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房元品

事迹:创办儿童诗社 推广全民阅读17载的小学教师

简介:房元品,男,1966年5月生,中共党员,泗阳县第二实验小学教师。2006年,房元品在任教班级创办“桃源儿童诗社”,后来诗社推广到全校,培养了1000余名“小诗人”。在创办诗社过程中,他意识到推广全民阅读的重要性,便利用业余时间到社区举办阅读讲座,目前已累计举办公益讲座530余场次,受众3.6万人次。

房元品,男,1966年5月生,中共党员,泗阳县第二实验小学教师。

出生于书香家庭的房元品从小就热爱阅读,参加工作后,他也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2006年,他偶然听到学生们念的童谣内容灰暗消极,于是就牵头创办了“桃源儿童诗社”,17年来,诗社培养了1000余名“小诗人”,诗的美好意境润泽了孩子们的心田;在创办诗社的过程中,房品元意识到家长才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于是他在工作之余,到学校、社区举办阅读讲座,推广全民阅读,目前累计举办公益讲座530余场次,捐赠书籍1000余册。同时为了宣讲红色故事,他主动加入理论宣讲团队,定期深入基层,传播新时代最强音。房元品先后获评宿迁市“十佳文化志愿者”“全民阅读优秀推广人”、泗阳县一季度“身边好人”,他的家庭也获评全国、省、市“书香家庭”。

成立儿童诗社,用诗意滋养孩子童年

“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之一。”生长在书香家庭中的房元品自己热爱阅读的同时,也一直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作为一项重要任务。2006年的一天,他偶尔听到学生们聚在一起嘻嘻哈哈地念歌谣:“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不如……”消极灰暗的内容让房元品心里一惊,随后他留意到校园里类似的顺口溜、歌谣在孩子们中间十分流行,这个发现让他的心情十分沉重:如何能消除这些灰色歌谣对孩子们的负面影响?他思索再三,决定从自己的特长——儿童诗写作入手,在班上成立了桃源儿童诗社。诗社成立后,他定期举办写作讲座、带孩子们外出采风,大家接受了诗歌的启蒙,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多次在各类诗歌比赛中获奖,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儿童诗》杂志先后为诗社刊发了三个专版,介绍桃源儿童诗社学生作品。

诗社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最终辐射到整个校园,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感受阅读的魅力,房元品每学期都在学校组织开展不同主题的阅读节活动,通过课本剧表演比赛、课外阅读知识抢答赛,“我的阅读故事”分享会多种形式,用书香学生浸润成长。诗社成立17年来,1000多名“小诗人”从这里接受诗歌的熏陶,将诗意的种子散播四方。

推广全民阅读,让书香飘进更多家庭

在创办儿童诗社的过程中,房品元察觉到“家长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于是从2006开始他就利用空闲时间,积极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从校园到社区再远到沭阳、连云港,房元品东奔西走,要为书香社会的建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后来泗阳县作协成立了西湖社区少儿文学公益讲习基地,作为副主席的他便每月定期到社区为孩子、家长开展阅读公益讲座。17年来,房元品累计举办了530余场阅读讲座,受众多达3.6万。先后被评为“泗阳县全民阅读推广人”,宿迁市“全民阅读优秀推广人”,泗阳县第一批“书香桃源”领读者。

“做好‘全民阅读推广人’是我的职责之一。”除了要教学、还承担学校部分行政工作的房元品十分繁忙,但每次的阅读推广活动他从不缺席,熬夜查阅资料,精心准备讲稿,为了达到宣讲效果,他还让爱人做听众,在家试讲,力求讲解亲切、自然、清晰。因为长期操劳,他的肾部的结石长到2厘米大小,坐久了腹部就会疼痛难忍。爱人关心他的身体,强制他早点休息,但为了不耽误讲座,他就在爱人睡熟后,偷偷起来准备。17年来,从林清玄《生命的化妆》讲到泗阳的文脉传承,再到儿童阅读书目推荐等,房品元的所到之处,皆留下了悠长的书香。

除了举办阅读讲座,自2007年开始,房元品每年都要自费购置200多本书,赠送给困难学生、社区、敬老院,几年来,已经捐赠图书千余册。

宣讲红色文化,让革命精神薪火相传

热爱藏书的房元品“坐拥”2000多册连环画,创意无限的他,经常把连环画运用到教学工作中。一次在学生们中间开展的“看连环画 学英烈故事”活动,同学们反响热烈,房元品察觉到红色故事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和教育性,于是他萌发了做一名红色文化宣讲员的想法,常利用七一、八一、十一给少先队员做红色故事讲座。

2021年,他响应号召,主动参与到“百场《红色丰碑》读书报告活动”和泗阳县教育系统“党史学习教育”中来。为了让讲座深入浅出,生动易懂,房元品专门向党史办的理论专家请教,理清思路,充分准备。此后他深入11个单位宣讲党的百年光辉历史,深受群众好评。为了反映了泗阳建党初期的历史和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他创作了音诗画情境剧本《红色记忆》在文艺巡演时,反响热烈。

2022年“姜田兵理论名师工作室”挂牌成立,作为骨干成员的房元品又多了一份新责任,每月都要到来安街道为干群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新时代最强音。

