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倪伯苍

事迹:用脚步“写下”80万字民情日记的七旬网格员

简介:倪伯苍,男,1948年生,启东市海复镇庙基村网格联络员。倪伯苍从2012年开始,全身心投入网格联络员工作,每天在辖区内巡查走访,检查安全隐患、收集民情民意、解决矛盾纠纷……10年来记下民情日志37本,共80余万字。他自筹资金创建网格内“平安法治护航站”,先后开展理论宣讲活动200余场,为村民成功调解矛盾1000余起。

江苏好人榜 > 2022年 > 5月 > 正文

倪伯苍,男,生于1948年1月,中共党员,启东市海复镇庙基村第一网格的网格联络员。

倪伯苍从2012年担任网格联络员后,自筹资金,创建了南通市第一个网格版的“平安法治护航站”。他先后开展理论宣讲活动200余场,受教育村民超2万人次;他知法懂法,心系百姓,为民办实、做好事一千余件;他向各级党和政府提建议近百条,大多被采纳;他记下“民情日志”37本,共80余万字。在今年严峻的疫情形势下,74岁的倪伯苍更是积极投身到防疫一线,日守“疫”线15小时,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倪伯苍始终牢记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使命,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应有品质,勇于担当,发挥着全部的光和热。近年来,倪伯苍同志接连获得“全国平安卫士”“2021年度法治人物”“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江苏省最美网格员”等荣誉称号。

“民情日记”下的温暖

倪伯苍是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基层网格联络员。然而,他又并不普通,他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呼为“倪家伯”,是他们最信赖的人。

2012年启东实行网格化管理,倪老成为首批网格联络员。他所“掌管”的海复镇庙基村第一网格,包括1条街道、1家银行、2所学校以及8个村民组,共有村民近300户,800多人。

为了尽可能了解村民需求,他每天早上6点不到起床,干完家务活,就开始到网格中巡查走访。检查安全隐患、收集民情民意、解决矛盾纠纷……倪老的身影常常出现在田间地头。远远地,老百姓看到他,就出门迎接:“倪家伯,进来歇歇吧!”倪老听了,心里暖暖的,和乡亲们唠唠家常,问问所需,听听情况,说说常识。他的心,随着乡亲们一道道感谢的目光,变得明朗。

倪老说,自己调解过的矛盾纠纷通常有三类:一是婚姻家庭矛盾,二是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发生的纠纷,三是邻里之间因为房屋、财产、通行权等问题引发的矛盾。最快的矛盾纠纷个把小时就能解决,最长的需要调解上好几年。一年365天,倪老的手机从来没有关过,音量调到最高,生怕错过一个村民的电话。

对于村民而言,倪老就是自家人,有任何困难,首先想到的就是“打电话给倪家伯”。一次,村里陈大伯凌晨2点脑溢血中风,他的妻子第一时间电话打给了倪老,倪老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启动突发事件救援处置。人去住院了,倪老和几名志愿者还为其义务养牛8个月,直到陈大伯康复出院。

当网格联络员以来,倪老一直有个不变的习惯,每天晚上,他会花上两个小时把当天的走访情况、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矛盾纠纷都记录在日记本上。

10年里,村里的大小事,时间、地点、事情经过都载进37本“民情日记”、约80万字的日记里,件件都为平常事,却也是群众要紧事。倪老说:“虽然每天忙得不得了,但只要你对网格工作倾注热情,再加一点爱管闲事的精神,就能把‘鸡毛蒜皮的小事’做成大事业。”

网格里的“法律明白人”

农民出身的倪老生来就是个热心肠,出门看到有人发生小摩擦,他也熬不住要上前调解说和一下,在他看来,只是费点口舌而已,却给别人解了围,何乐而不为。

在村里,只要老百姓需要,倪老都尽量想办法帮助他们,村里人也都服他。2016年,倪老腾出两间房屋,在自己家中成立了启东市首个以网格为基础的个人调解室——庙基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倪伯苍调解工作室。

当“老娘舅”,参与矛盾排查和化解工作,倪老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出“三心三干”工作法:为民要真心、办事靠细心、困难献爱心,实干、细干、精干,被群众称为解决矛盾疙瘩的“金钥匙”。

