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在‘家门口’当先锋,为治理多出点子,帮邻里多解难题。”张家港市委政法委机关党员童涛,最近有了一个新身份——杨舍镇联谊社区润园小区党支部“第一书记”。张家港首批选派88名在职党员下沉小区,他们来自市镇两级机关企事业单位,有的是深耕基层治理的骨干,有的是服务群众的先锋,有的是党建工作的专家,今后将成为加强小区治理的助力者。
今年以来,张家港市深入推进“海棠红·幸福里”建设,推动党的组织向小区一级织密建强,推进基层治理创新。张家港市委有关负责人表示,张家港将构建城乡居民幸福生活共同体和基层治理新格局,努力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上走在前列,为打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中国式现代化县域先行区夯实基础。
新形势下,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在哪里?张家港给出自己的答案:把小区建设视为事关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大事要事,把住宅小区打造成运行高效、幸福和谐的美好家园。
按照人往基层走、资源往基层聚集、政策往基层倾斜的导向,张家港今年出台《开展党建引领“海棠红·幸福里”建设工作方案》,以住宅小区(自然村)为主载体,聚焦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堵点问题,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统筹推进事务共办、阵地共用、多元共治、资源共享,提升小区治理水平。
在“海棠红·幸福里”建设中,张家港注重将老旧小区、拆迁安置小区等基础薄弱、治理薄弱、情况复杂、各类隐患比较多的小区作为建设重点,让这些小区的群众也能享受高品质生活。
“我今年90岁,老伴95岁,没想到晚年还能住上新房子。”看到住了大半辈子的西墩新村21幢焕然一新,高霞秋和老伴乐得合不拢嘴。让危楼解危,后塍街道后塍中心社区党委创造性地提出“产权人自主更新+政府扶持+国资公司辅助”模式。
起初,居民参与的意愿并不强。社区党委成立攻坚行动支部,书记带头、班子包户,上门做工作,回应解决各类问题,促使居民统一了意见。这一“解危项目”也成为苏州首个试点实施的居民自筹出资、自拆自建自主更新项目,给老旧小区改造提供了参考案例。
目前,张家港全市小区实体型党组织覆盖率达100%,业委会、物管会组建率达95.7%,共商解决民生“关键小事”3798件。
“经过这段时间的探索,我们对发挥小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提升小区治理效能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张家港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张家港正把“海棠红·幸福里”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通过久久为功、协同配合,把基层党建做深做实。
前不久,聚焦小区党支部建设、业委会规范化建设等重点任务,张家港市委组织部研究制定3项工作指引,为基层提供具体实施的操作办法。发布工作指引的背后,是张家港希望把各方治理主体组织起来、凝聚起来,释放出更高的治理效能。
张家港还积极探索小区资金有效监管和规范使用的可行路径,建立业财管理系列制度,试点业财代理、业标镇管、业财社管。日前,位于杨舍镇的悦湖雅居,与工商银行张家港分行签订业财代理协议,重塑票据审核、保存财务关键环节等流程。小区业委会主任朱惠春坦言,以后,大到项目工程、小到打字复印,业委会花的每一笔钱,都有专业人员记账,线上公开透明,方便业主监督。
组织在小区建强,力量在小区汇聚,资源向小区下沉。张家港推动市镇两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与全市279个村(社区)逐一结对,实施“民呼我为·先锋领治”行动,以党建项目链资源、聚合力,推出老年助餐幸福提升计划、“医共体云诊室”倍增计划等10个“部门一行动”,落地“家门口的幸福养老圈”“善治先锋合伙人”等238个“党组织一项目”。
“一周菜单基本不重样,烧得也很软烂,还提供糙米饭和白米饭供大家选择。”上午10点,市高新区(塘桥镇)镇中社区老年人助餐点热闹起来。73岁的瞿凤兰是糖尿病患者,只能吃糙米饭,助餐点的菜品设计让她觉得很贴心。“我们提供10元和12元两种套餐,市镇两级补贴4元,老人个人只需承担6元或8元。”助餐点负责人曹立说,今年7月投用后,平均每天中午有140名老人在此用餐,助餐点也向周边居民、新就业群体等开放。
人员有了,阵地也有了,还要有实打实的成效。张家港明确,推进“海棠红·幸福里”建设,要立足群众视角、紧扣群众需求,将一个个幸福场景植入群众身边。目前,张家港瞄准“少年儿童成长港湾、中青年理想港湾、老年人暖心港湾”三大定位,形成幼儿托育、青年夜校、老年学堂等14种幸福场景,让“人的一生、人的一天”在港城幸福可感。□ 本报记者 李仲勋 徐瑞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