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杨锐冰

事迹:为239名困难学子争取187万元善款的暖心记者

简介:杨锐冰,女,1982年生,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采访中心综合二部主任。2013年,杨锐冰借助《苍梧晚报》平台创办“微爱筑梦”助学公益行活动。10年来,她先后走访困难学子家庭上千户,累计行程超过10万公里,共为239名困难学子争取到社会爱心人士捐助187万余元,个人捐赠3万余元。

江苏好人榜 > 2022年 > 6月 > 正文

杨锐冰,女,1982年6月出生,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采访中心综合二部主任。工作15年以来,一直热衷公益报道。2013年,她借助《苍梧晚报》平台创办“微爱筑梦”助学公益行,帮扶考上大学的困难准大学生,目前已持续开展10年。10年来,她冒着高温酷暑走遍了整座城市的乡村阡陌,走访困难学子家庭上千户,累计行程超过10万公里,共为239名困难学子解决学费187万余元,她个人为困难学生购买礼物、捐给的生活费和上门走访路费累计3万余元。10年间她写下了400余篇共计100余万字的报道,通过报纸、微信、网站、APP等全媒体平台发布,感动了大江南北万千读者和网友。她深入践行“四力”,将脚下的泥土变成笔尖的芬芳,把心中的感动化成鼓舞人心的力量,带动上万人参与到助学活动中来,在全社会传递正能量,传播精神文明。

从2017年开始,杨锐冰坚持每年举办“爱心见面会”,让爱心人士与困难学子面对面交流,增强学子迈向大学、迈向社会的信心和勇气。每年,她都会自掏腰包买来生日蛋糕,为困难学子们提前过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20岁集体生日,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呼她为“知心姐姐”。每年,她还会资助2到3名困难学子,从不间断。10年坚持记者助学,改变的不仅仅是困难学子的命运,也改写了家庭困难的历史,推进了社会进步、城市发展的步伐。记者助学的力量,也可以星火燎原。

顶着高温酷暑,实地走访10万公里

贫寒学子在各个时代、各个地区都有。2013年,杨锐冰在多次深入乡村的采访中发现,家人因病致贫、因残致贫是主要原因。能否发挥媒体平台优势,帮助困难学子解决学费难题?考虑到这些学子的实际情况,2013年,杨锐冰借助《苍梧晚报》平台,创办了“微爱筑梦”助学公益行。帮助困难学子筹集进入大学的学费,助推他们实现人生梦想,是“微爱筑梦”助学公益行的初衷。

10年来,“微爱筑梦”助学公益行坚持灵活补助的形式,依据学子的实际需求,通过爱心人士与困难学子“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方式,精准帮扶学子解决实际所需学费。

每年走访困难学子,都是大学录取通知书开始发放的时候,也是一年中最酷热难耐的时候。10年来,每年酷暑时节,杨锐冰都会深入连云港偏远乡村走访困难学子。无论是东海县山左口乡、赣榆区黑林镇等偏远乡村,还是海州的廉租房、棚户区,都留下了她的身影。

走访之路并不平坦。有一些困难学子的家,甚至连导航都无法显示,在路上耗费2到3个小时是常有的事情。最长的一次走访,是2020年前往灌南一户困难学子家。由于乡村偏远,道路泥泞,杨锐冰花费了整整4个小时才找到学生的家。顶着朝阳出门,披着星星回家,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对于杨锐冰来说是家常便饭。特别是刚开始的6年时间里,杨锐冰都是自己开车前往乡村、城郊走访一个个困难学子家庭。每年花费数千元的油费不说,还发生过车轮陷进泥泞里、迷路的情况。有一次走访完家住开发区的困难学子后,突降暴雨,路面能见度仅有50米。杨锐冰将雨刮器开到最大,仍然看不清前方的路。在暴雨中,她足足等待了2个多小时,直到天黑了下来,雨势减小,她才开车回家。

这就是“微爱筑梦”助学公益行的最大特色与亮点:到现场去,实地挨家挨户走访,发现真正需要帮助的困难学子,绝不错帮一个,也不漏帮一个。10年来,杨锐冰累计走访行程超过10万公里,一天的走访里程相当于从连云港开车到南京一个来回。