“希望阅读能成为大家的日常习惯,成为向上向善的精神营养,为了这个目标,我愿做书香社会的铺路石”他这样说,也一直这样做。

来源:江苏文明网      责任编辑:秦春凤  

江苏好人榜 > 2023年 > 第二季度 > 正文
房元品

房元品,男,1966年5月生,中共党员,泗阳县第二实验小学教师。

出生于书香家庭的房元品从小就热爱阅读,参加工作后,他也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2006年,他偶然听到学生们念的童谣内容灰暗消极,于是就牵头创办了“桃源儿童诗社”,17年来,诗社培养了1000余名“小诗人”,诗的美好意境润泽了孩子们的心田;在创办诗社的过程中,房品元意识到家长才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于是他在工作之余,到学校、社区举办阅读讲座,推广全民阅读,目前累计举办公益讲座530余场次,捐赠书籍1000余册。同时为了宣讲红色故事,他主动加入理论宣讲团队,定期深入基层,传播新时代最强音。房元品先后获评宿迁市“十佳文化志愿者”“全民阅读优秀推广人”、泗阳县一季度“身边好人”,他的家庭也获评全国、省、市“书香家庭”。

成立儿童诗社,用诗意滋养孩子童年

“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之一。”生长在书香家庭中的房元品自己热爱阅读的同时,也一直将培养学生阅读兴趣作为一项重要任务。2006年的一天,他偶尔听到学生们聚在一起嘻嘻哈哈地念歌谣:“读书苦,读书累,读书还要交学费,不如……”消极灰暗的内容让房元品心里一惊,随后他留意到校园里类似的顺口溜、歌谣在孩子们中间十分流行,这个发现让他的心情十分沉重:如何能消除这些灰色歌谣对孩子们的负面影响?他思索再三,决定从自己的特长——儿童诗写作入手,在班上成立了桃源儿童诗社。诗社成立后,他定期举办写作讲座、带孩子们外出采风,大家接受了诗歌的启蒙,写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多次在各类诗歌比赛中获奖,上海少年儿童出版社《儿童诗》杂志先后为诗社刊发了三个专版,介绍桃源儿童诗社学生作品。

诗社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最终辐射到整个校园,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感受阅读的魅力,房元品每学期都在学校组织开展不同主题的阅读节活动,通过课本剧表演比赛、课外阅读知识抢答赛,“我的阅读故事”分享会多种形式,用书香学生浸润成长。诗社成立17年来,1000多名“小诗人”从这里接受诗歌的熏陶,将诗意的种子散播四方。

推广全民阅读,让书香飘进更多家庭

在创办儿童诗社的过程中,房品元察觉到“家长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于是从2006开始他就利用空闲时间,积极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从校园到社区再远到沭阳、连云港,房元品东奔西走,要为书香社会的建设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后来泗阳县作协成立了西湖社区少儿文学公益讲习基地,作为副主席的他便每月定期到社区为孩子、家长开展阅读公益讲座。17年来,房元品累计举办了530余场阅读讲座,受众多达3.6万。先后被评为“泗阳县全民阅读推广人”,宿迁市“全民阅读优秀推广人”,泗阳县第一批“书香桃源”领读者。

“做好‘全民阅读推广人’是我的职责之一。”除了要教学、还承担学校部分行政工作的房元品十分繁忙,但每次的阅读推广活动他从不缺席,熬夜查阅资料,精心准备讲稿,为了达到宣讲效果,他还让爱人做听众,在家试讲,力求讲解亲切、自然、清晰。因为长期操劳,他的肾部的结石长到2厘米大小,坐久了腹部就会疼痛难忍。爱人关心他的身体,强制他早点休息,但为了不耽误讲座,他就在爱人睡熟后,偷偷起来准备。17年来,从林清玄《生命的化妆》讲到泗阳的文脉传承,再到儿童阅读书目推荐等,房品元的所到之处,皆留下了悠长的书香。

除了举办阅读讲座,自2007年开始,房元品每年都要自费购置200多本书,赠送给困难学生、社区、敬老院,几年来,已经捐赠图书千余册。

宣讲红色文化,让革命精神薪火相传

热爱藏书的房元品“坐拥”2000多册连环画,创意无限的他,经常把连环画运用到教学工作中。一次在学生们中间开展的“看连环画 学英烈故事”活动,同学们反响热烈,房元品察觉到红色故事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和教育性,于是他萌发了做一名红色文化宣讲员的想法,常利用七一、八一、十一给少先队员做红色故事讲座。

2021年,他响应号召,主动参与到“百场《红色丰碑》读书报告活动”和泗阳县教育系统“党史学习教育”中来。为了让讲座深入浅出,生动易懂,房元品专门向党史办的理论专家请教,理清思路,充分准备。此后他深入11个单位宣讲党的百年光辉历史,深受群众好评。为了反映了泗阳建党初期的历史和革命先烈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他创作了音诗画情境剧本《红色记忆》在文艺巡演时,反响热烈。

2022年“姜田兵理论名师工作室”挂牌成立,作为骨干成员的房元品又多了一份新责任,每月都要到来安街道为干群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新时代最强音。

“希望阅读能成为大家的日常习惯,成为向上向善的精神营养,为了这个目标,我愿做书香社会的铺路石”他这样说,也一直这样做。

来源:江苏文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