网格居民唐某曾经是刑满释放人员,刚释放回家时,身无分文。想做卖猪肉生意又没有本钱,倪老获悉情况后,主动借钱给唐某做本钱。现在,唐某盖了房、娶了媳妇,过上了好日子。他说:“是倪家伯的雪中送炭,才有了我现在好日子。”

在调解的案子中,既有家长里短的小事,也有棘手的疑难积案,无一不倾注了倪老的心血。

庙基村施家兄弟因为40平方米宅基地,“互掐”了30年,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还有越演越烈的趋势。这项调解工作,2021年年初交到了倪老的手中。

“在自己宅基地上盖房子,这也有错?”“当初说好这块地调给我了,现在你倒打一耙!”在处理初期,由于双方言辞激烈、互不相让,导致调解难以推进。倪老了解完事情的来龙去脉后,翻遍了所有关于农村宅基地、土地确权等法律法规和政策精神,做出一项决定:让专业人士来解答。他邀请网格援法议事团成员一起协调,依法入情入理分析相关案情,提出处理方案,兄弟俩的思想疙瘩逐渐解开,双方握手言和。

“像施家兄弟这样的土地纠纷在农村很常见,我们不仅要耐心讲解法律知识,最关键的还是要从当事人的角度立场去解开心结。”为此,在送调解书的路上,倪老走得匆忙不小心摔伤,在床上躺了3个月。躺在床上,倪老接过施家兄弟送来的锦旗,上面写着“为民办事,为民排忧”金光闪闪的大字……

在常人看来迟迟解决不了的问题,到了倪伯苍这里为何就能“拿下”?倪老的秘诀就是自学法律,“要给乡亲们想点子出主意,我首先要带头做个‘法律明白人’,活到老,学到老嘛!”他购买各类法律书籍,研究学习。不仅如此,他还在自己家中办起了“家庭普法站”,屋里放上书柜、音响、放映一体机,帮助村民获取更多的法律资讯,提高学法用法能力,屋外路边他更是花工夫竖起了一排宣传栏,张贴最新资讯和提醒。

多年来,倪老坚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大家普及法律知识,还自编教材十余套,在他看来,调解纠纷的前提是提高法律在村民间的普及率。

日守“疫”线15小时

在今年严峻的疫情形势下,74岁的倪伯苍积极投身到防疫一线,每天奔波在庙基村的乡间小路上。倪伯苍共负责村里20户人家,每天上午、下午2次排查,风雨无阻。每天早上6点左右,倪伯苍从家中出发,开始挨家挨户敲门询问情况,做好人员流动排查和防疫宣传工作,直到晚上9点完成每天工作日志,一天值守“疫”线15小时。

行动实施后,倪伯苍又马不停蹄地前往镇上查看营业场所、学校等疫情防控情况。叮嘱店主做好消毒、开窗通风等工作,提醒群众戴好口罩、保持1米线……倪伯苍不厌其烦地一家一家宣传防疫要点,一丝不苟地检查是否有不符合防疫要求的地方。虽然已是古稀之年,倪伯苍却“眼尖”得很,任何防疫“漏洞”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一旦发现问题,立刻提醒整改。

“又来啦,倪家伯!”沿着街道一路向东,时不时有人热情地与倪伯苍打招呼,显然,他们口中亲切称呼的“倪家伯”是他们的老熟人了。“倪家伯平时很关心我们的工作,疫情期间他每天都要来看看,是个特别负责的人。”超市负责人徐伊舒琳说。

听百家言,知百家事,倪伯苍对村里多数村民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虽然有些不在自己负责的网格内,但热心肠的他总是不计回报地关心着邻里乡亲。他放弃午休时间,坚持每天走访老年人、残疾户等困难群众,了解他们疫情期间的需求,对居家隔离的村民也保持关注,督促他们做好隔离工作。

庙基村有不少村民外出工作,倪伯苍深知疫情防控工作不仅要内防扩散,也要外防输入,他担心人员流动给村里带来风险,等闲下来时,他从包里掏出记录电话的本子,一个个给在外的村民打电话做思想工作。“最近工作怎么样?打算回来吗?有事回来一定要提前和村里联系。”在倪伯苍日复一日的宣传下,庙基村村民把各项防疫要求熟记于心,对防疫工作也都十分配合。“虽然工作细碎繁杂,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党和人民需要我的时候,我必须挺在前面。”倪伯苍无比坚定地说。