坚持10年助学,帮助准大学生圆梦

对于记者的坚持,有人不理解。“让各县区报点贫困学子材料给你不就行了?干嘛那么辛苦?”“有必要一家家去跑吗?”对于这些或是出于关怀、或是出于质疑的声音,杨锐冰都笑着说,“不到现场去看看,我心里不踏实。”的确,在10年的走访中,杨锐冰发现部分“贫困学子”的材料存在造假现象。有的学生家里刚买了汽车,有的学生家里刚盖起了小楼……这些不符合资助要求的假贫困生,都被杨锐冰筛选排除,“我们的爱心款,要交到真正需要学费的贫困学子手上。”

走访的路上,杨锐冰一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的叮嘱——“要躬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正是一次次深入实地的走访,她看到了困难生家的夜晚是没有灯光的,父子俩抹黑听着收音机;她看到了孤儿拿着大学录通知书和好心人资助的8700元学费,跪在坟前,告慰天堂里的爸爸;她收到了困难学子寄来的感谢信,信上写着“我要感谢苍梧晚报助学公益行!只有自己变得强大,才能有尊严地活着。我会加倍努力,把爱延续……”

2019年夏天,杨锐冰来到东海学子许田丰家。19岁的许田丰,和82岁的奶奶,早早就在村口等候。2001年,许田丰刚满一周岁时,父亲突然因病去世,给这个原本就捉襟见肘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日子实在难熬。许田丰的母亲丢下嗷嗷待哺的他,离开了这个家。从1岁零8个月开始,年迈多病的奶奶,成了许田丰唯一的依靠。看见记者来,他很激动,“奶奶在家一直发愁我上大学的费用,看到你们来,我和奶奶不知道有多高兴!”当年,他以382分的好成绩考上了心仪的大学和专业——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杨锐冰看见的是,他穿着一双粉红色女式拖鞋,年迈的奶奶脸上遍布沟壑……杨锐冰是流着泪采访完的。每次深入实地的走访,都更加坚定了她助学的决心。

除了给予困难学子学费上的资助,杨锐冰和爱心人士一起,对他们展开心理关怀,帮助他们以健康的心态迎接大学生活。在媒体的影响和带动下,参与助学的爱心人士有1万多人,覆盖从黑龙江到广西的大江南北。其中,有91岁的爷爷,有10岁的娃娃,还有受过资助已经工作的大学毕业生。2021年,90岁的退休教师王伟在看了报纸后,资助东海女孩胡梦莲本科期间每年一万元助学金;80多岁的张奶奶,也持续3年帮助东海学子,捐助东海学子冯中玲2000元,并送她一件冲锋衣。

10年来,这些受到爱心资助的学生纷纷给杨锐冰发来“喜报”:有的当上了班长,有的加入了学校的爱心社团……还有不少人已经毕业走向社会,从事各行各业,并加入了当地爱心组织,把爱心延续。去年,已经入伍2年的东海学子孔华敏,捐出了她在部队的补贴1000元……

助人者,人恒助之。正是这些感恩的举动,让记者觉得助学非常有意义,更加坚定助学之路。她的真心与努力传递了温暖。10年来,她无惧风雨,无畏骄阳,搭建起爱心的桥梁,自己也默默资助困难学子,共帮助239名困难学子解决学费187万余元。她让拥有爱心的人士和团体,在慈善行为的自觉中找到幸福感,让困难学子在社会的关爱中身心健康地成长。

社会影响广泛,爱心队伍不断壮大

“微爱筑梦”助学公益行受到了中央和省市级媒体的关注。2019年10月30日,新华社微信平台推送了一篇文章——《上课常迟到,还要家人“陪读”,21岁学霸的秘密……》这篇报道的主人公,正是不久前“微爱筑梦”助学公益行报道的潘正江。2019年暑假期间,杨锐冰实地走访报道了这位来自连云港东海县洪庄镇的21岁大男孩。他背着瘫痪母亲上学的故事也被大家知晓。

历经10年的发展,“微爱筑梦”助学公益行已经渐渐发展成为连云港市知名助学品牌,获得了越来越多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认可。不少参与活动的爱心人士,自觉、自愿地发动身边的朋友一起参与到爱心助学活动中来,起到了良好的精神文明传播效果。

2021年,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常委、市政协副主席徐大勇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他说,“微爱筑梦”助学平台很好,能够真正为困难学子解决实际困难,为记者助学的这份爱心点赞。

