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萍,女,1966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是南京市浦口区星甸街道星兴社区居民。
20年间,她悉心抚养双亲失踪的侄女长大成人,照顾年迈患病的父母,她用坚韧、乐观和爱为支点,用她柔弱的肩膀为家人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
是姑姑,也是“妈妈”
董萍和丈夫刘广华年轻时在外打工,两人肯吃苦,有一个女儿,家里虽然不富裕,但日子过得平凡且幸福。2003年,家中接二连三遭遇变故:弟弟离家杳无音信、侄女年幼无人看管、老父母相继病倒入院。他们由谁来照顾成了摆在董萍和丈夫面前最大的难题。
当时侄女才8岁,自己的女儿只有7岁,董萍深知,同时养育两个孩子,还要照顾生病的老人,肯定会面临很大的困难。她与丈夫商量,想要给侄女一个家,不能让年幼孩子没有人管。丈夫刘广华红了眼圈,点头同意,夫妻俩选择回乡开起一家小餐馆,把家人接到身边照顾。
失去父母庇护的侄女比同龄人更加脆弱敏感,担心侄女因家庭遭遇而心生自卑,董萍时时刻刻关注着侄女的成长。有一次,侄女和女儿夜里同时发烧,侄女迷迷糊糊中喊了声妈妈,这让董萍心如刀绞,一边给她物理降温,一边给她喂水,照顾了侄女一夜。而自己的女儿只能交给孩子爸爸照顾,听到隔壁房间女儿哭着要妈妈,却只能选择留在侄女的房间。
还有一次,侄女跟同学闹了矛盾,哭闹着不肯上学,看着侄女哭肿的双眼,董萍心疼极了,一边给侄女擦眼泪,一边耐心询问。当侄女说出自己想爸爸妈妈的时候,董萍抱着她安慰,下定决心要做她的好妈妈,让她感受母亲的温暖。而每当侄女和女儿班级同时要开家长会时,董萍总是跟女儿商量许久,最后坐进侄女的教室里。女儿当时年龄小,不理解妈妈的“偏心”,甚至在作文里写到:“我的妈妈是最忙的妈妈,天天从早忙到晚,根本见不到她人;我的妈妈是最偏心的妈妈,对我的表姐比对我还好!”董萍看完女儿的作文哭了,心里安慰自己,等她长大了,自然就明白自己所做的一切了。
20年来,侄女一直住在董萍家中,跟她女儿同吃同住,虽然挣钱辛苦,但董萍一直对侄女视如己出,只要是给女儿买东西,必定不会少了侄女的那一份。
是女儿,也是“护工”
董萍夫妻俩为了省钱,经营的小餐馆里没有请工人,只有她和老公打理,小店味美价廉生意好,两人经常要忙到深夜。一旦遇上家人生病,董萍就只能“连轴转”。有一年父亲患癌住院,董萍20多天里几乎没有回过家,坚持在医院伺候父亲吃饭、更衣、洗漱。后来母亲又犯了腰椎间盘突出,一度无力起床。母亲舍不得花董萍的钱,迟迟不肯住院治疗。董萍却极力说服母亲:“没事,我能撑住。”为节省费用,董萍算来算去,决定在陪护母亲的间隙向护工学习护理知识,自己给母亲护理。手术后,董萍又在自家不大的餐馆里收拾出一个房间,放了一张小床,一边照顾母亲的生活,一边打理餐馆的生意。
最近几年,家中老人年岁渐长,陆续住过院,董萍从未有怨言,从早到晚忙不停。每天起床后先在家中做好早饭,收拾家务,帮公公婆婆两位老人洗漱、用餐,收拾好后又来到自己母亲家中照料。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不管时间多紧,她每天都要坐在几位老人的身旁唠一会,讲讲笑话,逗他们开心。
是女儿们的骄傲,也是榜样!
董萍的好,侄女都记在心里,对她非常孝顺。如今侄女也长大成人,参加工作了。工作后,第一个月发工资就为董萍买了礼物。每当董萍过生日的时候,侄女总会记得为她送上祝福,买生日蛋糕让她开心。现在的生活,董萍感到非常满足,虽然经历了很多困难,但现在都好起来了。
有一天,董萍的女儿在报纸上看到了母亲的名字。“第三届‘美善浦口人’董萍,浦口区星甸街道星兴社区一名普通党员,与丈夫经营着一家小饭馆。平凡的生活经历着不平凡的事,她用肩膀承受着生命之重、以宽厚的善心、伟大的爱心、坚毅的恒心,谱写了一曲当代女性孝老爱亲的奉献之歌、生命之歌。”当董萍女儿读到这一段的时候不禁泪湿了眼眶,报纸上浓缩的这一段话,只是母亲20年来的生活的一个缩影。此时在她心中,董萍的形象变得不一样了。回想起这些年母亲的辛苦和自己的不懂事、不理解,董萍女儿惭愧地羞红了脸。如今,自己长大了,也理解了妈妈当年的付出。
两年前,董萍的母亲突发脑出血送医,治疗后留下了后遗症,需要康复。当时丈夫刚做完心脏病手术不久,董萍要忙店里生意,还要照顾父亲和公婆,实在分身乏术,只能给母亲找了一家康复中心,但效果并不理想。正当一筹莫展之时,侄女站了出来:“我来。”董萍舍不得侄女辛苦,但侄女却说,自己跟着奶奶、姑姑一起长大,看到了她们为家人的无私付出,如今也到了自己“报恩”的时刻。
康复机构里有什么仪器设备,侄女就从网上买来类似的,每天替老人翻身、擦洗、运动、康复,面对照料一个半失能老人的脏活累活,侄女却甘之如饴。“我舍不得她这么辛苦,但这也是个有孝心的好孩子,有至亲家人在身边陪伴,虽然穷一点、累一点,但什么样的付出都值得。”董萍说。
董萍的女儿也经常抽空去饭店和康复中心搭把手。“甚至比我做得还要好,还要细,我的女儿长大了!”董萍幸福地笑了。
董萍所做的一切,侄女和女儿都看在眼里,学在心里,她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让孝老爱亲的家风得以传承。她曾荣获第三届浦口区美善浦口人、南京好市民、南京好人、第二届南京十大孝老爱亲人物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