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微信图片_20240815175218.jpg

江苏省委宣传部 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主办

投稿:jswmw@jschina.com.cn

江苏文明网 > 专题2020 > 江苏最美人物 > 最美医务工作者 > 第二批 > 正文
江苏;医疗队;病区
坚守火线,他们绘就抗疫战场群英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全国上下艰苦努力,当前已初步呈现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湖北和武汉疫情防控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加强疫情防控必须...
2020-03-10 13:59:00  来源:中国文明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全国上下艰苦努力,当前已初步呈现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的态势。湖北和武汉疫情防控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加强疫情防控必须慎终如始,对疫情的警惕性不能降低,防控要求不能降低,继续抓紧抓实抓细。目前,江苏医疗队依旧奋战在湖北,为打赢湖北保卫战贡献了江苏“硬核力量”,彰显了有情有义的“江苏担当”。

为持续宣传湖北抗疫一线的江苏白衣战士坚守阵地、奋斗不止的事迹,表彰他们治病救人、忘我奉献的职业精神,3月10日,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依托江苏广电“荔枝云技术平台”,发布第四批“江苏最美医务工作者”先进事迹。

发布现场,江苏广电全媒体演播厅、湖北抗疫前线、获奖者家中或所属单位三点连线,利用5G技术实时通联,三地同框,实现了“异地共情”,铺展了一幅坚守抗疫战场的“群英谱”。

李小民:火线上的党委书记

今年59岁的李小民是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书记,火线担当黄石市阳新县疫情防控指挥部副指挥长、阳新县人民医院第一党委书记。

多年的工作经验造就了他面对疫情的镇定自若与高瞻远瞩,早在2月11日出征支援黄石前,他就开始对医疗队进行架构梳理、排兵布阵。他知道,有备而战,方可临战不乱。

黄石市阳新县基础医疗条件薄弱。李小民刚进驻时,县人民医院收治新冠肺炎病人122位,危重症15位,而重症病床仅有5张。李小民当即决定:扩大重症监护室,并在36小时内完成医院改造!在李小民的带领下,阳新县人民医院的重症病床增加了20张,并全部由他的团队接管。

雷厉风行的不止诊疗工作。在抵达阳新县的第二天,李小民就制定形成了医疗队工作制度,并率先成立临时党支部、发起倡议:全部党员主动请战到最危险的重症病房!他说,重的、难的、危险的交给他,江苏队就是来干苦活接重任的。

重症病房接管的都是急难险重的病人。一位42岁的患者因为在ICU住得太久,再加上对家中两个孩子的牵挂,身体、精神双重压力下,强烈的求胜欲让他出现了应激精神反应。为了让患者配合治疗,李小民与连云港市的心理精神专家通过远程诊疗系统,

共同对患者治疗。在前后方的共同努力下,患者很快就精神好转、并全力配合诊疗,病情在24小时内就得到了控制。

江苏医疗队进驻三周,阳新县新冠肺炎患者治愈101例,出院率达到80%。

成绩喜人的同时,一个月的支援工作让李小民阳新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的心中有了更大的蓝图:那就是战胜疫情后,要让阳新县相对落后的医疗条件得到改善。李小民主动牵头,使连云港市与阳新县、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与阳新县人民医院结对,精准帮扶。

在与李小民的连线中,阳新县卫生局局长表达了对李小民所代表的江苏医疗队的感谢,更指出,连云港市和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帮扶意义深远,他们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

李小民知道,援助湖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也许是他职业生涯最后一役。这一仗,他打得漂亮!

杨永峰:屡战疫情的领军院长

“方舱医院”,在疫区湖北,是很多患者走向希望之岸的“生命方舟”。方舱医院不仅在中国是创举,在世界范围内也无先例可循。

如何组建方舱医院内的医疗团队、保证工作有序有效推进,这曾经是横亘在杨永峰面前的第一难题。

杨永峰是第五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省队专家、武汉开发区体育中心方舱医院2舱副院长、南京市第二医院副院长。2月9日,主动请缨的杨永峰接到上级通知立刻出发,前往武汉接管方舱医院。

江苏同批抵达的300人团队,来自全省10个地区、70多家二级和三级医院,绝大部分队员未从事过传染病诊治工作。这么大的队伍,怎么做好个人防护、感控、诊治等工作?