47年坚守一个承诺

据统计,倪老在担任网格工作以来,先后为村民成功调解矛盾纠纷1000多件,其中婚姻家庭类矛盾近300件,处理重大、恶性事件和矛盾20余次,开展志愿帮扶活动500余次。调解范围已覆盖全镇、“辐射”周边乡镇、影响全市。

“网格联络员最直接的工作是服务群众,最重要的工作是凝聚民心,只有坚持将根深深地扎进群众之中,把工作落下去,把民心聚起来,把群众的力量汇在一起,才能真正画出社会和谐的同心圆。”倪老说。

网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琐碎而繁重,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个人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只钉。村子里老人、儿童多,容易出现危险状况。只有整合资源、整体联动,把各方面的力量有效整合起来,才能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2017年,倪老根据救助经验,自发召集志愿者,组建了应急救援队,包括急救医生、急救车队等,专门从事应急救援、转移安置、水电抢修等事项。

前年冬天,70多岁的村民施兵为抄近道去超市,不慎陷入了一片淤泥地,被困近3个小时,命悬一线。等到村民发现时,淤泥已经淹到施兵的脖子,村民立马呼救。倪老快速召集紧急救援队30多个村民赶来救援。他们将木架铺在淤泥地上,一边拉、一边挖,经过1个多小时的紧急救援,最终将施兵成功救出。

在倪老的带动下,如今的庙基村第一网格将法治宣传与农民活动紧密结合,自发组建了南通地区第一支集应急救援、文艺活动、普法宣传、巡防联防、关注民生为一体的网格综合性团队。“现在大家都非常愿意出力,有什么困难互相帮助,倪老是我们大家学习和敬佩的人。”海复司法所所长朱尚君说。

2021年度法治人物揭晓,光荣上榜登上央视的倪老火了,倪老的工作室知名度也越来越大了,来找倪老的人多了,倪老也更忙了。很多人不理解他,都70多岁的人了,还折腾什么!其实,倪老真没啥好图的,女儿工作稳定,女婿也优秀,能为村里人多解决一点问题,是他生活的乐趣。倪老说:“47年前我对党有过庄严承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网格工作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来源:江苏文明网      责任编辑:秦春凤  

江苏好人榜 > 2022年 > 5月 > 正文
倪伯苍

倪伯苍,男,生于1948年1月,中共党员,启东市海复镇庙基村第一网格的网格联络员。

倪伯苍从2012年担任网格联络员后,自筹资金,创建了南通市第一个网格版的“平安法治护航站”。他先后开展理论宣讲活动200余场,受教育村民超2万人次;他知法懂法,心系百姓,为民办实、做好事一千余件;他向各级党和政府提建议近百条,大多被采纳;他记下“民情日志”37本,共80余万字。在今年严峻的疫情形势下,74岁的倪伯苍更是积极投身到防疫一线,日守“疫”线15小时,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倪伯苍始终牢记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使命,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应有品质,勇于担当,发挥着全部的光和热。近年来,倪伯苍同志接连获得“全国平安卫士”“2021年度法治人物”“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江苏省最美网格员”等荣誉称号。

“民情日记”下的温暖

倪伯苍是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基层网格联络员。然而,他又并不普通,他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呼为“倪家伯”,是他们最信赖的人。

2012年启东实行网格化管理,倪老成为首批网格联络员。他所“掌管”的海复镇庙基村第一网格,包括1条街道、1家银行、2所学校以及8个村民组,共有村民近300户,800多人。

为了尽可能了解村民需求,他每天早上6点不到起床,干完家务活,就开始到网格中巡查走访。检查安全隐患、收集民情民意、解决矛盾纠纷……倪老的身影常常出现在田间地头。远远地,老百姓看到他,就出门迎接:“倪家伯,进来歇歇吧!”倪老听了,心里暖暖的,和乡亲们唠唠家常,问问所需,听听情况,说说常识。他的心,随着乡亲们一道道感谢的目光,变得明朗。

