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心情不好可以和我说说啊,我们一起想办法!”近日,在江苏省板浦高级中学,心理委员王政睿看到同桌趴在桌上默默不语,立刻化身“暖男”,帮助同学化解心中的愁绪。
一名普通高中生来做心理委员,同龄人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上能发挥多大作用?
早在今年4月,江苏省板浦高级中学成为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中心等单位开展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同伴支持项目”预实验试点校,经过半年来不断探索,上述问题或许有了一个答案。
一所学校的实验:
“同伴支持”有效补位
近年来,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得到了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
自2022年起,国家卫生健康委妇幼健康司、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在全国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项目”,目前,该项目在全国已覆盖学校300余所。其中,“青少年心理健康同伴支持工具包”由国家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与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联合开发,并根据此工具包开展了预实验研究。
江苏省板浦高级中学作为全国两所预实验学校之一开展了系列工作。
“其实心理健康同伴支持并不是一个新鲜事。”该校心理老师莫冰洁回忆,多年前,学校就开始在各个班级选拔“心理委员”,但“心理委员到底要做什么”在老师心中也没有一个标准答案。“我只能在网上搜索一些资料,和心理委员讲一讲,没有太大的科学性。”
在预实验开展前,莫冰洁和几名老师一起到北京参与了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辅导员的工作原则和工作机制,青少年心理委员的遴选标准、工作原则和工作机制,青少年心理委员核心工作技能(观察、聆听、同理心)以及自我心理赋能、校内宣传倡导活动的组织方法等。
培训结束后,回到学校的莫冰洁感觉对心理委员的职责界定更清晰了,她开始着手在校内面向各个班级的心理委员组织培训。“首要原则就是不能过分卷入,他们的主要角色还是学生,要在自我照顾的前提下,观察同伴,发现问题,倾听共情。必要时将同学转介给老师。”
“当前面向儿童青少年的精神科医生数量严重不足,同时,家长对孩子心理状况缺乏准确评估,这都给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带来了重重障碍。” WHO心理危机预防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副主任童永胜坦言,面对外部心理健康支持不足的现状,心理健康同伴支持就像是一场同龄人之间的“自救运动”。
“婴儿期、儿童期和青少年期是精神卫生问题的脆弱期和机遇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医学首席专家郑毅分析,在教育体系中,除了心理教师,心理委员则是能有效帮助同学“打开心扉”的重要角色,是一个重要的“补位”。
一张“网”的建设:
为青少年儿童“兜底”
“我的孩子怎么可能心理有问题?”当面对医生或是老师的提醒时,不少家长常常会给出抗拒甚至愤怒的反应。然而,经过临床诊断发现,一些孩子甚至在幼儿园期间就开始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并非哪个国家或是哪所学校特有的问题,而是全球共同的公共卫生问题。”郑毅展示了一组调查数据:全球有10%—20%的儿童青少年患有精神心理疾病,其中焦虑障碍和抑郁障碍约占43%。
“不愿意和爸妈老师倾诉,但是同龄人之间则没那么多顾忌。”江苏省板浦高级中学心理委员王秋月说,有时候外人看起来只是一个玩笑话,但却可以让两个好朋友闹出很大矛盾。心理委员做“和事佬”从中调解,也能把更严重的问题扼杀在摇篮里。
如今平均每学期会有几十个孩子找到莫冰洁,向她倾诉心中“难以言说的苦闷”。她注意到,对高中生而言心理健康咨询具有显著的高峰期,比如高一上学期、高考前后等。这是因为高中伊始,同学突然开始住校,学业难度也加大,很多学生会遇到初高中衔接的适应性问题;高考前后面临升学压力,又会迎来另一个咨询高峰。
近年来,业界逐渐形成了共识:倘若忽视儿童和青少年周边联系最紧密的群体开展心理健康活动,心理健康问题将会成为“空中楼阁”。南京脑科医院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所长、WHO儿童心理卫生科研与培训合作中心主任柯晓燕谈到,包括学校、同龄人、家长在内的群体,都属于心理健康的一级干预网络。织密儿童和青少年群体周边的“强关系网络”,才能提高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韧性,以及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
“网越密,孩子从网上被‘漏’下去的可能性就越小。”莫冰洁也有同感,她提到现在学校实行全员导师制,每一个老师都要固定成为几个学生的导师,以“倾听一刻钟”活动为纽带,在交谈中感受学生们是否需要情感支持,逐渐拓宽学生的“支持系统”。
“有时候,老师谈话甚至是心理咨询师的干预,都不如同伴支持的正向引导更有效。”在柯晓燕看来,同伴支持与其他干预方式不同的是,其发挥作用在“无形之间”。同龄人之间不经意的互动或是交流,就能产生较为明显的作用。“我们也建议学校,多鼓励一些乐观积极的孩子,成为班级的心理委员,或是参与班级心理健康活动,给同伴正向的干预。”
一群人的行动:
多方协同“医教结合”
据悉,“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项目”致力于促进多部门协作机制建立,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和学校联动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模式。随着项目不断发展,最近,该项目在全国范围扩展试点,在江苏南京、无锡、连云港3市覆盖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连云港市妇幼保健院等6家医院,以及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江苏省板浦高级中学、南京大厂高级中学等7所学校。
11月8日,《WHO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和预防干预指南》及工具包中文版在南京发布。工具包中提到,学校是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场所,学校是青少年与同龄人互动和发展社会交往、培养情感能力的场所,同龄人可以及时识别并帮助青少年应对危险因素和新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
“促进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并非是等有了明显症状再去医院治疗,而是要从预防做起。”童永胜说。不少老师和医生都认为,同伴支持需要专业的方法工具支撑。
这正是推行同伴支持面临的困难之一。例如,在一些学校,由于缺乏专业同伴支持指导,心理委员的作用难以得到发挥,相较于之前仍是“换汤不换药”。
莫冰洁也有困惑,心理健康服务倡导“医教结合”,但学校与医院却没有畅通的机制,有时候学校需要更专业的医师指导,但却没有合适的渠道。
同时,随着网络活动使用群体的日益低龄化,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在逐渐加深。在信息传播零时延的今天,网络信息侵扰的影响范围更广。专家提醒,要注意不良信息通过同伴传播,导致负面影响扩散。
“青少年往往对同伴提供的建议和指导反应更好,因为他们觉得在教育以及技能训练方面,同伴比成年人更有吸引力,而且更可信。”童永胜认为,要让同伴支持发挥更大作用,必须提升青少年在学校干预项目中的参与度。例如,在更多心理健康活动中启用同龄人成为校园干预计划的实施者,这能够更好地促进受助青少年养成良好的行为,减少不良行为。同伴带领者能够通过自己的社交网络传播积极行为,从而扩大积极的影响力。□ 本报记者 蒋明睿 程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