“微爱筑梦”助学公益行注重帮扶实效,不仅着手解决学费难题,对学生勤工助学、申请学费减免、助学金等方面也积极沟通、联系,促成了社会各界对困难学子的关注与帮扶。2019年7月31日,杨锐冰报道了《考取扬大 东海女孩立志学医助人》。困难学子孙蒙爱的故事引起了扬州广电记者的关注。在扬州媒体的热心牵线下,连扬两地架起爱心桥,为她解决学费难题。此外,南京工程学院院长史金飞也通过助学公益行关注考取该校的困难学子。开学前,史金飞和学校老师专程来到赣榆柘汪镇西吴公村看望李笑笑,并送去助学金和优惠政策。常州大学、江苏海洋大学……纷纷通过杨锐冰搭建的爱心平台关注困难学子。

10年来,“微爱筑梦”助学公益行不仅展现了媒体的责任与担当,也用自身行动践行了友爱互助的志愿精神。该品牌在困难学子的心中埋下一颗感恩的种子,并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慈善意识、公益意识的引领,实现困难学子由“受助”到“自助”,最终“助人”的良性循环,在全社会传递大爱。

2018年1月,“微爱筑梦”助学公益行被评为连云港市精神文明建设十大创新品牌。2019年,“微爱筑梦”助学公益行被评为连云港市首届网络公益项目。杨锐冰也被评为连云港市首届“我们身边的好青年”之“扶贫助困”好青年、连云港市优秀志愿者。

记录平凡人的故事,也是记录时代,传递积极向上、乐观顽强的精神。工作15年来,杨锐冰累计发稿上千万字,公益稿件不计其数,40余篇新闻作品获得中国赵超构新闻奖、江苏省报纸好新闻、中国地市报好新闻、连云港新闻奖等。她还是深入挖掘、详尽报道王继才先进事迹第一人。早在2011年,她在《苍梧晚报》上用近8000字的文章详尽报道了王继才夫妇守岛的故事。2018年,她一路过关斩将,把王继才的故事讲到了全国“好记者讲好故事”舞台,传递王继才爱国、奉献、坚守的精神。她本人也被中宣部、省委宣传部纳入“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团成员。

在英雄精神的感召下,2020年、2022年疫情暴发以来,她坚守岗位、无悔付出,尽己所能投身疫情防控志愿队伍,解决困难群体生活所需,并获得2022年连云港市疫情防控志愿服务证书。

来源:江苏文明网      责任编辑:秦春凤  

江苏好人榜 > 2022年 > 6月 > 正文
杨锐冰

杨锐冰,女,1982年6月出生,连云港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采访中心综合二部主任。工作15年以来,一直热衷公益报道。2013年,她借助《苍梧晚报》平台创办“微爱筑梦”助学公益行,帮扶考上大学的困难准大学生,目前已持续开展10年。10年来,她冒着高温酷暑走遍了整座城市的乡村阡陌,走访困难学子家庭上千户,累计行程超过10万公里,共为239名困难学子解决学费187万余元,她个人为困难学生购买礼物、捐给的生活费和上门走访路费累计3万余元。10年间她写下了400余篇共计100余万字的报道,通过报纸、微信、网站、APP等全媒体平台发布,感动了大江南北万千读者和网友。她深入践行“四力”,将脚下的泥土变成笔尖的芬芳,把心中的感动化成鼓舞人心的力量,带动上万人参与到助学活动中来,在全社会传递正能量,传播精神文明。

从2017年开始,杨锐冰坚持每年举办“爱心见面会”,让爱心人士与困难学子面对面交流,增强学子迈向大学、迈向社会的信心和勇气。每年,她都会自掏腰包买来生日蛋糕,为困难学子们提前过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20岁集体生日,学生们都亲切地称呼她为“知心姐姐”。每年,她还会资助2到3名困难学子,从不间断。10年坚持记者助学,改变的不仅仅是困难学子的命运,也改写了家庭困难的历史,推进了社会进步、城市发展的步伐。记者助学的力量,也可以星火燎原。

顶着高温酷暑,实地走访10万公里

贫寒学子在各个时代、各个地区都有。2013年,杨锐冰在多次深入乡村的采访中发现,家人因病致贫、因残致贫是主要原因。能否发挥媒体平台优势,帮助困难学子解决学费难题?考虑到这些学子的实际情况,2013年,杨锐冰借助《苍梧晚报》平台,创办了“微爱筑梦”助学公益行。帮助困难学子筹集进入大学的学费,助推他们实现人生梦想,是“微爱筑梦”助学公益行的初衷。