作为队里唯一一名经历过多次重大传染病救治的专家,杨永峰知道培训工作刻不容缓,他甚至在酒店大堂开始为队员们讲课。

2月12日下午,国家卫健委指令江苏医疗队接即刻接管武汉开发区体育中心方舱医院2舱。2月13日白天,杨永峰便把300名队员分10批进行了空舱模拟,使队员们很快具备了“实战”能力。2月15日,24小时内600张床位的方舱已满负荷平稳运行,创造了“江苏速度”。

有速度,也有温度。在工作中,杨永峰绘制改造图纸,迅速改建、增加出入通道,安排错时交班,第一时间解决了医疗队员结束7小时班次后需要近4小时才能脱完防护服的问题;

帮助患者,杨永峰更是办法多多:他和团队组织了多种多样适合患者的活动,在患者微信群里进行古诗词飞花令接龙,

还在患者之间开展了呼吸操等运动项目。

在杨永峰和团队的工作下,医患相敬、病患互助,他们接管的方舱医院里暖意融融。

虞乐群:我们在,请放心

虞乐群是第五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副主任。作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她说:在前线,我要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是虞乐群驻扎的定点医院。

虞乐群到达医院的当天,正是医院为扩容收治新冠肺炎病人而新增的重症病区接收病人的第一天。疫情就是命令! 快速诊断、精准施治,半天时间内她一刻不停收治了28名病患入院。

有多年的医术积淀,也有女性的细致入微,一位84岁高龄、体征良好、病人自感不错的病人引起了虞乐群的注意:普通人的呼吸频率一分钟接近15次左右,而这位老先生却超过30次。虞乐群的经验告诉她,病人需要及时上呼吸机,否则很可能呼吸衰竭。经过紧急处理,老人的呼吸平稳了,又挺过了不易为人察觉的一个险关。

尽全力救助病患,虞乐群却常常忘记自己也是一个在出征前刚刚出院的病人。因患免疫性疾病和骨关节病,虞乐群每天都需要服药;

站立时间久了,膝关节会疼痛。可是,当进入病区之后,她只记得自己是一名医生。

巾帼不让须眉,虞乐群坚柔并济,在疫区一线舍身忘我,绽放出女战士最美的姿态。

王醒:患者的定心丸

在新冠肺炎的诊疗过程中,中医发挥了不可小觑的作用;中西医结合的“江苏处方”,为很多患者带来了康复与希望。而王醒,是在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方案之外,还会带着患者打太极拳的“文武兼备”的医生。

身为“中医国家队”——国家中医医疗队(江苏)副队长、江苏省中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中医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王醒和他的团队整建制接管武汉江夏方舱医院病区,成为让这里的患者欢欣鼓舞的消息。

曾经有病人根据防护服上的名字用手机查询过王醒的身份,看到他资深的从业背景后,一颗心彻底放下了。

王醒今年56岁,在抗疫一线算得上是“高龄”战士了。第一个进入方舱医院感染区,收治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第一个为患者采集咽拭子标本,第一个参加一线值班……这些工作,王醒没有一项落在年轻人后面。他说,参加过抗击非典和多项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治,这些经验就是他“争当第一”的“底气”。

王醒用极具江苏特色的诊疗方式为病人的康复付出着;而病人们也用自己的行动温暖、感动着他:一些轻症患者自发组成了志愿队,在院区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医务人员减轻负担;

一位患者出院前,悄悄找到王醒打听如何捐献血浆,她想把自己获得的健康与爱传递下去……

出院病人都会收到中医医疗队准备的一个月剂量的康复中药;

