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五载砥砺奋斗,七十五载春华秋实。
新中国成立75年来,江苏经济创造了“天翻地覆慨而慷”的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奋力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
时移世易,“强富美高”新江苏宏伟蓝图逐步变成一幅幅生动壮美的现实图景。其中,“经济强”已成为江苏最鲜明的标识。江苏人民自强不息,写下一段段奋斗故事,创造一个个经济“奇迹”,成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生动缩影。
跨越台阶,体量质量稳步攀升
初秋时节,张靖皋长江大桥传来建设新进展——历经68个小时连续施工,这座目前在建世界最大跨度桥梁北航道桥南锚碇基础顶板首层1.1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完成。
从南京长江大桥书写“跨江奇迹”,到如今长江两岸架起18条过江通道,一项项重大工程成为江苏经济腾飞的一个个见证。75年来,江苏经济总量的大幅跃升,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发展成绩。
——75年来,我省经济规模连上台阶。
回望1952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仅为48.4亿元。从百亿元到千亿元的跨越,江苏用了22年;而从千亿元到万亿元的突破,只用了14年。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跨6个万亿级台阶,到2023年,江苏经济总量已靠近13万亿元大关,是1952年的2600多倍。今日的江苏,以全国6%的人口,在占全国仅1%的土地上,创造了全国1/10的经济总量,5座城市跻身“GDP万亿元俱乐部”,有力扛下经济“挑大梁”的重担。
——75年来,我省人民生活的变化翻天覆地。
131元,这是1952年江苏的人均生产总值;到改革开放初期,人均生产总值尚不足500元;1998年,江苏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元大关。2005年至2016年间,人均生产总值从2万元迅速提升至9万元;2017年,江苏人均生产总值更是首次迈上10万元台阶。2023年,江苏人均生产总值已突破15万元。按当年汇率折算,江苏人均生产总值达2.13万美元,达到发达国家或地区标准。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2674元,比2012年增长1.3倍。
从经济体量到生活质量,发生巨变的不止数字,更有老百姓的实感——地区发展愈发平衡,城乡差距越来越小。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12年的2.37∶1缩小至2023年的2.07∶1,成为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
优化结构,转型升级不断推进
第一次来到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的人,会惊叹于它现代化的村容村貌。而这里曾是张家港最穷的村庄,后因一座自办钢厂成为远近有名的“华夏第一钢村”,去年永联村实现工农业总收入1616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7.3万元。这座江边小村的蝶变,正是江苏经济发展的一个生动切片。
75年来,我省从农业省成长为工业大省、服务业大省。回首来路,江苏通过一次次转型,塑造了今日产业之“筋骨”——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1952年江苏农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为52.7%,工业占比仅15.8%。至上世纪90年代初,以发展乡镇企业为标志,江苏实现由农业大省向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转型;至21世纪初,以深化所有制改革为标志,江苏经济实现公有制为主向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从2008年至今,以重视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为标志,工业大省全速奔向工业强省。
转型中,有“敢为天下先”的闯劲,也有“壮士勇断腕”的果敢。特定发展时期的需要,江苏也曾面临“化工围江”的蚀骨之痛。拆码头、关工厂,腾退土地发展绿色产业……如今的长江岸边,渚清沙白鸟飞回,彻底“还江于民”。
长歌奋进、风雨兼程,产业结构调整的步履不停,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
向高攀——江苏拥有规上高技术制造企业近8000家,10年间增长66%;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规上工业企业营收占全部规上工业比重达六成。
向新行——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超40%,占比连续十年稳步提升。
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已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重要动能。
扩展空间,开放之门越开越大
南通海门,叠石桥国际家纺城,这个一年四季人声鼎沸的市场里,日均流量3万人次,年度交易额达1400亿元。40多年来,“叠石桥”一路蝶变,如今产品远销全球13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启迪了江苏人的“出海经”。
江海激荡、“一带一路”交汇,江苏的“通达之势”孕育了天然的“开放基因”。1974年起,江苏建立对外贸易口岸,直接经营对外出口业务。改革开放后,江苏年进出口总值从1980年的562.6万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7461.3亿美元,年均增长18%。进出口规模自2003年起连续21年位居全国第二。
在不同历史时期、发展阶段,江苏始终将自身发展置于国家需要的坐标系,以开放合作为中国拓展空间、创造增量、赢得机遇。
一片自贸试验区,结出制度型开放的硕果:江苏自贸试验区挂牌短短五年来,已累计探索形成近400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25项在全国复制推广。一列中欧班列,跑出“一带一路”贸易新程:今年前8个月,江苏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61万亿元,占比提升至44.2%。
务实笃行的江苏,以定力、韧性赢得信赖与合作。太仓的德企、盐城的韩资,已成为当地经济的“一部分”。今年以来,又有15个超1亿美元的外资项目落地到资,江苏入选全国标志性重大外资项目、重点外资项目数量均保持第一。
激流勇进、破浪前行,江苏如何加快塑造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省商务厅厅长陈涛做出解答——坚持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为总揽,放大向东开放优势,做好向西开放文章,推动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积极主动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
改革提效,市场活力持续迸发
1979年7月,高钧在黑龙江桃山林场放蜂时接到妻子来信,“国家允许做个体户了”。他立即赶回常州,当年9月注册了江苏第一家个体工商户,1998年更名为常州市高氏企业有限公司,经营至今。
2023年3月30日,“雨花台区艾凡朵烘焙店”经营者张康在南京市雨花台区市场监管局雨花分局领到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至此,江苏成为全国首个在册个体工商户破千万户的省份,如今已拥有1460万户经营主体。
从起步到冲刺,从发展到壮大,江苏走出一条既“放得活”又“管得住”的市场化发展之路。
促改革、拆藩篱。江苏不断破除市场准入壁垒,积极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2023年,江苏为经营主体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金额达2185亿元。
保公平、激活力。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江苏深化国企改革,想尽一切办法为民营企业谋发展。2012年,江苏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53.6%,对全省经济增长贡献率为55%;11年后,我省民营经济增加值突破7.4万亿元,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六成。
83岁高龄的江苏省原乡镇企业局局长邹国忠永远忘不了那段岁月:凭借“四千四万”精神,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江苏人从“睡地板”到“当老板”,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出巨大财富。时代赓续,新时代“企业家精神”依旧熠熠生辉。去年10月,江苏省委省政府表彰100家优秀企业、100名优秀企业家,“深受感动”是企业家们流露的喜悦,“再启新程”是企业家们表达的决心。
眼下,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江苏始终勇立潮头、踔厉奋发,以自信从容、海纳百川的姿态,沿着高质量发展的航道,步履坚定、“驶”向未来。
记者 付奇 李晞 王梦然 许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