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治安更稳定、邻里关系更和睦、便民服务更周到、居住环境更宜人,这样的理想社区环境,是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要实现这些目标,对于社区的管理者来说,却是不小的挑战。
地处连云港市赣榆区青口镇老城区的黄海社区,占地面积0.4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有10133人,辖区内现有小区6个,单体楼60栋,背街小巷15条。过去,由于管理机制不顺、历史遗留问题多、无物业管理、物业服务不到位等,居民小区管理问题一度成为社区矛盾突出问题。
今年以来,赣榆区委区政府针对居民小区这一长期困扰社区管理的难点问题,召开专题会议,把美好家园工程作为“10+1”重点工程中的重要事项。随即,赣榆区创文办确定将黄海社区作为示范点。赣榆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明办主任穆荔说:“我们制定专题攻坚方案,调度整合资源、聚合人员力量、创新工作方法,搭建微管理、微管家、微服务、微公益‘四微托举’平台,积极破解工作难题,探索出了一条政府引领、社区带动、单位联建、群众参与的小区治理新路径。”
近日,记者深入黄海社区,一探究竟。
“微管理托举”,让小事不出圈
天气晴好,在黄海社区新世纪花园小区,总能看到有人在忙碌。曾经的杂草地、废物堆,已变身花园、健身小广场,道路平整干净,停车位整齐划一。
“以前小区没法看,一下雨下水道就堵,空地草皮被铲掉用来种菜,住在二楼的人根本不敢开窗户,小区管理混乱,大家都想卖房。”在小区生活了20多年的居民闫茂娟感慨,“现在小区管理得很好,环境美了,生活方便了,住着舒服,我们没搬走的住户都觉得赚大了。”
让这个老小区发生蜕变的,是“微管理托举”的力量。
解好基层治理“方程式”,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环”,赣榆区通过开启“微管理”模式,升级精准服务水平,青口镇将规划区内的31个社区,以小区、街巷为界,划分为75个微社区。
微管理,激活小区管理“神经末梢”。“黄海社区划分为利源、花园、红旗3个微社区,依托3个微社区,建立利源、花园、红旗3个党群服务微站。以300户、1000人为精准服务群体,细分为12个微服务网格,12个微网格内配备12个网格员。”黄海社区党总支书记李海燕介绍,这就解决了服务社区群众不够精准、人员力量不足问题,实现了辖区群众信息互通、邻里互动,推进基层治理更主动、更精准、更高效。
为突出解决职能部门执法职责游离小区之外的问题,赣榆区创文办推动住建局牵头城管局、公安局、市场监督管理局、消防救援大队等部门组建综合执法进小区专项行动小组,分4个片区开展执法行动。黄海社区依托利源小区党群服务微站,设立综合执法进小区工作站。
社区围着居民转,居民的需求就是社区工作的导向。按照“社区吹哨、部门报到”原则要求,黄海社区排出微网格问题整治清单,组织执法队伍连续开展整治行动,针对居民反映强烈的乱堆乱放、停车秩序混乱、卫生死角、占道经营、私搭乱建破坏公共设施、消防设施损坏等重点问题开展现场执法。目前,已清理乱堆乱放31处,清理“僵尸车”20多辆,清理占道经营摊位12处,清除毁绿种菜25处,赢得群众一致点赞。
“微管家托举”,让难事有人干
“您这两天身体咋样,挺好的?”王迎年敲响邻居宋大爷的家门问候道。“快进来坐坐!”宋大爷今年80岁,老伴已去世,孩子在外工作,他独自生活。
王迎年负责新世纪花园小区3栋楼的日常巡查工作,不定期要对楼中的安全隐患、人员变动、卫生状况等情况进行更新。有空时,就梳理一下网格内特殊人群、高龄独居人群情况,以便精准提供关怀服务。了解到宋大爷的情况,他便将其列入自己的寻访对象,不时去串串门、唠唠嗑。“退休不到两年,我在家门口找了份网格员、楼栋长‘新工作’,能够为小区建设出份力,继续发挥余热,自己的生活也有个奔头。”王迎年满脸笑容地说道。
精准的关怀背后是细致的工作。“这在以前很难做到,每天收到的意见建议问题就有一二百条,往往是来啥活干啥活,每天穿梭在社区中,忙得脚不沾地,来不及做深做细。”李海燕说。
“大车”轻了,“小马”才能跑得快。为解决基层服务人员不足这一难题,让“小马拉大车”的困境成为历史,青口镇为黄海社区的党群服务微站配备社区工作者2人、专职网格员1人、党支部成员3人,“一站六员”下沉到所辖居民小区和单体楼广泛开展问题巡查、民情民意搜集、难点问题会办、矛盾纠纷调处,零距离为社区提供贴心服务。“我们每个党群服务站还配有社区招募的退休党员、热心群众、退伍军人等群体担任微网格联络员,共同参与小区管理。”李海燕说,这些微网格联络员看似是小区的“大管家”,实则是邻里的“贴心人”。
