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武汉木兰云雾山的英雄花用最奔放热烈的色彩,拥抱着这个春天。好天气下,武汉市民纷纷走出家门,汉口江滩上,一家三口散着步聊着天,看着过往的轮渡;楚河汉街上,小姐姐们捧着奶茶逛着街;武汉长江大桥也恢复了往日的车水马龙……这样的场景,和两个多月前我初到武汉时截然不同。
封城之初的武汉
我叫侯天卉,现代快报的一名90后记者。1月29日跟随报道组抵达武汉时,街道空旷,空气阴冷,飞雪飘零,偌大的城市陷于一片寂静之中。正值疫情爆发初期,身处这样的氛围中,说“不怕”,是假的。怕被感染,更怕自己经不住这次大考。
但是,奔赴现场,是记者的天职。短暂的忧心之后,我就坚定了一个念头:一定要不枉来此一趟,把我看到的以及我了解到的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地传递出去。
《防控疫情 苏鄂联动丨武汉人:最心爱的青菜薹、紫菜薹,还是想买就能买》是我在武汉的第一篇报道。武汉封城之初,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到了这里,很多人都在好奇这座千万级人口的城市,百姓的基本生活如何保障。一人、一车、一手机,我跑遍了住处周边的超市和菜场,通过VLOG形式向大众还原了疫情之下真实的武汉生活。
侯天卉在武汉的第一篇报道
抗疫第一线的新闻采写,除了团队合作,更多的时候是单兵作战。即采即发的紧张节奏、四处辗转的体力消耗、担心感染的心理压力……经过一关又一关的历练,我从同事眼中的“萌妹子”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女汉子”。临行前我说过,“来到武汉,就别把我当个女孩子,没有什么是我干不了的”。这是为了让大家放心,也是给自己加油鼓劲。
2月初,我和其他媒体同行深入武汉多个街道、社区、小区进行摸排,调查武汉市未收治隔离的“四类人员”情况。17个社区、20万人口,我们3天内形成了调查结果。调查结果被连夜交至中央指导组,为后来切实推进“应收尽收、不漏一人”的举措提供了有力依据。
工作中的侯天卉
马不停蹄的奔波中,我渐渐地熟悉了武汉的空旷,习惯了繁杂的消杀流程,之前的恐惧也在心中消散。
2月3日,武汉首批方舱医院开始筹建。因工作需要,我见证和记录了方舱医院从建舱到关舱的全过程。期间,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武汉人民和江苏医疗队员的勇敢和无畏。
侯天卉在武汉体育中心方舱医院前进行报道
华雨辰原本是一名小学音乐老师,从1月23日武汉封城起,她就报名成为了一名志愿者,奋战在抗疫的各条战线上,司机、测温员、方舱医院播音员、搬运工,无所不能。我记得她说过一句话:“作为一名武汉年轻人,应该尽力做点什么,哪怕再小的事,只要是需要的,我们都应该站出来。”怀着满满的感动,我写下了她的战疫故事《志愿者华雨辰:我们的武汉,我们一起来守护》。稿件刊发后,央视《新闻联播》也进行了跟进报道。越来越多的人被她所感染,加入了志愿者的队伍。作为记者,这应该是我最开心、最有成就感的时候。
志愿者华雨辰的故事登上央视《新闻联播》
病毒无情,方舱有爱。过生日、打太极拳、跳广场舞、折小星星等等,这些发生在方舱医院江苏病区的暖心故事,每时每刻都在上演。整整37天里,我用20篇报道,还原了一座座像家一样温暖的方舱、一个个如家人般的医疗队队员。
医护人员为方舱医院里的患者过生日
3月10日,随着最后一批49名患者从武昌方舱医院走出,武汉所有的方舱医院圆满完成了它们的使命,我和同事们顺势推出了题为《14到0!武汉14家方舱医院关门大吉》的报道。
随着疫情不断好转,3月28日,武汉地铁恢复运营,那是我第一次因为采访见到凌晨4点的武汉。隔着口罩,我也能感受到工作人员和乘客脸上洋溢着的喜悦,所有人都在等待着武汉的重启。
搭乘地铁的武汉市民难掩笑容
4月8日,武汉解封,陆路、水路、航空,全部恢复畅通。天还未亮,我就踏上了去往武汉天河机场的路,还记得那晚的“超级月亮”照亮了武汉的街道。早上7点25分,看着第一架航班飞向天空,第一趟班次进港,我的眼泪再也控制不住,陪伴了两个多月的武汉终于恢复了它应有的生机。
在武汉的84天里,我用脚步去丈量、去感受这片土地,用笔和相机记录着每一个重要的时刻。这是一份工作,但更多的是一份情怀。武汉人也在用他们的方式,感动着我。90后民警涂可蔼,康复出院重返方舱执勤;95后警花张锦星,拼搏在社区防控一线;00后飞行学员余汉明,变身小区代购“余师傅”;更有坚强可爱的102岁熊婆婆,顽强地与新冠病毒搏斗……
来时冰天雪地,去时已是繁花盛开。如果用一句话总结这次武汉之行,我想说:能和英雄的武汉人民一起战斗,和这座英雄的城市同呼吸共命运,是我作为一名记者最大的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