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杨周华

事迹:倾情奉献48年 用生命守护村民健康的乡村医生

简介:杨周华,男,1957年7月生,生前系南京市高淳区淳溪街道长乐村乡村执业助理医师。从1974年高中毕业学医以来,杨周华便作为一名乡村医生扎根在了长乐村。他背着药箱走遍了片区6个自然村的每户农家,村内行程累计约4万多公里。他的电话号码被村民记在年画和日历上,是村民随叫随到的“120”。2017年退休后,他接受返聘继续坚守岗位,2022年10月30日,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去世。他曾获评全国优秀乡村医生。

江苏好人榜 > 2022年 > 12月 > 正文

杨周华,男,1957年生,生前系高淳区淳溪街道长乐村乡村执业助理医师。2022年10月30日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去世,享年65岁。一辈子没离开过长乐村的他,村内行程却达4万多公里。48年的乡村行医中,他背着药箱走遍了长乐片6个自然村每条村道、每户农家,用医者仁心成为村民家门口的健康“医”靠,托起村民稳稳的幸福感。他来的时候,心里装着使命,衣襟上沾满晨光。他是一名战士,在乡村的阵地上顽强抵抗;他是一名天使,用医术医德驱赶绝望。医者之大,不仅医人,更在医心,他让阳光洒满村庄。他还曾获得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荣誉称号。

立志学医传承衣钵,苦学中医惠泽村民

对于村民来说,杨周华就跟家人一样。他的电话号码被村里人记在自家的年画、日历上,他的手机号就是村民的“120”,他创建的“健康教育”微信订阅号是村民们置顶关注的公众号。

50多年前,杨周华的母亲邢三美是新杨大队卫生所唯一的赤脚医生。那个年代,交通不便,村民有个头疼脑热,都来找邢三美。不管刮风还是下雨,只要村民一声召唤,邢三美都是随叫随到。耳濡目染下,从孩提时代,医生这个崇高的职业就在杨周华内心深处生根发芽。17岁中学毕业的他,放弃了做村干部、当乡村教师的机会,毅然选择了去学习做一名乡村医生,继承母亲衣钵。

提到杨周华,村内都是一片称赞,大家都说,杨医生虽然早早就被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但他一点架子都没有,总是尽心尽力为大伙儿看病,周到又暖心。乡村医生不像大医院的医生,不仅要学会弄懂常见病、多发病等西医诊疗,还要熟悉各类中医疗法。杨周华为了提高中医诊疗技术,他在自己身上实践针灸,体验穴位的敏感度;让妻子当病人,练习针灸、推拿、拨火罐、刮痧……渐渐地,随着中医实践技能的提高,杨周华被乡亲们称之为“一根针”。在丈夫杨周华的影响下,妻子夏九珍也考取了相关证件,正式开始从事医生这个行业,这对乡村医生夫妻档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舍身救人冲锋一线,胸怀天下照亮别人

据了解,那时候杨周华的病人遍及邻近好几个村,多的时候一天诊治50人左右,一年下来超过1万人次,但当时他的年实际收入却不足2万元。“每次见到病人,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救人,而不是看能不能收到药费。”多年来,杨周华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尽心敬业,不敢懈怠。

村民芮毛回忆起,自己曾因全身瘙痒前来就诊,经询问后得知是上午牙痛于某牙科就诊后药物误服而致。检查发现全身皮疹,约1分钟后病人突然胸闷、四肢冰冷、出冷汗,随即意识丧失、血压也测不到。救?还是不救?杨周华无暇考虑,毅然决定:救!妻子有些顾虑:病人独自就医家人不知道,万一救不活,会惹上很多麻烦!但医生的责任感使他无暇考虑太多,他一面让人通知病人家属,一面冷静下来,沉着地指挥妻子进行紧张有序地抢救,半小时后,病人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苏醒过来。

早在2004年,他本人患急性阑尾炎,疼痛难忍,准备去县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刚走出卫生室100多米,一位家长怀抱着一个两三岁的儿童赶来,小孩呼吸道感染,体温高达40℃,看着患儿家人焦急的面容,他赶紧回到卫生室,强忍疼痛替孩子检查治疗,为此还错过了阑尾切除的最佳时机。

长期扎根乡医一线,我将无我守卫健康

杨周华背着药箱植根在广大农村的第一线,坚守奉献在乡村这片土地上,守护村民的健康。2017年退休后,他又接受返聘,继续坚守在岗位上。卫生室正常上班时间是上午8点,为了能给更多的病人看病,每天7点杨周华就已到岗。村民夏孝念的妻子曾两次中风,身体状况不是很好,夏孝念每隔几天就得带着老伴来卫生室一趟,杨周华便与夏孝念签订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遇上夫妻俩不方便的时候,杨周华就亲自上门给他们看病。“什么事情只要我们说一声,杨医生都会立即上门帮看看,我们年纪大了,唠叨也多,但是他每次都慢慢地解释,十分贴心。”夏孝念感慨,如果不是杨医生这样来回奔波,及时医治了老伴的病情,老伴可就危险了。

“我看到父老乡亲不为病痛折磨,我的心里真是无比高兴。只要村民需要我,我会一直做下去,将我们这一代乡村医生特有的精神传承下去。”这是杨周华生前说的最多的话。多年来,杨周华被授予“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第二届“南京市健康市民”等荣誉,这是对坚守在乡村医生岗位上的杨周华生前最好的褒奖。

杨周华医生只是全国乡村医生中的一个缩影,他用自己平凡的一生,践行了对人民对医疗事业的忠诚誓言。他的离去,令辖区村医深感悲痛和惋惜,从此,医疗战线失去了一位忠诚的战士,失去了一名并肩的战友,但他在平凡中积累的忠诚担当和职业精神,在点滴中谱写的村医赞歌,是留给乡村医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鞭策和激励着他们奋勇前行!