而他们,也把最真挚的祝福和感激,留在了心愿墙上。

连线时,主持人用一张借条与荔枝云技术平台另一端的王醒共同讲述了一个医者忘我工作的故事:在出征前,王醒因为连日胸闷,紧急向医院的药方借了一些药物、并写下了这张借条。他希望这些药物能让自己迅速克服不适、更好为患者服务。

连线的另一端口,出院时打听捐血浆事宜的张女士告诉主持人,她想捐血浆,就是受到了江苏医疗队舍己救人的精神感召:“我献的血,没准就能救回危重患者一条命;能多救一个患者,就能减轻一点医护人员的负担。”

在连线中,王醒摘下口罩2秒钟,张女士也见到了救命恩人最温暖的笑容。

周路阳:30秒,打通重症患者生命通道

在拯救重症病患的过程中,有一句医界约定俗成的话:“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麻醉科医生常常被形容为“急救医学最后的守门员”。在患者病情急转直下的紧急关头,气管插管、人工抢救、容量复苏……这些都是麻醉科医生与死神一较高下、抢夺病人的战场。

第五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南京鼓楼医院麻醉手术科主任医师周路阳,就是经常和死神狭路相逢的人。在周路阳进入病区之前,呼吸科的代主任悄悄在他防护服上写道“英雄有用武之地”。在同事们眼中,周路阳就是抗疫前线不折不扣的“技术英雄”。他精湛的医术在疫区前线的重症病区就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周路阳到达武汉的第14天,他所在的E1-6重症病区收治了接管以来最为危重的一位病人。转来时,患者多脏器功能衰竭,血氧饱和度降至70%,血压最低53/26mmHg。周路阳判断,必须要在30秒内对他进行动脉置管的监测。然而,事发危急,条件有限。当时全院病区都找不到有创监测设备,甚至没有合适手术的16G动脉留置针,患者生命危在旦夕。在这样的情况下,周路阳用病区仅有的一根最粗的20G静脉留置针,在30秒内,精确实施了动脉穿刺,成功打通患者生命通道。

(南京市鼓楼医院副院长于成功的朋友圈截图)

周路阳并不觉得自己是“盖世英雄”,但在顾阿姨眼中,他和队友们却“身披金光”。顾阿姨是在武汉生活了50多年的江苏盐城人,在治疗过程中,她和来自老家江苏的医疗团队结下了深厚感情。在周路阳的精心护理之下,顾阿姨不仅顺利出院,还尝到了周路阳送来的久违的家乡味——阜宁大糕。

在与重庆老家父母的连线中,周父自豪地告诉主持人,周路阳是非常正能量、有爱心、有担当的人,多次参加了如“援非”、“微笑行动”等公益项目。父母的话语,让来自有着9位党员的“红色之家”的周路阳充满了继续奋斗的力量。

“用精湛医术治人,以仁爱之心暖人”,这是周路阳这样的医生为江苏医疗队打造的金质名片。

赵燕燕:重症病房里的“临时家人”

江苏、湖北同气连枝。一场疫情,让长江两岸的人民、尤其是医务工作者,建立了深厚的“战地情谊”。赵燕燕就是在抗疫工作中,被武汉当地的医务工作者和患者连连称道、深深佩服的“临时家人。”

赵燕燕是第一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江苏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长。初到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赵燕燕便凭借十多年重症护理经验,帮助当地医院梳理病区规范操作流程,辅导一线护士使用重症急救机器,为医院注入重症护理的技术力量。

2月4日晚10点,重症病区内的一名患者呼吸窘迫,病情突然加重,出现了急性肾衰竭。如果不马上实施体外血液清毒,患者将生命垂危了。而这个病房之前的抢救设施并不完备,当天刚刚到位的一台连续肾脏替代治疗机,也只有3位江苏医疗队的护士会操作。

