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要闻 > 正文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学好用好《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④
2025-01-14 09:17:00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李秋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突出位置,从理论上、实践上、制度上进行一系列探索创新,取得了极为丰富厚重的重大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树立起新时代党的文化旗帜。《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系统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精神、基本内容、基本要求,其中专辟一章论述“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深入阐述“物质富足、精神富有”这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必须把《纲要》作为系统全面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基本遵循,深刻领会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内涵,从中找准实践方向,加快探索地方实践经验。

深刻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逻辑基础

《纲要》第二部分开宗明义,鲜明宣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要从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理论逻辑、文化根基、实践依据中,深刻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科学真理价值和强大精神力量。

要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把握理论逻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全部成果的总括和结晶。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紧密联系、互相影响、互为条件,统一于人的具体实践活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过程”。这揭示了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起着制约决定作用,为精神文明提供必要的物质前提和条件。同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物质生产活动也受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等精神生活的影响,强调精神生活对物质生活具有反作用。质言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互为条件又互为目的,相互促进,不可偏废的。物质文明的发展会对精神文明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精神文明的发展又会成为物质文明建设的动力。

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理论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深厚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早就向往人们的物质生活充实无忧、道德境界充分升华的大同世界。一方面,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百姓物质富足被视为治国安邦的根基;另一方面,以人为本、和而不同、兼容并包的中华文化价值体系,形塑了多元一体的政治特征和文明格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而且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要从百年大党的实践探索中领会理论创新。正确把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推动两者协调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经验。早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进一步上升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哲学论断。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创造性提出“两个文明”,确立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坚持“两个结合”的光辉典范,继承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立足我们党的百年实践经验,进一步揭示了“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刻洞悉中华文明发展规律,对中华文化传统中关于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引领中华民族走出一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新路,朝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加速迈进。

全面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鲜明宣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纲要》系统阐述了推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目标任务、方针原则、战略路径,彰显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赋予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厚底蕴。

新时代构筑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新气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书写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文明,以文化的繁荣兴盛为全面推进强国复兴伟业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从地方实践看,循着习近平总书记擘画的“强富美高”宏伟蓝图,无锡坚持实业立基、产业强市,经济规模迈上万亿元台阶,百姓生活更加殷实富足,生态环境质量逐年向好,创成首个全国文明城市群。在此过程中,注重将精神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江南文化名城的人文魅力、创新动力持续迸发,文化强市建设结出硕果。“强富美高”新无锡现代化建设的显著成果,充分印证了“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辩证法,彰显了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核心意蕴。

中国式现代化对两个文明相协调提出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强。党的二十大明确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设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互促进、不可偏废。一方面,要以创新引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要更好发挥文化对经济的支撑与促进作用,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引领、奠定深厚底蕴、催生新的增长点。从中国式现代化无锡新实践看,我们积极促进人文与经济的双向赋能,推动人文与新质生产力融合发展,形成了一批与无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匹配的文化建设标志性成果,探索出人文与经济共生共荣的无锡经验,让人文之美、科技之美、城市之美交相辉映。

“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增添共同富裕新内涵。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最终目标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让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现代化的显著标志。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西方现代化,其发展结果必然是社会贫富两极分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老路,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了共同富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统一。我们在城市发展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面推动城乡协调发展,聚力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以高品质精神文化生活吸引人、滋养人,连续荣膺“最佳引才城市”“最佳就业促进城市”,让人才各得其所、各展所长。

积极探索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地方实践路径

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要深刻把握其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理论品格,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无锡将锚定建设人民满意的共同富裕幸福美好城市目标,以更高水平统筹推动两个文明协调发展,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牵引,持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市,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

以文化人,在培根铸魂中提升文明指数。要锲而不舍抓好精神文明建设,巩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落实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长效机制,以“理响无锡”工作品牌为载体,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更加深入人心。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网络空间文化培育,让“做文明有礼无锡人”蔚然成风。统筹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深化城市文明建设和文明乡风建设,高水平建设书香城市,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高水平融合发展,提升社会文明程度。

以文惠民,在共建共享中提升幸福指数。要持续繁荣发展文化事业,为人民提供更加充分、更为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不断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用锡产文艺精品熏陶人、塑造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精心建设无锡美术馆、市文化艺术中心、交响音乐厅等城市文化新地标,擦亮“太湖”系列文化品牌,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让城乡居民乐享文化发展成果。聚焦群众多元文化需求,创新推动全民艺术普及、科学普及,涵养人文精神,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以文润城,在传承文脉中提升自信指数。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文脉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中厚植城市自信自强。精心守护传承江南文脉,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构建文化遗产大保护格局,擦亮吴文化、江南文化、工商文化等鲜明标识,推动非遗传承保护,让历史文化遗产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大力传承红色基因,用好“实业报国”“四千四万”等精神财富,以红色文化激励实干奋进。提升市域国际传播能力,以非遗、民乐、“锡马”等为媒介,深化文明交流互鉴,面向全球讲好无锡故事,助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以文兴业,在创新创造中提升发展指数。要从更深层次把握文化与经济共生共荣的关系,精彩作答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重大命题,增强城市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顺应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术新业态,巩固数字文化、影视产业等优势,做大做强经营主体,培育壮大文化领域新质生产力。丰富人文经济的产业载体,深入实施文化数字化战略,建好国家文化大数据专业中心,充分实现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赋能经济社会发展质的跃升。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培育文旅融合新场景新业态,聚合潮趣、潮玩、潮秀、潮游、潮漫,浓厚“国际范”“年轻态”城市文化氛围,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民生幸福产业,在“文旅+百业”“百业+文旅”中精塑“会心一笑”城市图景。

(作者为无锡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责编:秦春凤
上一篇
下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