来源:江苏文明网      责任编辑:秦春凤  

江苏好人榜 > 2022年 > 12月 > 正文
杨周华

杨周华,男,1957年生,生前系高淳区淳溪街道长乐村乡村执业助理医师。2022年10月30日因积劳成疾医治无效去世,享年65岁。一辈子没离开过长乐村的他,村内行程却达4万多公里。48年的乡村行医中,他背着药箱走遍了长乐片6个自然村每条村道、每户农家,用医者仁心成为村民家门口的健康“医”靠,托起村民稳稳的幸福感。他来的时候,心里装着使命,衣襟上沾满晨光。他是一名战士,在乡村的阵地上顽强抵抗;他是一名天使,用医术医德驱赶绝望。医者之大,不仅医人,更在医心,他让阳光洒满村庄。他还曾获得全国优秀乡村医生荣誉称号。

立志学医传承衣钵,苦学中医惠泽村民

对于村民来说,杨周华就跟家人一样。他的电话号码被村里人记在自家的年画、日历上,他的手机号就是村民的“120”,他创建的“健康教育”微信订阅号是村民们置顶关注的公众号。

50多年前,杨周华的母亲邢三美是新杨大队卫生所唯一的赤脚医生。那个年代,交通不便,村民有个头疼脑热,都来找邢三美。不管刮风还是下雨,只要村民一声召唤,邢三美都是随叫随到。耳濡目染下,从孩提时代,医生这个崇高的职业就在杨周华内心深处生根发芽。17岁中学毕业的他,放弃了做村干部、当乡村教师的机会,毅然选择了去学习做一名乡村医生,继承母亲衣钵。

提到杨周华,村内都是一片称赞,大家都说,杨医生虽然早早就被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但他一点架子都没有,总是尽心尽力为大伙儿看病,周到又暖心。乡村医生不像大医院的医生,不仅要学会弄懂常见病、多发病等西医诊疗,还要熟悉各类中医疗法。杨周华为了提高中医诊疗技术,他在自己身上实践针灸,体验穴位的敏感度;让妻子当病人,练习针灸、推拿、拨火罐、刮痧……渐渐地,随着中医实践技能的提高,杨周华被乡亲们称之为“一根针”。在丈夫杨周华的影响下,妻子夏九珍也考取了相关证件,正式开始从事医生这个行业,这对乡村医生夫妻档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舍身救人冲锋一线,胸怀天下照亮别人

据了解,那时候杨周华的病人遍及邻近好几个村,多的时候一天诊治50人左右,一年下来超过1万人次,但当时他的年实际收入却不足2万元。“每次见到病人,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救人,而不是看能不能收到药费。”多年来,杨周华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尽心敬业,不敢懈怠。

村民芮毛回忆起,自己曾因全身瘙痒前来就诊,经询问后得知是上午牙痛于某牙科就诊后药物误服而致。检查发现全身皮疹,约1分钟后病人突然胸闷、四肢冰冷、出冷汗,随即意识丧失、血压也测不到。救?还是不救?杨周华无暇考虑,毅然决定:救!妻子有些顾虑:病人独自就医家人不知道,万一救不活,会惹上很多麻烦!但医生的责任感使他无暇考虑太多,他一面让人通知病人家属,一面冷静下来,沉着地指挥妻子进行紧张有序地抢救,半小时后,病人终于脱离了生命危险,苏醒过来。

早在2004年,他本人患急性阑尾炎,疼痛难忍,准备去县医院进行手术治疗。刚走出卫生室100多米,一位家长怀抱着一个两三岁的儿童赶来,小孩呼吸道感染,体温高达40℃,看着患儿家人焦急的面容,他赶紧回到卫生室,强忍疼痛替孩子检查治疗,为此还错过了阑尾切除的最佳时机。

长期扎根乡医一线,我将无我守卫健康

杨周华背着药箱植根在广大农村的第一线,坚守奉献在乡村这片土地上,守护村民的健康。2017年退休后,他又接受返聘,继续坚守在岗位上。卫生室正常上班时间是上午8点,为了能给更多的病人看病,每天7点杨周华就已到岗。村民夏孝念的妻子曾两次中风,身体状况不是很好,夏孝念每隔几天就得带着老伴来卫生室一趟,杨周华便与夏孝念签订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遇上夫妻俩不方便的时候,杨周华就亲自上门给他们看病。“什么事情只要我们说一声,杨医生都会立即上门帮看看,我们年纪大了,唠叨也多,但是他每次都慢慢地解释,十分贴心。”夏孝念感慨,如果不是杨医生这样来回奔波,及时医治了老伴的病情,老伴可就危险了。

“我看到父老乡亲不为病痛折磨,我的心里真是无比高兴。只要村民需要我,我会一直做下去,将我们这一代乡村医生特有的精神传承下去。”这是杨周华生前说的最多的话。多年来,杨周华被授予“全国优秀乡村医生”、第二届“南京市健康市民”等荣誉,这是对坚守在乡村医生岗位上的杨周华生前最好的褒奖。

杨周华医生只是全国乡村医生中的一个缩影,他用自己平凡的一生,践行了对人民对医疗事业的忠诚誓言。他的离去,令辖区村医深感悲痛和惋惜,从此,医疗战线失去了一位忠诚的战士,失去了一名并肩的战友,但他在平凡中积累的忠诚担当和职业精神,在点滴中谱写的村医赞歌,是留给乡村医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鞭策和激励着他们奋勇前行!

来源:江苏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