倪老说,自己调解过的矛盾纠纷通常有三类:一是婚姻家庭矛盾,二是在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发生的纠纷,三是邻里之间因为房屋、财产、通行权等问题引发的矛盾。最快的矛盾纠纷个把小时就能解决,最长的需要调解上好几年。一年365天,倪老的手机从来没有关过,音量调到最高,生怕错过一个村民的电话。

对于村民而言,倪老就是自家人,有任何困难,首先想到的就是“打电话给倪家伯”。一次,村里陈大伯凌晨2点脑溢血中风,他的妻子第一时间电话打给了倪老,倪老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启动突发事件救援处置。人去住院了,倪老和几名志愿者还为其义务养牛8个月,直到陈大伯康复出院。

当网格联络员以来,倪老一直有个不变的习惯,每天晚上,他会花上两个小时把当天的走访情况、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矛盾纠纷都记录在日记本上。

10年里,村里的大小事,时间、地点、事情经过都载进37本“民情日记”、约80万字的日记里,件件都为平常事,却也是群众要紧事。倪老说:“虽然每天忙得不得了,但只要你对网格工作倾注热情,再加一点爱管闲事的精神,就能把‘鸡毛蒜皮的小事’做成大事业。”

网格里的“法律明白人”

农民出身的倪老生来就是个热心肠,出门看到有人发生小摩擦,他也熬不住要上前调解说和一下,在他看来,只是费点口舌而已,却给别人解了围,何乐而不为。

在村里,只要老百姓需要,倪老都尽量想办法帮助他们,村里人也都服他。2016年,倪老腾出两间房屋,在自己家中成立了启东市首个以网格为基础的个人调解室——庙基村人民调解委员会倪伯苍调解工作室。

当“老娘舅”,参与矛盾排查和化解工作,倪老结合多年工作经验,总结出“三心三干”工作法:为民要真心、办事靠细心、困难献爱心,实干、细干、精干,被群众称为解决矛盾疙瘩的“金钥匙”。

网格居民唐某曾经是刑满释放人员,刚释放回家时,身无分文。想做卖猪肉生意又没有本钱,倪老获悉情况后,主动借钱给唐某做本钱。现在,唐某盖了房、娶了媳妇,过上了好日子。他说:“是倪家伯的雪中送炭,才有了我现在好日子。”

在调解的案子中,既有家长里短的小事,也有棘手的疑难积案,无一不倾注了倪老的心血。

庙基村施家兄弟因为40平方米宅基地,“互掐”了30年,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还有越演越烈的趋势。这项调解工作,2021年年初交到了倪老的手中。

“在自己宅基地上盖房子,这也有错?”“当初说好这块地调给我了,现在你倒打一耙!”在处理初期,由于双方言辞激烈、互不相让,导致调解难以推进。倪老了解完事情的来龙去脉后,翻遍了所有关于农村宅基地、土地确权等法律法规和政策精神,做出一项决定:让专业人士来解答。他邀请网格援法议事团成员一起协调,依法入情入理分析相关案情,提出处理方案,兄弟俩的思想疙瘩逐渐解开,双方握手言和。

“像施家兄弟这样的土地纠纷在农村很常见,我们不仅要耐心讲解法律知识,最关键的还是要从当事人的角度立场去解开心结。”为此,在送调解书的路上,倪老走得匆忙不小心摔伤,在床上躺了3个月。躺在床上,倪老接过施家兄弟送来的锦旗,上面写着“为民办事,为民排忧”金光闪闪的大字……

在常人看来迟迟解决不了的问题,到了倪伯苍这里为何就能“拿下”?倪老的秘诀就是自学法律,“要给乡亲们想点子出主意,我首先要带头做个‘法律明白人’,活到老,学到老嘛!”他购买各类法律书籍,研究学习。不仅如此,他还在自己家中办起了“家庭普法站”,屋里放上书柜、音响、放映一体机,帮助村民获取更多的法律资讯,提高学法用法能力,屋外路边他更是花工夫竖起了一排宣传栏,张贴最新资讯和提醒。

多年来,倪老坚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大家普及法律知识,还自编教材十余套,在他看来,调解纠纷的前提是提高法律在村民间的普及率。