不仅如此,黄海社区还广泛动员机关、企业离退休的党员干部或在职党员担任楼栋长,为小区业主提供家门口的轮值服务。“一听到我们社区要选楼栋长,当时有120多名党员要报名,后来,我们从中遴选了50名在岗楼栋长。”李海燕说,如今这些楼栋长分布在利源小区、恒帆颐景园小区、新世纪花园小区50栋单元楼,他们不出家门即可为居民提供房屋维修、太阳能维修、老人陪护、医院陪同就诊、卫生打扫、楼道路灯更换等贴心服务,甚至还能帮助解答业主普遍关心的物业管理费收取、部分业主侵占车位等问题,获得业主广泛好评。
“微服务”,让服务质量大提升
照明灯坏了,当天报当天就能修好;小区草坪杂草长高了,立马安排专人修理;楼道口一旦不干净,保洁随即就会出动……张仪富担任连云港海之家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经理以来,面对居民需求,总是召之即来,快速落实。“物业公司刚成立的时候,我们特地和居民拉了一个微信群,群名就叫‘有话好好说’。只要他们反映的问题有理,我们二话不说立马解决。”张仪富说,以前半夜都会有居民打电话找他,现在不仅电话少了,在微信群里反映的问题也少了。
作为典型的老城区,黄海社区多以老旧小区为主,基础设施薄弱、物业管理服务水平差等问题,一度成为困扰小区精细化管理的“绊脚石”。根据社区居民小区存在有物管小区、无物管小区、单体楼的复杂情况,黄海社区居委会“对症下药”实施三类管理。“对新世纪花园有物管小区,我们就按照管理部门交叉任职、业主代表常态监督的方式加以规范管理;对于利源小区、中贤世纪广场、雅景园无物管小区,就由社区成立‘海之家’物业管理公司,实施服务兜底、落实常态长效管理;60栋单体楼则由镇政府统一安排,聘请第三方物业公司按照‘三基本’的要求统一管理。”李海燕说。
“小物业”牵动“大民生”。为强化社区治理工作,提高社区和物业服务管理能力,黄海社区还在党群服务中心设立“榆快居”物业服务窗口,聚焦重点问题,积极化解矛盾纠纷。按照“业主吹哨,窗口报到”的原则,对于业主反映的物业管理不到位、小区违法违规行为、充电难停车难等问题,窗口服务专员第一时间反映到物管会和居委会处理。
“自从物业公司入驻以来,出现水管维修、小区安保等问题,一个电话就上门了,省事又安心。你看小区里不仅机动车画了停车位,自行车也有停车位,大家停车也规矩了,住得近的街坊邻居为了车位闹矛盾也少了。”谈起利源花园小区变化,居民吕继林直言“翻天覆地”。由于服务认真到位,利源小区、恒帆颐景园小区物业费收缴率均达到90%以上。
“微公益”,让服务有温度
每天上午10点半,位于黄海社区的“青邻食堂”就会排起长龙。居民周丽霞是常客,“一个人饭也不好做,不如走路5分钟,来这吃上个一荤一素,味道不错,价格也实惠,才6块钱。”交谈间,周丽霞指着饭菜竖起大拇指点赞。
“一老一小”是老百姓的家事,更是社区的大事。针对社区老年人、困难家庭就餐问题,黄海社区联合结对共建单位城发集团,为居民提供合理膳食指导、送餐上门、免费就餐等服务,惠及居民1200余人次;依托小区物管服务中心打造“银发无忧”服务站,针对老年人就医难问题,联合区卫健委,开展健康义诊、知识宣讲、养生护理等文明实践活动120余场次,有力守护中老年人健康生活。
下午两点,午休结束的教师张平马不停蹄地赶往利源微社区,开门、打扫卫生、备课,一气呵成。再过一会,社区里需要托管的孩子即将在这开始“四点半课堂”。
与辖区内新世纪花园小区不同,利源小区年轻人占比多、孩童也多,针对青少年学生托管难题,黄海社区组织教师志愿者,为学龄前至高中段学生,常年提供课外辅导、兴趣培养、免费托管、义务接送等暖心文明实践活动350余场次,惠及青少年学生1600余人次。
“我自己是开设书法类培训机构的,平时上课时间正好与社区公益托管错开,我就报名了这项志愿服务。”张平说,每个月她还会趁着周末时间,组织2—3场亲子公益活动。前不久秋季开学,她发起“我为新书穿新衣”活动,得到许多学生家长支持。
为解决社区志愿者人数不足、专业能力不强问题,黄海社区积极整合资源,在现有志愿者基础上,动员社区有一技之长、热心公益的居民和参与“双报到 双服务”的各级党员干部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建强志愿服务“主力军”;充分利用周边学校、医院以及结对共建单位专业人才资源优势,引导专业化服务人员下沉到基层社区,组建文明共建志愿服务队,扩充志愿服务“人才库”;与理发店、修车店等249家经营商户签订志愿服务协议,引导社区各类个体商业人才资源参与社区便民服务,扩大社区志愿服务“蓄水池”。目前,黄海社区拥有各类志愿者359名。
“等到今年年底,我们社区的基础设施将全部完成更新,接下来将切实把关爱‘一老一小’作为社区大事要事重点抓,不断织密织牢民生保障网,真正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育。”谈及社区治理未来规划,李海燕充满信心。
“四微托举”平台为小区管理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样本,让我们共同期待更多的创新举措,为城市的美好未来添砖加瓦。
本报记者 赵芳 实习生 杨袁鑫
通讯员 周倩李 维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