10年来,“微爱筑梦”助学公益行坚持灵活补助的形式,依据学子的实际需求,通过爱心人士与困难学子“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方式,精准帮扶学子解决实际所需学费。

每年走访困难学子,都是大学录取通知书开始发放的时候,也是一年中最酷热难耐的时候。10年来,每年酷暑时节,杨锐冰都会深入连云港偏远乡村走访困难学子。无论是东海县山左口乡、赣榆区黑林镇等偏远乡村,还是海州的廉租房、棚户区,都留下了她的身影。

走访之路并不平坦。有一些困难学子的家,甚至连导航都无法显示,在路上耗费2到3个小时是常有的事情。最长的一次走访,是2020年前往灌南一户困难学子家。由于乡村偏远,道路泥泞,杨锐冰花费了整整4个小时才找到学生的家。顶着朝阳出门,披着星星回家,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对于杨锐冰来说是家常便饭。特别是刚开始的6年时间里,杨锐冰都是自己开车前往乡村、城郊走访一个个困难学子家庭。每年花费数千元的油费不说,还发生过车轮陷进泥泞里、迷路的情况。有一次走访完家住开发区的困难学子后,突降暴雨,路面能见度仅有50米。杨锐冰将雨刮器开到最大,仍然看不清前方的路。在暴雨中,她足足等待了2个多小时,直到天黑了下来,雨势减小,她才开车回家。

这就是“微爱筑梦”助学公益行的最大特色与亮点:到现场去,实地挨家挨户走访,发现真正需要帮助的困难学子,绝不错帮一个,也不漏帮一个。10年来,杨锐冰累计走访行程超过10万公里,一天的走访里程相当于从连云港开车到南京一个来回。

坚持10年助学,帮助准大学生圆梦

对于记者的坚持,有人不理解。“让各县区报点贫困学子材料给你不就行了?干嘛那么辛苦?”“有必要一家家去跑吗?”对于这些或是出于关怀、或是出于质疑的声音,杨锐冰都笑着说,“不到现场去看看,我心里不踏实。”的确,在10年的走访中,杨锐冰发现部分“贫困学子”的材料存在造假现象。有的学生家里刚买了汽车,有的学生家里刚盖起了小楼……这些不符合资助要求的假贫困生,都被杨锐冰筛选排除,“我们的爱心款,要交到真正需要学费的贫困学子手上。”

走访的路上,杨锐冰一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的叮嘱——“要躬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正是一次次深入实地的走访,她看到了困难生家的夜晚是没有灯光的,父子俩抹黑听着收音机;她看到了孤儿拿着大学录通知书和好心人资助的8700元学费,跪在坟前,告慰天堂里的爸爸;她收到了困难学子寄来的感谢信,信上写着“我要感谢苍梧晚报助学公益行!只有自己变得强大,才能有尊严地活着。我会加倍努力,把爱延续……”

2019年夏天,杨锐冰来到东海学子许田丰家。19岁的许田丰,和82岁的奶奶,早早就在村口等候。2001年,许田丰刚满一周岁时,父亲突然因病去世,给这个原本就捉襟见肘的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日子实在难熬。许田丰的母亲丢下嗷嗷待哺的他,离开了这个家。从1岁零8个月开始,年迈多病的奶奶,成了许田丰唯一的依靠。看见记者来,他很激动,“奶奶在家一直发愁我上大学的费用,看到你们来,我和奶奶不知道有多高兴!”当年,他以382分的好成绩考上了心仪的大学和专业——南京邮电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杨锐冰看见的是,他穿着一双粉红色女式拖鞋,年迈的奶奶脸上遍布沟壑……杨锐冰是流着泪采访完的。每次深入实地的走访,都更加坚定了她助学的决心。

除了给予困难学子学费上的资助,杨锐冰和爱心人士一起,对他们展开心理关怀,帮助他们以健康的心态迎接大学生活。在媒体的影响和带动下,参与助学的爱心人士有1万多人,覆盖从黑龙江到广西的大江南北。其中,有91岁的爷爷,有10岁的娃娃,还有受过资助已经工作的大学毕业生。2021年,90岁的退休教师王伟在看了报纸后,资助东海女孩胡梦莲本科期间每年一万元助学金;80多岁的张奶奶,也持续3年帮助东海学子,捐助东海学子冯中玲2000元,并送她一件冲锋衣。

