“宁审十件案,不审破产案”的说法。

“那天的会议,邵院长发言并不多,但仅有的几次发言都一针见血、切中要害,为案件下一步的审理工作指明方向。”

随着会议议程的推进,邵建荣的状态越来越差。同事们劝他先回去休息,他却说“破产案件要结,营商环境要考核,时间不等人。”就这样,又硬撑下一个案件的讨论。

直到第四个案件讨论完毕,参会的同事们“半强制”地中断了会议,“强迫”邵建荣休息,他才艰难起身。临走前,还不忘就最后讨论的一起破产清算案件进行叮嘱,“要注意化解社会矛盾,股东之间的法律问题要依法处理好。”

这是他参与协调的最后四起案件,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场会议。

在病发前两周,邵建荣已经多次察觉到了身体不适,但是他并没有多想,只觉得是职业病,并没有做彻底检查。熟悉的同事多次劝他全面检查一下,他总说“没事,老毛病了!执转破、破产审理案件今年都立了军令状,等过了年关再好好检查一下。”

一心一意要让工作“过关”,自己的身体却没能“过关”。

“他就是这样的人,在自己身上花的心思很少,在工作上花的精力很多。”在武进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宋文良眼里,邵建荣是值得信赖的可靠同事、值得托付的亲密战友,完全配得上“敢于担当、不辱使命”的评价。

为了做好执行854模式建设工作,邵建荣带领执行局同事,在充分结合法院实际的基础上,边探索边完善,为武进法院执行854模式从无到有、从有到优奠定坚实基础。

为了落实好优化营商环境工作任务,他以破产案件审判为切入点,推动完善破产审判机制,不断健全规章制度,强化府院联动机制,着力化解存量矛盾、释放要素活力。

为做好援疆工作,他远离故土与亲人,在近一年的援疆时间里,兢兢业业做好审判执行与审判指导工作,把常州法院在审判工作、队伍建设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带到新疆尼勒克。

……

再难的事,好像在邵建荣的手里都变得不是那么难。他总是笑眯眯地听着,埋头用心地做着,不多言语,但把每件棘手的事都完成得漂漂亮亮。

最后一次庭审——“谁也想不到,那是他最后一次穿法袍”

12月1日下午2时许,邵建荣主审的一起票据追索权案件开庭,该案有四名被告,案情相对复杂。庭审很顺利,他深厚的法律功底、严密的逻辑思维、良好的庭审驾驭能力,让当事人没有看出任何异常。但是书记员却知道邵建荣身体已经非常不适,“他穿着长款加厚羽绒服,可是那天的气温有11度。”

“他是在用生命从事着法官这个职业。”

1993年,22岁的邵建荣从华东政法学院(现华东政法大学)毕业来到了武进法院工作,这一待便是28年。从书记员到助理审判员再到审判员,邵建荣的成长履历和其他人相比,似乎没什么不同,但又充满着他特有的“邵氏风格”——

书记员技能比赛,他用自创的简写法力压一众竞争对手,取得佳绩;跟着老法官外出办案,凭借自己扎实的法律功底和本地人的“地缘”优势,化解群众纠纷;单独开始审理案件后,他处理了武进法院第一起人寿保险合同纠纷,全程参与闻名全国的铁本公司系列破产案件的审理工作……

一身正气、业务精湛,成为他鲜明的个人“注脚”。领导与同事们也从不吝啬对他的肯定与欣赏,“他总能三言两语抓住要点,专业能力强,办案思路清晰”“对案件很负责任,不怕麻烦,不怕得罪人”……

邵建荣不是没有去更大空间发展的机会。

当时,很多单位都向这个年轻有为的小伙子抛出了“橄榄枝”。但当组织找他谈话时,他想得很明白,说得很坚决,“还是想当法官。”他的想法很简单,因为对法律的敬仰选择学习法律,选择来到法院,人不能失了这份初心。

执着于这份初心,他不断精进法律专业,再繁琐的案件都能在他的条分缕析中明白晓畅,再复杂的庭审都能在他的抽丝剥茧下豁然开朗。

“以前碰到难案,总想着请邵院长指点迷津。他就像山一样屹立在我们身后。没想到,山却先去了。”

人走了,但是精神却还在。

——黑夜里灯火通明的办公楼,会议室里一如既往的“头脑风暴”,所有人都在把悲伤化作一股动力,去完成他未竟的事业,去实现他矢志不渝追求的理想;

——一次次思索与求证,一遍遍核对与校正,他“不能有错误、不能有瑕疵”的叮嘱犹在耳,“把案件质量视为司法公正的生命线”已融入血液、化为行动;

——敢闯敢试、敢想敢干,那个向你说着“没关系你们去做,有什么问题我来协调”的人似乎从未离开,那份信任与鼓励似乎永远都在。

最后一句问候——“他自己已经痛苦极了,但还在关心着其他人的事儿”

12月2日下午5时许,同事走进邵建荣的办公室时,他正躺靠在椅子上休息。汇报完工作,几句闲聊间,邵建荣听闻同事最近也正饱受病痛之苦,一边推荐了自己了解的医疗行业内的专家,一边不忘嘱咐对方“要多锻炼身体”。

是领导、是同事、是朋友,邵建荣在每个人心里都有着不一样的定位,但却拥有着同样的“属性标签”:一个温暖而善良的人。

“那时候我刚进单位,和另一个小姑娘一起出去调查。他不放心,在法庭一直等到我们回来才下班。”

“他会为每个人的成长规划考虑,看我坐得住、钻得深,性格相对内向,引导我往刑事审判方向发展。”

“他了解到我家住法庭附近,天天却要赶到院部上班,家里还有一个小宝宝,主动帮我申请到法庭工作,解决我的通勤问题。”

“有段时间我妈妈和婆婆同时做手术,他每次看到我都会问问长辈们的情况,还说有困难跟他说。”

大事小事,点点滴滴,他总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间,帮在实处。

曾经也有人想过,他这么付出是图什么?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真心喜欢:真心喜欢这份职业,真心喜欢这群与他志同道合的人。

“他是一个外表温文尔雅,内心刚强果敢的人。认识这么多年,内心依然干净纯粹。”多年的老同事说完这句话,不禁悄悄抹了抹眼泪。

“他总是从容淡定,很有大将之风。跟他谈心,总能在他的引导下有所收获、有所成长。”法院的许多干警都爱找他聊天,不论工作生活,他总能给出点拨。

“他是一个特别生动的人,接地气、知冷暖,没有领导架子。”年轻同事想起他的一些小习惯与“微表情”,总觉得他跟自己就是同龄人。

一晃28年,他的身影嵌进了每个人的记忆里——他还是那个会唱锡剧、爱打乒乓球的小伙子,虽然这两年工作忙了、打得少了;他爱吃鲜果零食,碰到不错的新品总会带着同事们一饱口福;他是家里的“主厨”,亲戚来了总是他掌勺,再忙也会给妻子孩子准备好早餐再出门……

12月17日下午,当同事们再次踏进邵建荣的办公室,一切都如往常——满桌的卷宗像是刚刚读完合上,桌上的水笔下压着落款“12.2”的判决书,垂挂的法袍等待着主人再次将它穿上。空荡荡的椅子显得有些寂寞,但是恍惚间,就好像他还在。

邵建荣同志于2018年7月获“全省法院援疆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来源:江苏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