彼时,赵燕燕刚刚结束了一天的白班,但考虑到自己的队友已经很累,她毅然穿上防护服再次进入了隔离病房。

经过医护团队的抢救,58小时后,患者的肾脏功能恢复,呼吸指标好转,他得救了。

随时上一线抢救,也时刻关怀病人于细微处,这是护士长赵燕燕胆大又心细的体现。病区里,75岁的田爷爷,患病后茶饭不思。医生建议服用蛋白粉,但他的老伴在另一个病区住院,子女在隔离,根本无法为田爷爷采购。为了给老人补充营养,赵燕燕拿出随身带来的蛋白粉,细心分装成小包递到了田爷爷的手里。她说:“爷爷,你的家里人不在,就把我当做你的女儿吧。有什么需要尽管告诉我。”

真心换真情,田爷爷真的把这个异乡来客当做了自己的“临时亲人”,甚至在确定诊疗方案的时候,也一定要听取赵燕燕的意见。

随着疫情好转,赵燕燕和江苏医疗队整体撤出重症病区、转入普通病区;她对在重症病区一起奋斗的“战地小姐妹”——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病区护士长梁文的想念,在连线中得到了满足;她们也终于见到了彼此不穿防护服时,青春靓丽的样子。

在赵燕燕与家人的连线中,儿子虎仔和赵燕燕隔空亲吻是让人动容的时刻;而虎仔的一句话,也道出了所有人的祝福:“妈妈加油!武汉加油!中国加油!”

乔继红:沙场上的“守护女神”

乔继红身材娇小、嗓音温柔,但工作起来却很严格。

作为第二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院感组副组长、苏北人民医院感染管理科副主任,乔继红知道,自己严格的态度是因为感控工作的严格标准,而这一切标准的目的就是为了所有人都能安全。

乔继红形容自己的工作就是“及时扫雷”,为即将进驻的大部队扫清障碍,排除风险。1月28日,她随队伍到达武汉后,一到驻地便马不停蹄地忙碌了起来,如侦察兵一样,奔走在完全陌生并充满未知危险的一线。同行的四位男同事在出征前受命,要好好保护她;没想到到了前线,却发现,乔继红才是真正保护他们的人。

防控流程梳理顺当,乔继红面对的战役才真正开始。医院内随处隐藏着感染风险,乔继红要提前为队员们清除一切可能的风险。为了能让大家有一个安全的更衣环境,每天她和院感组的队友都会对更衣室进行擦拭消毒打扫保洁。一系列高强度的消杀作业后,乔继红的面罩被雾气笼罩,防护服中的她大量出汗、呼吸困难。在低氧和体力透支的情况下,她要这样工作4-6小时,甚至更久……

每天常规的消杀作业、感控工作指导督查后,乔继红还有一项雷打不动的“作业”——起草、修整具有前瞻性的预案规范。伴随在每天只睡4小时左右的她身边的,是治疗偏头痛的药品。

因为岗位不同,乔继红并不会直接面对患者;但在阵地上,她为保存队友的实力尽心尽责。她说,队友们叫她“守护女神”,她要对得起这个称呼。

王晓蕾:尽己之力,护你周全

说起感控,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的前方记者们说,如果不是和王晓蕾驻扎在同一家酒店,他们也许并不会这么深切地体会到感控工作的繁复与重要。

王晓蕾是第二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感控部副部长、江苏省疾控中心消毒与媒介生物防制所副主任技师。她说:“医生的职责是保护病人,那我们的职责就是保护医生,我要确保我们医疗队的每位队员在武汉的工作期间,打胜仗、零感染,是我的职责所在。”

作为消毒专家,王晓蕾每天都要负责对驻地的人员密集场所进行消毒。常常一场会议刚结束,一个瘦弱的肩膀就会背着沉重的喷雾器出现在会议室,仔细喷洒、无一遗漏。

为了尽量保障前线感控工作的进行,心思缜密的她从江苏带了16万片含氯泡腾片,四台手提式和电动势的消毒喷雾器驰援武汉。这些都成了她消杀工作的“亲密战友”。

除了驻地的感控工作,王晓蕾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保障所有队员的吃饭问题。刚到武汉时,她发现因为口味差异,部分队员对餐食不适应、甚至选择点外卖。从感控专家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风险点;从“后勤部长”的角度来说,这是亟待解决的大问题。