10年来,这些受到爱心资助的学生纷纷给杨锐冰发来“喜报”:有的当上了班长,有的加入了学校的爱心社团……还有不少人已经毕业走向社会,从事各行各业,并加入了当地爱心组织,把爱心延续。去年,已经入伍2年的东海学子孔华敏,捐出了她在部队的补贴1000元……

助人者,人恒助之。正是这些感恩的举动,让记者觉得助学非常有意义,更加坚定助学之路。她的真心与努力传递了温暖。10年来,她无惧风雨,无畏骄阳,搭建起爱心的桥梁,自己也默默资助困难学子,共帮助239名困难学子解决学费187万余元。她让拥有爱心的人士和团体,在慈善行为的自觉中找到幸福感,让困难学子在社会的关爱中身心健康地成长。

社会影响广泛,爱心队伍不断壮大

“微爱筑梦”助学公益行受到了中央和省市级媒体的关注。2019年10月30日,新华社微信平台推送了一篇文章——《上课常迟到,还要家人“陪读”,21岁学霸的秘密……》这篇报道的主人公,正是不久前“微爱筑梦”助学公益行报道的潘正江。2019年暑假期间,杨锐冰实地走访报道了这位来自连云港东海县洪庄镇的21岁大男孩。他背着瘫痪母亲上学的故事也被大家知晓。

历经10年的发展,“微爱筑梦”助学公益行已经渐渐发展成为连云港市知名助学品牌,获得了越来越多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认可。不少参与活动的爱心人士,自觉、自愿地发动身边的朋友一起参与到爱心助学活动中来,起到了良好的精神文明传播效果。

2021年,全国政协委员、省政协常委、市政协副主席徐大勇献出了自己的一份爱心。他说,“微爱筑梦”助学平台很好,能够真正为困难学子解决实际困难,为记者助学的这份爱心点赞。

“微爱筑梦”助学公益行注重帮扶实效,不仅着手解决学费难题,对学生勤工助学、申请学费减免、助学金等方面也积极沟通、联系,促成了社会各界对困难学子的关注与帮扶。2019年7月31日,杨锐冰报道了《考取扬大 东海女孩立志学医助人》。困难学子孙蒙爱的故事引起了扬州广电记者的关注。在扬州媒体的热心牵线下,连扬两地架起爱心桥,为她解决学费难题。此外,南京工程学院院长史金飞也通过助学公益行关注考取该校的困难学子。开学前,史金飞和学校老师专程来到赣榆柘汪镇西吴公村看望李笑笑,并送去助学金和优惠政策。常州大学、江苏海洋大学……纷纷通过杨锐冰搭建的爱心平台关注困难学子。

10年来,“微爱筑梦”助学公益行不仅展现了媒体的责任与担当,也用自身行动践行了友爱互助的志愿精神。该品牌在困难学子的心中埋下一颗感恩的种子,并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慈善意识、公益意识的引领,实现困难学子由“受助”到“自助”,最终“助人”的良性循环,在全社会传递大爱。

2018年1月,“微爱筑梦”助学公益行被评为连云港市精神文明建设十大创新品牌。2019年,“微爱筑梦”助学公益行被评为连云港市首届网络公益项目。杨锐冰也被评为连云港市首届“我们身边的好青年”之“扶贫助困”好青年、连云港市优秀志愿者。

记录平凡人的故事,也是记录时代,传递积极向上、乐观顽强的精神。工作15年来,杨锐冰累计发稿上千万字,公益稿件不计其数,40余篇新闻作品获得中国赵超构新闻奖、江苏省报纸好新闻、中国地市报好新闻、连云港新闻奖等。她还是深入挖掘、详尽报道王继才先进事迹第一人。早在2011年,她在《苍梧晚报》上用近8000字的文章详尽报道了王继才夫妇守岛的故事。2018年,她一路过关斩将,把王继才的故事讲到了全国“好记者讲好故事”舞台,传递王继才爱国、奉献、坚守的精神。她本人也被中宣部、省委宣传部纳入“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团成员。

在英雄精神的感召下,2020年、2022年疫情暴发以来,她坚守岗位、无悔付出,尽己所能投身疫情防控志愿队伍,解决困难群体生活所需,并获得2022年连云港市疫情防控志愿服务证书。

来源:江苏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