日守“疫”线15小时

在今年严峻的疫情形势下,74岁的倪伯苍积极投身到防疫一线,每天奔波在庙基村的乡间小路上。倪伯苍共负责村里20户人家,每天上午、下午2次排查,风雨无阻。每天早上6点左右,倪伯苍从家中出发,开始挨家挨户敲门询问情况,做好人员流动排查和防疫宣传工作,直到晚上9点完成每天工作日志,一天值守“疫”线15小时。

行动实施后,倪伯苍又马不停蹄地前往镇上查看营业场所、学校等疫情防控情况。叮嘱店主做好消毒、开窗通风等工作,提醒群众戴好口罩、保持1米线……倪伯苍不厌其烦地一家一家宣传防疫要点,一丝不苟地检查是否有不符合防疫要求的地方。虽然已是古稀之年,倪伯苍却“眼尖”得很,任何防疫“漏洞”都逃不过他的眼睛,一旦发现问题,立刻提醒整改。

“又来啦,倪家伯!”沿着街道一路向东,时不时有人热情地与倪伯苍打招呼,显然,他们口中亲切称呼的“倪家伯”是他们的老熟人了。“倪家伯平时很关心我们的工作,疫情期间他每天都要来看看,是个特别负责的人。”超市负责人徐伊舒琳说。

听百家言,知百家事,倪伯苍对村里多数村民的家庭情况了如指掌,虽然有些不在自己负责的网格内,但热心肠的他总是不计回报地关心着邻里乡亲。他放弃午休时间,坚持每天走访老年人、残疾户等困难群众,了解他们疫情期间的需求,对居家隔离的村民也保持关注,督促他们做好隔离工作。

庙基村有不少村民外出工作,倪伯苍深知疫情防控工作不仅要内防扩散,也要外防输入,他担心人员流动给村里带来风险,等闲下来时,他从包里掏出记录电话的本子,一个个给在外的村民打电话做思想工作。“最近工作怎么样?打算回来吗?有事回来一定要提前和村里联系。”在倪伯苍日复一日的宣传下,庙基村村民把各项防疫要求熟记于心,对防疫工作也都十分配合。“虽然工作细碎繁杂,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党和人民需要我的时候,我必须挺在前面。”倪伯苍无比坚定地说。

47年坚守一个承诺

据统计,倪老在担任网格工作以来,先后为村民成功调解矛盾纠纷1000多件,其中婚姻家庭类矛盾近300件,处理重大、恶性事件和矛盾20余次,开展志愿帮扶活动500余次。调解范围已覆盖全镇、“辐射”周边乡镇、影响全市。

“网格联络员最直接的工作是服务群众,最重要的工作是凝聚民心,只有坚持将根深深地扎进群众之中,把工作落下去,把民心聚起来,把群众的力量汇在一起,才能真正画出社会和谐的同心圆。”倪老说。

网格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琐碎而繁重,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一个人浑身是铁也打不了几只钉。村子里老人、儿童多,容易出现危险状况。只有整合资源、整体联动,把各方面的力量有效整合起来,才能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2017年,倪老根据救助经验,自发召集志愿者,组建了应急救援队,包括急救医生、急救车队等,专门从事应急救援、转移安置、水电抢修等事项。

前年冬天,70多岁的村民施兵为抄近道去超市,不慎陷入了一片淤泥地,被困近3个小时,命悬一线。等到村民发现时,淤泥已经淹到施兵的脖子,村民立马呼救。倪老快速召集紧急救援队30多个村民赶来救援。他们将木架铺在淤泥地上,一边拉、一边挖,经过1个多小时的紧急救援,最终将施兵成功救出。

在倪老的带动下,如今的庙基村第一网格将法治宣传与农民活动紧密结合,自发组建了南通地区第一支集应急救援、文艺活动、普法宣传、巡防联防、关注民生为一体的网格综合性团队。“现在大家都非常愿意出力,有什么困难互相帮助,倪老是我们大家学习和敬佩的人。”海复司法所所长朱尚君说。

2021年度法治人物揭晓,光荣上榜登上央视的倪老火了,倪老的工作室知名度也越来越大了,来找倪老的人多了,倪老也更忙了。很多人不理解他,都70多岁的人了,还折腾什么!其实,倪老真没啥好图的,女儿工作稳定,女婿也优秀,能为村里人多解决一点问题,是他生活的乐趣。倪老说:“47年前我对党有过庄严承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网格工作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来源:江苏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