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祭英烈 丰碑励童心 > 正文
今年泰州市永安洲镇清明庙会照常举办
近日,有群众致电本报,医药高新区(高港区)永安洲镇举办清明节庙会已有近百年历史,但从2020年起,因疫情原因,这一传统民俗活动已停办了三年,建议今年恢复。随着时代...
  来源:泰州日报  

本报讯(记者 王馨凤 通讯员 李誉) 近日,有群众致电本报,医药高新区(高港区)永安洲镇举办清明节庙会已有近百年历史,但从2020年起,因疫情原因,这一传统民俗活动已停办了三年,建议今年恢复。

记者就此联系了永安洲镇政府。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接到群众建议后,该镇立即召集多个部门进行商议,经研究决定,今年恢复清明节传统庙会,时间还和往年一样,清明节前后共计三天。

说起永安洲镇的清明节传统庙会,家住该镇永胜社区的70岁老人张家松深有感触,他还曾做过专门研究。“上世纪初,永安洲有十多处土地庙,每年正月十三、元宵节前后,农民都要赶庙会,祈祷来年丰收,风调雨顺,子孙兴旺。到了清明前后,为祭祀去世的祖先,村民们还要赶一次‘清明庙会’。两次庙会相比,规模最大的要属‘清明庙会’。”

据张家松介绍,在上桥街南二三百米处,原是永安洲地区最大的坟场,每年清明节有很多人来此上坟扫墓,追思先人。由于人流量巨大,坟场附近开始摆摊设点。到了解放初期,除本地小商贩来此扎堆经营,还有不少外地商贩赶来摆摊,后来这里逐步形成远近闻名的大型集场。“最初清明集场只有一天,商品种类也不多,以卖香烛纸钱、吃的喝的为主。后来,清明集场至少持续三天,赶集人多达数万,摊位绵延数公里,商品更是琳琅满目,还有游艺杂耍、志愿服务等项目,形成了永安洲独特的庙会文化。”

据了解,在泰州,庙会活动已传承千年之久。泰州市历史学会会员、民俗专家高玉华曾就泰州地区庙会做过详尽的走访研究,并写成《泰州庙会——城区民俗集萃》一书。据他统计,仅泰州海陵、姜堰、医药高新区(高港区),每年农历二三月间,大型传统庙会就达50多个。

其中,姜堰区有个环鲍老湖的“九庄大会”,起源于宋代,由环湖的九个村庄轮流坐庄办庙会,曾中断,1997年恢复,按照朱庄、夏庄、周庄、甸头、尤庄、靳潭、杨庄、潘庄、淤溪顺序轮流办会,会期定于农历三月二十四日,同步还举行九庄会船节。2008年,“九庄大会”的“淤溪杯”摄影大赛活动,还曾吸引全国各地摄影大咖云集九庄会船节,留下了不少震撼的影像资料。

在海陵区,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办的“唐甸庙会”已有200余年历史,而且庙会的迎会场面十分盛大。在会长引领下、人群簇拥中,舞龙、荡花船、挑花担、打莲湘、腰鼓、踩高跷、跳马弁等民俗表演队伍浩浩荡荡,走遍全村。沿途表演不歇,家家鸣炮进香,煞是热闹。唐甸庙会保留了里下河水网地区以民间信仰为特点的传统民间文化,成为研究里下河水网地区民风民俗的重要依据。2014年,海陵“唐甸庙会”被列入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截至目前,泰州地区清明节期间最大的“庙会”莫过于溱潼会船节和茅山会船节。溱潼会船节起源于南宋,有“溱潼会船甲天下”之称,一般于清明节第二天举办,一年一次,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重点旅游项目,被誉为“民俗文化之大观,水乡风情之博览”,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称号。茅山会船同样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起源于明朝嘉靖三十三年,每年清明节前,茅山及周边地区群众自发组织会船活动,三更集合,五更祭祀,会船云集,游客如潮。水面上,千篙齐下,百舸竞发,岸上人山人海,欢声如潮,场面蔚为壮观。

“庙会是我国广为流传的一种传统民俗,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发创造、共同享用并且义务传承的民间文化活动,它的存在和发展与附近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到了近现代,庙会已经发展为集精神慰藉、商贸交易、文化娱乐于一体的节庆活动。”泰州市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部主任黄洪剑认为,当代的庙会已成为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其盛大隆重程度不亚于春节。随着时代发展,庙会除了继续承担着祭祀祖先神灵、传承特色民俗、发扬积德行善传统美德等社会功能以外,还融合了观光、游娱、购物、餐饮等经济功能,值得各级政府下大力气去挖掘、整理和保护。

责编:秦春凤
点我回到页面顶部