经过王晓蕾与队员和餐厅的沟通,医疗队的伙食有了很大的改善,送餐时间也更加科学。队员们每次吃完,还可以通过新开发的小程序点评餐食、表达需求。在王晓蕾的努力下,大家不仅能吃得饱也吃得好,更有力气“冲锋陷阵”了。

邓曦是江苏省广电总台前方记者之一,也是与王晓蕾驻扎在同一酒店的“近邻”。在演播室与邓曦和王晓蕾的连线中,邓曦介绍了从新闻记者的角度观察到的“温柔”且“温暖”的王晓蕾,也为观众速写了一个专业、敬业的感控专家。

吴小龙:细节决定成败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是感控人的职责和使命。在武汉前方,有一位特别注重细节的感控专家,他每天马不停蹄地奔走于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和江夏中医院两所医院之间,为那里的医务人员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火墙。

这位感控专家,就是第一批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医院感染管理科科长、无锡市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吴小龙。大年初一,他随江苏援湖北医疗队来到武汉,负责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和江夏中医院的院感防控工作。

细致到收纳医疗废弃物的垃圾袋上可以追溯重量、分类、产生地、日期、交接人的二维码,每一个细枝末节都是吴小龙工作的覆盖点。

院感防控人员每天必须到病区查看,现场指出问题及时整改,而吴小龙做得尤其仔细。这是一扇通过病区阳台的门,吴小龙发现并没有密封,马上提醒现场工作者要封牢。粪口传播是新冠肺炎病毒的一个隐蔽的传播途径。下水道连接口、空调出风口等角角落落,如果不仔细清查,就会暴露隐患。

“六零后”的吴小龙,是一个自媒体时代的“潮人”,他经常会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分享战疫一线的感人故事。

吴小龙分享和传播故事,让前来采访的武汉江夏区融媒体中心记者赵惠勋深受感动。为了能给白衣战士们加餐,2月14日,他和自己的同事集资购买了100多份巧克力。这是疫区人民对江苏医疗队最“甜蜜”的“告白”;而这个属于情侣的日子,也被吴小龙刻进自己的战疫日历,被命名为“亲人节”。

杨乐:院感专家&“战地记者”

用筷子在酒店的床垫上,精确摆放出驻地酒店房间内划分成污染区、缓冲区、清洁区的方法,这是杨乐就地作战、速战速决的作风体现。这段教学视频科学且简单易行,在医疗队员中广泛传播并实践。

当你作“矛”冲锋时,我愿化“盾”护平安。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是一场“真刀真枪”的战斗。确保在救治一线的白衣天使不被感染,是杨乐的重要任务。

防护服的准确穿着、口罩的正确佩戴,这些细节都是杨乐工作的重点。将每个细节做到极致,为的就是让“盾”坚实一点,确保医护人员昂扬迎战、平安凯旋。

做好院感工作的同时,杨乐也发挥自己的摄影特长,记录下抗疫一线很多珍贵的瞬间。这些照片背后,都牵动着一段段的故事,说起来,杨乐总是如数家珍。

“这是我们来到武汉的第11天,很多同志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火线入党。”

“这一天,我们在做防护服穿戴考核。”

“这一天,是心理医生在给患者做疏导,我在给他们做院感培训。”

杨乐的照片,仿佛是江苏医疗队援武汉的图片日记,生动记载着援助工作的每一步:从院感防护到病情诊疗,从医务工作者的飞速成长到“医人之后医心”的心理疏导;也凝结着按下快门的那一瞬间,所有江苏白衣战士的辛劳、欣慰与期盼……

疫情是一次危机,也是一次大考,奋战在湖北抗疫的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们,用赤诚践行着“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初心,发挥火线上的中流砥柱作用,交上了一份合格的答卷。这份答卷是坚守火线的群英谱,也是众志成城、抗击疫情的全景图。

已是满目春色,凯旋亦可期许。战至中盘,我们仍要咬紧牙关不松劲,继续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一鼓作气、战斗到底,为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奠定愈加坚实的基础。

责编:王逸男
上一篇
听新闻
放大镜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